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树立底线思维 统筹两个大局
树立底线思维 统筹两个大局
【2021-01-15 来源:营口市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伟的历史视野辩证剖析国内外错综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应坚守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高远政治视野、科学的战略定位,坚持底线思维破解时代难题,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底线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处理事物发展的难题时,始终以最低目标为准备原则,追求和挑战最好最高的目标,不忘初心、坚守原则、积极努力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底线思维更是要求当事人,充分科学地做好风险判断,了解和预判到最低风险,不逃避、不冒进,突破自我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概括了底线思维丰富的内涵,他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全党干部处理化解各类难题的指导性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坏处”和“最好”其实就是一对矛盾体,充分体现出事物是存在普遍矛盾的。认识矛盾的客观属性,充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特点,找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以此为手段防范风险,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进而体现出底线思维的哲学性思维方式的优势。“最坏处”和“最好”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以底线思维为红线,把握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坚守住事物发展的底线思维,才能统筹“两个大局”,时刻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则。人民群众不仅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更是由于他们作为实践的主体不断探索发展,探寻出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推动人类世界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必须牢牢把握底线,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只有守住底线,坚守人民情怀才不会掉入历史周期律的怪圈,不会人亡政息,充分体现了底线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树立底线思维是洞悉时代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全球不稳定风险点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工作预案,树牢底线意识、风险意识。着眼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和单边霸权主义出现逆潮流化的趋势,阻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放眼国内,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不断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飞跃式的提升。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经济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处于改革的深水区。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着的“两个大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党必须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树立牢固的底线思维,处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符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优秀成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底线思维是化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新问题的思想利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树立底线思维是统筹“两个大局”,解决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问题、处理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问题、化解艰巨繁重的难题的重要法宝。

领导干部应以底线思维为红线,统筹“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全会精神核心。底线思维的诞生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无论是从毛泽东时期的初步探索,还是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领域以底线思维解决新发展阶段的各种突出矛盾,都是以底线思维的实践为基础,善于在形势变幻的危机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应对挑战,做到趋利避害,不断开拓进取。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强化个人的担当意识,提前预判风险,以底线思维为准绳,科学研判自身的工作职责,挑好自身担子;增加自身能力建设,不向上推诿防控风险的责任,不向后遗留风险漏洞;加强对于风险防控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对于风险源头问题的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检测风险源的政治敏锐度,加强科学化、体系化、精准化风险判读研究;客观问题客观分析,采取综合措施及时应对,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及时化解风险,避免以小变大,以个别变综合,以简单变复杂;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调查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层级防控,统一意识,坚持发力,层层落实;不断提升前沿预判能力,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例如,提升对于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发展能力、社会舆论引导能力、法治工作运用能力、高科技技术应用能力、政策策略谋划能力等;把握解决复杂事物问题的能力,抓重点、找到核心关键,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果断决策,高效整合各种力量,指导和组织群众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