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中国农业县的城镇化发展特色——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城镇化经验借鉴与思考
中国农业县的城镇化发展特色——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城镇化经验借鉴与思考
【2021-06-07 来源:本溪市社科联】

城镇化是一个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过程,中国农业县的城镇化在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域展现出的特色之路,充分体现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民主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本文将以阐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县城治理经验以及形成的特色风格,来引导中国农业县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城镇化是一个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的渗透与辐射,还有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彻底转变,以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这些变革,是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国家教育部已经将《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作为重大课题立项,作为课题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农业县的城市化在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域展现出的特色之路,充分体现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民主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本文将以阐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县城治理经验以及形成的特色风格,来引导中国农业县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对新时期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给出较为成功的经验予以借鉴。

一、桓仁城镇化形成的特色风格

桓仁县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被专家誉为“清王朝肇兴之地、中国易学标本地、国歌原创素材地”,是辽宁省唯一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县城。近年来,他们以体现特色为着眼点、以突出生态为着力点、以完善功能为关键点,依托独特的山水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山环水绕、天人合一”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目前,桓仁县已荣获辽宁省最佳人居环境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特色之一:浑江呈“S”形贯穿全县城,两岸的生态迷人宜居。

浑江是桓仁县城的城中河,县城内长度15.7公里,水域面积达612.3万平方米。在浑江及周边的哈达河、富沙河、大雅河段上,每间距1.5或2公里,就修建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大小桥梁。以渠、湿地和人工河(湖)等为体系,构筑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带,“鸟在松间唱,鱼在江面跃;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游”的美妙意境,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亲水、戏水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旅游者。

特色之二:凸显满族文化风情,人文历史特色浓厚。

桓仁县聚集了满、朝等13个少数民族。在县城建设上,着力突出晚清民居风格,凸显人文古迹、历史遗迹等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他们兴建了占地12公顷的大型居民休闲娱乐公园。相继建设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族一条街,以及丽水佳源、鹂鸣山庄、五女新城等19个体现民族特色的居民小区,民族广场、唐聚五广场、桓仁历史文化浮雕长廊,以及隆兴门、朝阳门、迎薰门等一批人文景观;统一设计具有古城特色的街市牌匾,城市文化品味日益提升。

特色之三:建筑物色彩总基调鲜亮活泼,自然风光显露无遗。

结合本地生态特色,县城建筑物以暖色为总基调,墙面以浅米色、楼顶以深蓝色为主,多采用坡屋顶,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以此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他们更加注重商住楼房结构、功能、色调的完善和统一,以保证整个县城建筑群的色彩和谐。在建筑物的高度上,不追求繁华大都市的建筑理念,既高低错落,又显山露水,确保了视野的通透性和宽广性。

特色之四:道路网横平竖直均坐北朝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大力实施城市道路拓宽和取直工程,先后新建和改造了民族路、长江街等31条城市街道,拉开了“三纵八横一环”的城市道路骨架,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1平方米。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完成了城区部分主干道电力、通信、有线电视“三线”落地工程;实施城区主次干道高标准亮化工程,路面宽敞路灯明亮。

特色之五:公共设施沿纵横主轴线布局,处于县城的醒目位置。

桓仁县涉及民生工程支出年均增长28%。他们把全县最好的建筑设施、最好的交通位置,留给医院和学校;把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项目和主要公用设施,沿县城的“十里金街”两进行重点布局。

特色之六:特色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业集聚区开始形成。

桓仁县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风景区总面积609.45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投资64.3亿元,完成仈千平市场、鹏翔超市等9处购物中心和3条商业步行街。他们在中心区域打造成集商业服务、文化休闲、金融商贸、餐饮娱乐、行政中心“五位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可口的农家饭菜,既无环境污染,又具山乡特色,令游客赞不绝口。 

二、桓仁县高标准城市化建设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经过桓仁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全县上下苦干实干,县城建设今非昔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准确定位,县城建设特色鲜明。

“县城不仅要有宜居功能,更要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准确定位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桓仁建成一座休闲旅游度假城”。这是县城建设的基本定位。桓仁县城地处山区,周边森林覆盖,城外有桓龙湖和五女山,城内有四条河流。当地以林下经济为主,盛产人参、林蛙和山野菜。根据这些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这一独有优势,把县城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城”。

2.科学规划,建设布局设计合理。

“县城规划是百年大计,专业性非常强,必须请知名的专家团队进行超前规划、高水平设计”。桓仁县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聘请中外专家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明确了城市“西进、东扩、北改”的总体建设思想,并按照 “一街、两带、三城”的城市布局,沿长江大街两侧建设集商业服务、文化休闲、金融商贸、餐饮娱乐、行政中心“五位一体”的“十里金街”,沿浑江城市段建设浑江两岸江景花园,在中心城区恢复重建八卦城、在西江城区建设西江新城、在北江城区建设五女新城。

3.落实规划,严格依法有序建设。

“加强县城建设政府是主导,最忌一个和尚一个令,朝令夕改”。历届政府本着对法律敬畏、对专家敬重、对百姓尊重的态度,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担任规划、设计、建设的决策组织者,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一名领导始终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避免盲动性。

4.狠抓管理,确保环境锦上添花。

“三分建,七分管”,这是桓仁在县城建设中始终坚持的做法:一是统一管理。对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泼乱倒等进行集中治理,先后建设4个农贸市场,妥善安置流动商贩,取缔占道经营。二是统一保洁。三是统一美化。对36个老旧小区进行绿化,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4平方米、公共绿地8平方米。保护环境、清洁环境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

总结桓仁县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为单纯追求政绩而朝令夕改。

二是始终坚持与周围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不为单纯追求高速发展而牺牲山水环境。

三是始终坚持融入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为单纯追求现代生活节奏而失去渊远的历史积淀。

四是始终坚持不断彰显自身独有的魅力,不为单纯追求大而洋、高而全而放弃原有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五是始终坚持把县城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不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忽视群众的幸福指数。

山水相依,古今相宜,这就是桓仁城市化建设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三、中国农业县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省市城乡统筹总体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顺应城镇化发展现实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真正转变思维方式,细化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伟大实践。

1、要用超前意识规划县城建设。

农业县的城市化建设要本着“后开发高起点,晚起步快发展”的原则,精心编制整体规划。一是要面向国内一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对发展战略、县城特色、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论证,对照国内先进经验和模式,做出国内一流的建设规划。采取公开招标的模式,确保规划优中选优。二是要借助“外脑”论证。论证中要聘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参与论证,把专家的智慧融合到一起,进行长远整体谋划和科学布局。三是要惠及百姓民生。对群众最关注的就业、居住、教育等领域,要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规划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集中百姓的智慧。四是要保护生态环境。本着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县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防止对人文古迹、历史遗迹、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2、加快县城建设贷款的下拨速度。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责成农发行签署了定向贷款,用于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这项解决县城建设燃眉之急的举措,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紧运作,尽快把县城建设贷款拨付到位。

3、及时解决县城建设的土地制约。

按照县城建设30平方公里的规划要求,各县土地缺口较大。在县城建设用地指标上,除要求立足自身解决之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盘活土地资源机制操作难,土地报批繁琐,用地指标短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必须以理念的创新和行动的果敢来扎实推进,统筹综合考虑,加强与省市的政策对接和沟通协调,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引入市场机制等手段,下功夫破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4、及时开展现场观摩以借鉴成功经验。

建议选择适当时机,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方式,请先进地区介绍经验,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借鉴提高,进一步推进地区性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注:本文是国家教育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荣获了2013年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交流论文一等奖。作者单位: ①中国人民大学 ②中共本溪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