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国家生态经济县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资源,扎实工作,确保林改取得显著成效
桓仁位于辽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林业重点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拥有林业用地面积435万亩,占县域面积的81.8%,其中集体林地面积34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9%,集体林权占有较大比重。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林资源优势,切实做好林业文章,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林业上得到实惠,尽快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桓仁县从2005年起,根据省、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念山水经、走特色路、发展生态型经济产业”的总体思路,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06年6月基本完成了改革的主体工程,完成林改面积340万亩,占集体林的98.8%;签订完善各类合同4.3万份;建立了规范的林改档案,档案合格率达99%;家庭承包经营的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全县有5万农户、20万人参与了林改,群众满意率达到99%。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全县林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实力与后劲。一是生态环境更加改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营林、护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成了“我要造林”。造林的质量和数量也连年攀升,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全县已基本消灭了荒山。到2009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08万亩,比2004年增加了16万亩;林木蓄积达到2102万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5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6%,比2004年增长了三个百分点。二是林农致富路径更加广阔。“分林到户”让林农有了致富的载体和创业的基地,广大林农栽植树木建设“绿色银行”,种植山野菜、中草药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林业收入逐年增长。到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实现39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比2004年的1650元增加了2264元,年增长14.7%。林地经济成为全县林农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三是经营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在这次林改过程中,全县开展了现代林业示范村建设,为50个村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在13个村开展了林木采伐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简化了采伐限额管理审批程序,极大地方便了林农。四是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5年来,桓仁林业产业的发展规模是林改前的一倍多。到目前,全县共发展干坚果经济林86万亩;发展中药材55万亩;发展山野菜11.6万亩;栽植速生工业原料林89万亩;全县封沟养蛙716条,放养面积300万亩,年产商品蛙6000万只。到2009年末,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43.8亿元,比2004年的17.4亿增加了26.4亿元,年增长13.5%。五是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林改以来,通过强化林权所有者、护林员、巡逻队“三级”管护机制,全县林业案件同比下降了50%以上;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使大量长期积压的林权纠纷案件得到了消化处理;通过分林到户,有效遏制了涉林腐败现象,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深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面广线长,点多复杂,涉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抓住重点工作,不断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使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完成林改主体任务的同时,积极破解五大难题,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制定规划,明确思路,破解发展方向难题。根据桓仁天然林、公益林多、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科学编制了“十一五”林业产业规划,实施林业“751”工程,即以红松为主的果材林达到7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保护达到50万亩,山野菜种植达到10万亩。二是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破解发展资金难题。林改后,全县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对发展林地经济给予苗木补贴。同时,积极开展以林抵贷工作,发放贷款100多笔,为林农提供启动资金5000多万元。三是科技兴林,品牌牵动,破解林农服务难题。加强林农技术培训,全县每年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林农5000人次,印发资料2万多册。以山区综合开发办、林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乡镇林业站为辅,形成了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县级科技示范园50个,带动了各项产业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全县建立涉林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2处,超千万元的7处,牵动产业基地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桓仁山参、桓仁林蛙、桓仁红松果、桓仁平欧大榛子4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山野菜种植、红松嫁接等9个技术标准,指导林农标准化生产。四是组建林业产业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破解规模经营难题。全县先后成立了板栗、榛子、红松、药材、山参、林蛙等产业协会36个,会员达3万多人,建立各类涉林专业合作社40个。五是明确责任,领导包案,破解林地纠纷难题。县、乡党政“一把手”为林权争议调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对全县历史遗留的问题限期解决。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各类林权纠纷1600多起,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98%,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努力建设国家生态经济县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事关桓仁建设国家生态经济县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此,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取得实效。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生态建设要提质。良好生态环境将承载桓仁的美好未来,也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生态保护”的基本县策,以建设涵盖3547平方公里的桓仁大森林公园为目标,以绿色通道、绿色河岸、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等“四绿”工程为载体,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思路,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提升绿化档次和品位。二是产业发展要提速。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县情、林情,进一步扩大干坚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林蛙、林业种苗、速生工业原料林“六大”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鼓励和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建设一批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林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到2015年,全面完成林业产业“一大三百”工程,即:建设桓仁大森林公园,发展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面积达到100万亩;以桓仁山参为主的中药材及山野菜保护面积达到100万亩;以落叶松、杨树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面积达到100万亩。三是林业投入要增加。要继续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加大对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开展以林抵贷业务,解决林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森林经营机制要创新。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创新森林经营管理方式为切入点,简政放权,服务基层,建立高效快捷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同时,鼓励引导林农建立合作经营组织,扩大合作经营组织的数量、规模,提高合作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五是科技服务要到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县级技术部门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聘请专家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攻关;充实乡镇技术力量,调整人员结构,增强乡镇政府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强村级技术培训,培养土生土长的林业产业技术能手。要加强科技示范园建设,建立干坚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等重点产业示范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林农发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