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雷力锋行”志愿服务 助推新时代“人人公益”创新案例
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雷力锋行”志愿服务 助推新时代“人人公益”创新案例
【2021-06-21 来源:中共望花区委宣传部】

1.“雷”锋元素 营造氛围

铝北社区精心设计了雷锋精神传承展室,通过图片和实物的立体呈现,展示了雷锋精神与老工业基地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免费开放参观,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雷锋精神的滋养。定期组织开展雷锋精神宣讲,邀请雷锋精神研究专家学者、百姓宣讲员等讲述雷锋故事、解读雷锋精神,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榜样的力量让居民群众读懂、接受、信服雷锋精神,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汇聚合“力” 统筹规划

一颗恒星不可能驱走黑暗,灿烂星河却可以照亮宇宙。铝北社区经过对辖区内零散的志愿者和小团队进行统计、整合,创新成立了志愿服务联盟,命名“雷力锋行”,把社区内零散的志愿者组织起来,统一注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攥起拳头合力作为,尽显“众益”力量。同时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共享,扩大“朋友圈”,吸引辽宁石化大学、抚顺中燃、抚顺铝业、抚顺银行、爱尔眼科等单位加入公益助力,让更多的服务资源惠及地区百姓。

志愿服务除了“古道热肠”,更需要“能工巧匠”,“雷力锋行”志愿服务借助光明街道“师徒再牵手,幸福党旗红”项目的“东风”,组织相关技能人才向志愿者授技传业,为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有益补充。

3.先“锋”指数 公益量化

“雷力锋行”志愿服务推行“公益积分量化工程”,着力打造“看得见”的学雷锋服务体系。通过对志愿者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纪实并量化公示,构建星级志愿者考评加权标准和公益微循环科学管理机制。每名志愿者从“零”开始,每月累计一次服务分值,每年为一个积分周期,年底考核时,按比例进行加权计算评定星级,对五星级优秀志愿者给予相应奖励,以影响和激励社区全体居民加入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免费享有技术支持、物资保障和义务服务等公益回报,形成了有效的“助人自助”公益微循环,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志愿者的为民服务意识,对助推“人人公益”起到了关键作用。

4.惠民“行”动 引领风尚

通过深入调研,铝北社区建立了了“四色”档案,即,“红色”档案记录辖区残疾人、孤寡老年人、贫困儿童、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黄色”档案记录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信访人员等维稳群体;“绿色”档案记录志愿帮扶日志和志愿活动大事记;“蓝色”档案记录志愿者基本信息和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团队事迹。以“四色”档案为依托,铝北社区定期调研民需,制定周密计划,在《服务需求》栏上公示服务项目(包括义诊义治、专题讲座、法律咨询、技能培训、义务理发、修鞋修锁等20余项便民服务)和服务实施人或单位,方便群众知晓,选择自己所需的服务,打造志愿服务普通居民“订单化”和特殊人群“定制化”,实现志愿者资源和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避免了“被服务”的尴尬。

几年来,“雷力锋行”志愿服务共为居民义务磨刀近3000把,用坏磨刀石19块,受益人群遍及全市;义务调解百姓纠纷百余件次,成功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8.16”洪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前线,运送救灾物资、清淤救助,将爱播撒到最需要的地方;照顾残疾人理发、洗浴、家政服务1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连续5年义务为全区环卫园林工人手工包制20000个饺子和5000个粽子,为“马路天使”献上尊重和关爱;以“雪”为令,义务清扫积雪畅通街巷道路,为方便居民出行无畏严寒;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公益服务,义务制作凉亭、广场灯带、休闲座椅,增强居民日常休闲舒适感……如今,志愿服务广场已成为社区百姓日常最喜欢去的地方,志愿者已成为居民群众公认的“百姓雷锋”,人人争做学雷锋志愿者,人人享有志愿服务“红利”,“雷力锋行”使“人人公益”真正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基本成效:

“雷力锋行”志愿服务的深入实施,成功推出了“铝北先锋”、“段玉祥真情帮扶队”、“平安志愿者”等优秀志愿服务团体及段玉祥、范有亮、赵田祥等模范志愿者,其中“铝北先锋”被评为抚顺市第十三届百姓雷锋优秀团队,段玉祥获选辽宁好人、百姓雷锋称号。志愿者人数也由最初的30人增加到目前的400余人,志愿服务直接或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同时通过志愿者们的善行义举感染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带动身边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领了社区文明新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