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以“宽甸县步达远镇四林村”为例
胡松林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辽宁省丹东市, 118000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农历猴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用这样一句庄严承诺给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新年带来满满的希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指导思想、致贫原因分析、创新扶贫建议
作为丹东市委党校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依托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因村而异,计划发展适合贫困村四林村且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创业、就业能力,并鼓励村民外出致富;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精准扶贫,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抓手,建立帮扶到户机制,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法,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贫困户家庭如期摆脱脱贫;鼓励激发村民自身发展积极性,变“输血”为“造血”,打好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一、 帮扶对象——四林村概况
四林村隶属于宽甸县步达远镇,地处宽甸县东北部,面积2.43万亩,位于浑江上游与本溪桓仁县隔江相望,距离镇政府10公里。全村共有农户316户,1300余人。全村现已栽植大榛子1000多亩,板栗园改造1500余亩,大软枣子30余亩,种植林下参500余亩,玉竹200余亩,养殖绒山羊800余只,中华蜂120余箱。
由于四林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群山环绕,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农民的收入较低,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5年度有贫困户123户,2016年度还有91户。其中因病5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0.43%、因残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9%、缺劳动力6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59%、因学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39%、缺技术1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78%。
二、 致贫原因分析
第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然有柏油路面,但四组至五组之间路面依然是土路,夏季遇雨道路泥泞、冬季冰雪封路,通行极为不畅。特别是各村组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路面硬化无法做到全部覆盖,尚有百分之七十的村组路依然是土路,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如四组小干沟,有长达千米路段为土路,而住户只有一户,但山上有200多亩人参园,上万棵板栗树,秋季农产品收货时运输非常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四林村离步达远镇有十多公里距离,且要跨过山梁。村中从幼儿园开始都需要到镇里就学,给村民带来许多难题。全村目前只有村级卫生所一个,建筑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医疗条件及设施不全,疾病防控能力较差。许多村民看病就医需要到镇里甚至需要到宽甸县进行检查治疗。三是部分村民的饮用水没有得到解决。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无法提供自来水,由村民自己想办法解决。
第二,无农田水利设施,土地产出低下。全村人均口粮田为一亩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没有水利设施,所有土地种植只能是靠天吃饭,且种植的品种单一,一至四组的许多田地中石块众多,农产品的产量可想而知。全村人均山林虽然不少,有的多达十亩以上,但大多数为荒山和残次林。
第三、村民收入低,居住生活环境差。就四林村整体情况看,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和务工两个方面。贫困户中务农以种植玉米、林地为主,小部分村民家中有少量养猪、养鸡、鸭、牛和羊等,但都无法形成规模,只能满足自给自足。务工者主要靠外出打短工打零工,收入来源不稳定,无法得到保证。在居住方面,村组间距离远,村民住房极为分散,且大多年久失修。目前全村贫困户中急需新建和改建的住房多达29户,占所有贫困户的30%。
第四、贫困户家庭增收难度大,精准扶贫任务艰巨。要改变四林村的贫困现状,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问题。从四林村的情况看,造成该村贫困户整体收入低下的原因,除了四林村的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差、没有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产业外,也与贫困户的文化技术素养和思想观念有直接的关系。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来看,大多数的贫困户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较差,不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贫困户更存在着“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更没有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通过深入的入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贫困户家庭中,只要有劳动能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外打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目前四林村这91户贫困户没有脱贫,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病致贫。据统计,在91户困难家庭中,因病致贫有55户,约占总贫困户的61%,医治疾病花费巨大导致家庭陷入贫困。而且在因病致贫的家庭里,又大多数是常见病和慢性病,如脑血栓、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需长期治疗,其所花费可想而知。二是缺乏劳动力和技术。据调查,在现有的贫困户中,有21户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约占贫困户总数的23%。还有10户虽然身体条件允许,但智商相对较低,不懂技术、无一技之长,即使外出打工收入也不高,进而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三是因学致贫。户数不是很多,只有五户,约占5%。
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农村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标本兼治,因户施策。
四林村实施“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计划安排,需要在三年内完成这项任务,必须采取且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通过走访调查,针对四林村的实际,我认为四林村贫困程度虽然较深,但也有比较不错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通过扶贫帮扶可以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在于要针对四林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精准施策,破解难题,促进发展。
三、 创新扶贫建议
首先,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当前应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产业基地建设。四林村的农业项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板栗和大榛子。板栗树成熟的有三万棵左右,年产量在三十万斤左右。近年来由于受市场行情的影响,收入不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宣传进行推销。大榛子有上千亩,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逐步进入丰收期。二是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尤其要利用好浑江的水资源,适当设置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使其逐步成为四林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其次,坚持标本兼治,加强教育培训。针对四林村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要有目的地加以培训,帮助贫困户了解市场、掌握技术,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拓进取。要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动保护等有关部门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开展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就地转化或者外出打工、经商等。
再次,要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四林村的情况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要充分运用好各项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包括危旧房屋改建、村组道路硬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建设内容,使村民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能有明显改善。二是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部分没有使用自来水的村民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自助或政府提供帮助来加以解决。
第四,实施政府政策兜底,保证贫困户能够有稳定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明确提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四林村的贫困户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多是这种状况。而且在调查中超过60%以上的贫困户也有此类愿望和要求。
最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贫困村脱贫提供组织保障。四林村能否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党组织的作用极为重要。目前四林村共有党员38名。有8人外出打工,剩余党员普遍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很难发挥带头作用,党的组织生活较为分散。因此,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一是要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村两委的工作制度、议事制度等;二是要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大局意识。促使村里党员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三是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着力从村里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三年摘帽,两年巩固。在上级政策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与四林村村两委、村民共同努力下,四林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虽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脱贫攻坚战还需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这群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巩固我们的胜利成果,这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群策群力下,我们这群“服务员”同样满怀希望和信心。也许我的力量是微小的,可团队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有敢拼敢想敢做的思想认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以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把政策落实好,定能成功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持久战,尽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