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以丹东市宽甸县为例
【内容摘要】扶贫工作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完成脱贫任务,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对此,党中央提出了要精准扶贫,改变以往的“大水漫灌”方式向“精准滴灌”转变。精准扶贫就是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就是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第一次将精准扶贫概括为“六个精准”。这就使得精准扶贫有了标准,有了方向。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15+1”重点县,是丹东重点贫困地区。宽甸县贫困村占整个丹东市贫困村的85.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整个丹东市的70.4%,宽甸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典型性。笔者在分析、总结宽甸县的精准扶贫措施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六个方面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篇文章是基于课题组深入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的理论思考。可以说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问题,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有的放矢,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
【关键字】精准扶贫 宽甸县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15+1”重点县,是丹东重点贫困地区。截止2015年底,丹东市现有贫困村124个,低于国家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80元)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贫困人口4.4万人,贫困发生率3.36%(占全市农业人口百分比),总量全省第6位,占全省贫困人口总量的5.4%。同样截止到2015年底,宽甸满族自治县,有贫困村106个,占整个丹东市贫困村的85.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人,占整个丹东市的70.4%,贫困发生率9%。可以说,宽甸县的扶贫工作是丹东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宽甸县的扶贫工作具有典型性。
一、丹东市宽甸县的扶贫措施及经验总结
(一)制定脱贫计划,精准有“据”
围绕2018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2016年年初,宽甸县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脱贫攻坚政策及措施,科学制订了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利用3年时间、通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计划2016年销号34个贫困村、脱贫1万名贫困人口,其中发展生产脱贫7359人、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983人、通过教育脱贫240人、通过医疗救助脱贫212人、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脱贫1206人;2017年脱贫37个贫困村、1.05万名贫困人口;2018年脱贫35个贫困村、1.05万名贫困人口。并制定了《宽甸满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方案》和《宽甸满族自治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一些具体方案,以县委、县政府文件下发。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做任何工作都应有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扶贫工作是场硬仗,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计划才能使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最终一点一点的啃下这块“硬骨头”。
(二)实行直接对接,精准到“户”
为使扶贫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宽甸县将脱贫任务层层分解。贫困村脱贫攻坚计划现已全部落实到22个乡镇和各相关贫困村,并与乡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脱贫攻坚考核机制。同时,大力推行县级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包乡镇包村责任制,全县安排28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和11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106个贫困村,使宽甸县106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式帮扶,并要求各单位干部及村干部实施与贫困户“一对一“或“多对一”包扶工程。当前,已经完全对接的有76组扶贫单位和贫困村。通过“一对一”对接详细摸底发现,贫困村因病因残致贫现象严重,人口素质偏低、贫困程度偏深、公共服务资源分散、生态脆弱、生产要素紧缺,贫困户还存在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等问题,有的还缺乏劳力,情况各不相同。通过这种“一对一”对接,更精准的掌握贫困户的情况,更精准的提出相应的扶贫计划,采取更精准的扶贫措施。同时,各个帮扶单位选派的优秀人员作为“驻村工作队”,他们的到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并且帮助当地争取到了一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作用逐渐的凸显出来。
(三)找准产业支撑,精准有“方”
宽甸县政府经过深入的调研与研究,提出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战略,创新扶贫模式,推出了四种扶贫模式:一是集体+贫困户形式。就是让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发展,成为股东或“收租公”,获取分红或租金,从而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二是互助社+产业基地+贫困户形式。就是依托村集体,利用互助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带动贫困户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三是企业+贫困户。政府积极协调沟通,发挥当地大企业的作用,使大企业的生产与贫困户的农产品对接,带动贫困户致富。四是资源+贫困户。就是充分运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优势,其具有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许多产业相比,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发展旅游业,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潜能,可以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激活一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活力,有助于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这是宽甸县扶贫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成效最显著的模式。
(四)注意因地制宜,精准到“点”
宽甸县的每一个贫困村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扶贫过程中,宽甸县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杨林村现有贫困户97户301人,大部分为老弱病残者,除了几亩薄地,就是山上的板栗园,农民收入微乎其微。基于这种情况,最终确立了发展现代绿色循环农业为重点,建设了蓝莓基地,通过“支部带动+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的模式,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思路。而宽甸县双山子镇台头村,青山绿水,风景秀美。台头村紧紧抓住青山绿水这个生态资源,在县政府的鼓励下,走了一条“农家乐”的致富道路,成立了全省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台头子村“天桥沟枫情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的品牌标识、服务承诺、宣传营销、服务价格,农家乐开始向合作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正是这样的因地制宜,才找到了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脱贫的目标。
(五)建设基础设施,精准到“需”
农村基础设施是惠及到每一个农民的利益的事项。尤其是一些贫困村,基础设施成为致贫的一个原因。公路不通则使得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农村文化资源匮乏,使得农民素质低,视野不高,思想懒惰,缺乏致富积极性;公共卫生设施不足,农村村容脏乱差;医疗资源不足,就医难等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更影响了脱贫的进程。由此,宽甸县合理利用扶贫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利民。2016年34个销号贫困村已完成村组路面硬化116公里,河道、水渠治理26公里,打灌溉井4眼,打饮水井53眼,安装太阳能路灯371盏,建设标准卫生室17个,新建文化广场3个,新建文化室2个,配备健身器材9套,村屯道路绿化52公里。农村的面貌正在慢慢改善,为脱贫注入了希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二、推进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宽甸县的扶贫工作可以说扶贫措施有力,效果显著,创新的一系列扶贫模式可以成为典型,供其他地区学习、借鉴。通过课题组的深入调研,不仅挖掘了其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及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时会面临的困境,这些难题具有普遍现象,也是全国扶贫困境的一个缩影。
(一)精准识别困难,存在鱼目混珠
贫困户的识别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部门一般都能严格按照规定与标准来审核,确保公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贫困户最初都是由村委会上报上来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干部与个别农户沾亲带故,这就导致了在上报时有所偏颇。同时,农民的素质不高,攀比心严重,面对利益分毫不让,村干部为避免矛盾大锅端,都给予了上报。而且农村的家庭收入难以准确判断,这就是导致了在评定贫困户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降低了识别的精准度,也给了一些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鱼目混珠机会。课题组在调研时明显的发现了这一现象。
(二)扶贫资金有限,并且渠道单一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是政府,最大的积极性也是来自于政府。扶贫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这就导致了扶贫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全国这么多的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基础如此之庞大,仅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拥有的扶持资金的数量也不同。一些贫困地区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则是最大的现实与难题。
(三)脱贫意愿不强,福利依赖严重
扶贫要从输血到造血,从主观上讲最大的动力则来自于贫困户的积极性。然而,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不是很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缺乏主动脱贫愿望,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观念陈旧落后,致富项目难落实。在与贫困户的座谈中,他们往往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给我们办个低保,政府能不能给我们建栋房子,政府能不能给我们拨点资金等等。而有的贫困户,在外打工赚了些钱,不是投入生产中,而是喝酒打麻将。这样的懒惰思想使得他们脱贫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
(四)扶贫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曾指出: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只因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到了地方上就各自为政”。由于直接分配和管理资金的部门各部相同,对扶持项目各有侧重,这就导致了扶持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集中优势投入到相应的产业中来。尤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这种“一对一”的部门与贫困村的帮扶方式优点很多,但也有缺点。各个单位的资金、权限不同,就导致了各个部门只管好自己的帮扶对象,不能统筹兼顾,这就导致政策和资金在适用中有所偏颇。
(五)基层人才缺失,基层组织软弱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当是扶贫攻坚的排头兵。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凝聚力不强,很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做致富的带头人,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以宽甸四林村为例,现有党员38名。有8人外出打工,在村党员大部分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很难发挥带头作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农村的发展致富,带头人很重要。尤其是已经富裕起来的有知识,有技术,有头脑的人,他们的影响力、威信力十分高。因此农村脱贫需要这样的“领头雁”的示范带头作用。
(六)农村青年外流,脱贫动力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少。尤其是是年轻人思想开放,想出去闯一闯,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纷纷进城打工,这就导致了农村强壮劳动力的缺乏。在调研中,课题组发展,在贫困村这一现象尤为严重。留守的老人、孩子仅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生产。有的土地、山林撂荒多年。即使政府给发放了扶贫树苗,有的贫困户家里无人来种植和经营。因此,贫困村在脱贫中就出现了劳动力缺失,农业科技难以推广,脱贫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建议
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第一次将精准扶贫概括为“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国家也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结合丹东市宽甸县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认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的精准扶贫的要求中,当前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动态管理,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的“精”,首先体现在对贫困户的识别上。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贫困户动态管理体系。首先,严把入口关。在村委会上报贫困户名单之后,扶贫部门必须入户调查,并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的了解上报贫困户的家庭结构、财产收入、固定资产等情况。在识别中真正做到“八不准”,严格按照贫困户标准和程序来识别、审核贫困户,做到识别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精准识别的成效。使扶贫资金和政策使用在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其次,要及时更新、清退贫困户。贫困户的界定不是一到永逸,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结合“一对一”帮扶单位的调研,结合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观察、了解以及主管部门的深入摸底,及时的对数据进行更新,对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扶贫线的和假冒的贫困户进行及时清退。同时,对于为了满足贫困标准,拆户、拼户套取国家扶贫支持的贫困户,要与民政部门等合作,严格按照整户纳入的要求,进行清理。最后,则是建立比较完善的识别分类体系。在准确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户的具体致贫原因进行精准分类,从而为采取精准扶贫措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大投入,拓宽渠道
扶贫工作中要输血就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的财政扶贫力度。从中央层面,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从地方层面上来说则是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确保扶贫资金的充足到位。在资金使用上要重点突出,不能“撒大网”,而是要有重点。要将资金投向重点产业,重点使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满足老百姓的民生需要。最后则是拓宽资金来源。实现2020年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顺利脱贫,需要全党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攻坚合力。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沟通、引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社会帮扶任务,形成广泛参与的扶贫的合力。
(三)宣传教育,主动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现在有的贫困户之所以扶不起来、富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们主观能动性差。因此扶贫必须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的宣传和精神文明教育,使他们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个人的素质与技能,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这样才能真正的变“输血”为“造血”。
(四)部门联动,整合资源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2020年脱贫摘帽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形成一个扶贫的合力。尤其是政府的各个部门,条块分割的形式导致各个部门各扶各的贫,难以从大局上统筹兼顾。因此,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用好现有的资源与政策,形成一个扶贫的合力。例如,在贫困户识别中,审核部门就可以联动各个帮扶单位,从而确认贫困户身份。再比如,在扶贫的资金使用上,各个部门可以联动,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金快速的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一个联动的模式。
(五)因地制宜,创新形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每个贫困地区都有着自身的贫困原因,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因此脱贫措施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首先要“摸准脉“,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因病致贫的要做好医保托底;对于因学致贫的要加大教育投入,采取教育减免或助学贷款等形式;对于缺乏技术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素质与技能,增强致富的本领;对于思想上懒惰的要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其落后观念;对于缺乏资金的要给予资金支持,使其生产运转起来等等,一定要找准靶心。其次找准优势,准确投入。从丹东市宽甸县的经验来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掘地方优势,有利于调动当地贫困户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的广泛参与,对于推进脱贫,带动整个地区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最后,则是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致富之路。
(六)聚集人才,模范带动
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由此,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让他们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发挥好模范作用。其次,则是选派优秀的党员干部驻村,加强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帮助基层更好的理解、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的计划与政策。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舆论,做好宣传,加大农村创业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年轻劳动力回流,加入到扶贫攻坚战中,成为脱贫中的一个主力军,为扶贫注入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