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于秀丽 金长奇 康金明 沈丹萍 李颜悦 崔曲
【内容摘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超强部署,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脱贫成果显著。但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脱贫户再次返贫,如何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则要求我们摘帽不松劲,持续发力,深化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扶贫成果中面临的一些普遍难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巩固扶贫成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 巩固成果 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成果显著,但是这并不代表扶贫工作的结束,脱贫成果的巩固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我们需要坚持工作不断、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瞄准问题、补齐短板、深化帮扶,努力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才能不断的实现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意义
1、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性指标,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的扶贫攻坚,使大多数贫困地区逐渐的摘帽,逐渐的找到了发展之路。但是,刚刚发展起来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不够厚实,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重新返贫。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直接关系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真正的实现。
2、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实现贫困村的脱贫仅仅是我国农村发展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村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这就需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使其贫困地区与贫困户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保障农村的持久发展。进而不断的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
3、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使我国实现了富起来,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这种不协调反映在城乡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贫困村的存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前对于贫苦地区来说就是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坚决不能让贫困群众再度返贫,使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渐的减小。当然不要坚决不能让贫困群众再度物质返贫,更不能让贫困群众精神返贫,要激发大家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念,做到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快、更公平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近年来四林村扶贫成果及经验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18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丹东市委党校组建了由两名副教授、一名助教组成的三人驻村工作队驻扎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四林村,根据《中共丹东市委办公室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市级领导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签了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保证三年内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四林村贫困人口213人全部脱贫。三年来,在校委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的辛勤工作下,至2018年底,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相关产业逐渐的落成,并有所收益。例如,由丹东市委党校协商投资的近50万元的四林村冷库项目已完工,目前正等待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协调相关资金25万元用于村组道路硬化工程1200延长米已经全部完工;协调资金25万元用于水利桥涵建设,规划设计、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明年开春将动工修建;市委党校党员干部个人捐助贫困户资金16万元养殖鸡雏全部发放贫困户1080只;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帮助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建;市委党校组织四林村党员干部及村民组长等40余人先后到振江镇石柱子村考察学习松塔嫁接技术,到大青村考察学习旅游业开发,开拓了四林村村民的视野,为下一步四林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等。
三年的扶贫工作成绩显著,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中采取一系列优秀做法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未来巩固扶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抓党建带动脱贫
俗话说,大雁南飞在头雁。农村的发展需要引领示范,尤其是农民的思想普遍比较保守。驻村工作队稳步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使村党支部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使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三年的努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党建档案规范、完整,党支部建设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并通过各项学习与活动使得村党支部的软件建设也不断提升。积极的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在青年带头致富人中发展年轻党员,使党员成为四林村的中坚力量。由此,党支部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发展热情高涨,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头作用显著。在先进党员的带动下,广大的农村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由被动脱贫开始积极的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主动的寻求发展。
2、抓产业促进发展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柱。驻村工作队在扶贫攻坚中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各项产业,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抓种植业推动脱贫。帮助村民发展大榛子、软枣猕猴桃、板栗等种植业,组织村民成立大榛子专业合作社,统一应对市场。二是抓养殖业推动脱贫。一方面,积极的筹集了一万多元资金,购买了芦花鸡雏1千余只,发放给贫困户。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村里的蜂农推销蜂蜜,发展壮大养蜂产业。大家群策群力,利用微信朋友圈,积极推销蜂农蜂蜜,仅2017年就为村民销售蜂蜜近3万元。三是抓光伏发电项目推动脱贫。在工作队与村干部的积极争取下,在县扶贫部门大力支持下,光伏发电项目30万元资金落实到位,项目顺利实施,已经开始并网发电。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之一,该项目预计年收益5万元,贫困户可从中分红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实现零的突破。四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脱贫。经过工作队积极争取,25万元的村组路建设项目己经实施完毕,修建了1200延长米村组路,两座桥梁已经建成……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为村里的未来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抓大众参与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也不仅仅是个别人的责任,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工作队与村干部积极的想方设法,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中来。先后有农工党丹东市委、丹东市委党校第五支部、丹东市新曙光职业培训学校等单位,主动捐款助学;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为一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免费眼科手术检查;丹东市少年宫为村里贫困学生捐赠了各类学习用品等等。从而吹响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4、抓制度规范管理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脱贫攻坚需要制度的保障与规范,而不断完善的制度在巩固脱贫成果中更能发挥其长效作用。驻村以来,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党务村务全部公开,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开展有序规范,也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当前巩固扶贫成果面临的难题
通过对四林村及其他贫困村的调研来看,大部分贫困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攻坚克难,逐渐的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个别贫困村的发展仅仅是处于刚刚脱贫的指标,一些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十分薄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有可能立即返贫,后期的发展仍然缺乏保障。因此如何巩固扶贫成果,如何使其真正的发展致富则仍需要继续努力。当前巩固扶贫成果主要面临着如下的一些普遍难题:
1、村民观念转变较慢。“治穷先治遇”、“致富先治脑”,观念的更新对扶贫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虽有所转变,但是有的转变的较慢,有的转变的不到位,等、望、靠的思想仍然存在。尤其是个别贫困户不仅没意识到脱贫是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取得的,反而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天经地义的工作和任务。主动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不够强烈,万事还是等着政府来解决。
2、因病致贫比例较高。例如四林村,现有91户贫困户,因病致贫55户,占60.43%。病种多为脑血栓、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癌症等常见多发性、慢性病,治疗费用高成为这些贫困户主要经济负担,因病丧失获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对于这部家庭来说说,一方面刚刚稍有起色的生活,如再次大病复发很可能又返贫。另一方面则缺乏持久的劳动力,后期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3、基础设施落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农村贫困户长期稳定地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四林村基础设施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欠账太多,建设难度大。近几年虽然花大力气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4、村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且数额有限,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支持。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村民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应对市场能力差,产业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资源。
5、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四林村已经申请到40万的产业资金,但还没有确定投资什么产业,反复修改多次;有的产业实力较小,缺乏规模经营,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后期发展不稳定;有的产业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无法及时的更新信息与技术,无法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6、优惠政策利用不充分。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扶贫政策,但是个别地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个别村民对这些政策不了解,无法依据政策向相关部门争取扶持,而有的扶贫干部对政策的衔接、资金的落实也不了解,掌握的不充分,进而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7、相关机制有待完善。在扶贫攻坚中,遇到的一个重大壁垒就是各个部门、各种制度要求的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这种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无形之中成为脱贫发展的一大障碍。大量的消耗着时间、精力与钱财。有时待各个部门,各个规定理顺之后,已经错失了发展良机。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真正的巩固扶贫成果还需要加强对其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变“搀扶”贫困户走路到让他们自己独立走路。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要让贫困者真正的树立“贫穷可悲、懒惰可耻、致富光荣”的观念。另一方面,个别贫困户对于未来的农业转型发展仍然心存怀疑,总是处于观望状态,要多进行发展引导,使其解放思想,变被动脱贫为主动寻找发展之路。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及时准确的宣传好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让贫困户更准确理解中央的精神,做好政策引领与正面激励。三是要加强日常沟通。农村的基层组织以及扶贫干部要加强与贫困户的日常沟通,引导他们了解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外面的世界,构筑起发展的梦想,让他们充满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自立自强的发展氛围。四是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明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新村风。并通过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发挥村图书室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2、发展集体经济
经过近三年的脱贫攻坚,丹东的贫困户逐渐的摘帽。贫困户逐渐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贫困村中大部分集体经济落后,村集体的资产较少,甚至有负债的情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效保障。发达的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巩固扶贫成果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要加大宣传与引导。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途径,加强发展集体经济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提高认识,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让广大基层组织与农民了解党中央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各项政策,了解农村产权制度等,从而使广大农民打消发展顾虑,抓住发展机遇,用好各项政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要进行资本经营。对于集体拥有的土地、房屋、果园、机械设备等资产要进行盘活,可采用承包、租赁或者入股的形式获得相应的资金,从而把这些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要加强资产管理。对村集体的资产、资金等要强化管理,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要建立各项管理台账,加强日常监督,做好账务公开,确保集体资产安全,有效运营。
3、深化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发展好农村产业才能真正的让贫困户具有造血功能。可以说,丹东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牢牢的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在各方面努力下,贫困区域都有了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产业。如何深化产业发展,使产业立得住、发展优则是巩固扶贫成果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要科学规划产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工厂的设立,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资金投入、市场销售、产品包装、交通运输、质量检验、产品升级等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帮助其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其做好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使产业真生的立起来、活起来。其次,要培育主导产业。在扶贫初始阶段,产业的设置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目性、重复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有的产业发展的比较顺利,有的产业面临困境。在巩固扶贫成果过程中,要引导农民结合地方特色精准选择产业,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找准本地的主导产业。从而以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发挥规模优势,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最后,要强化产业管理。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做好产业管理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可以激发发展活力、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巩固好产业的发展,必须做好产业管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政府加强产业管理的指导,使产业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4、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几年来农村林地、土地依次进行了确权。但还没有全面完成。土地、房屋、林地都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农民手中的可利用最大资产。然由于之前的种种限制,使得农民的这份资产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转,不能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到城镇打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农民希望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盘活手中的这份资产,希望通过转让、入股、租赁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因此,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从中获得实惠。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培育好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利用好这份天然资产,使农民的土地、林地等有效流转起来。
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我党97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最坚实的力量基础,始终站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老百姓的服务者,是农村发展的引领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要配优选好村级班子。这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尤其是要通过完善的程序,将那些真正的党性强、能力强、具有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支部书记,以此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党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专业技术,培养出更多的带头人,从而产生连锁示范效应,更好引领贫困户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好扶贫成果。
6、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理顺各自的职责与程序,方便农民发展致富。另一方面要将一些不完善的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完善机制。例如要制定完善相应的贫困退出机制。对于扶贫我们不能一直“输血”,在贫困户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时要适时的使其退出贫困户。而退出的时间节点就格外重要。退出太早就有可能无法保证扶贫成果,这也是脱贫者不愿摘掉“贫困户”的原因之一;退出太晚就会使脱贫者产生长期依赖。这就需要制定严格完善的退出标准和程序,在此还可以组织第三方评估,确保退出结果的严谨性。完善相应制度,就是要发挥用制度来巩固扶贫成果的科学性与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