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近年来,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优势,鞍山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内涵不断充实,类型逐步丰富,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2021年,我市休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已有休闲农业专业村(点)10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500多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带动农户3.1万户,接待总人数达到34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4.8亿元。全市共举办各级休闲农业相关节庆活动13场次,先后有6个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向农业农村部推荐了两条以“春赏花、夏乘凉”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夏季)精品景点线路,分别为海城析木镇下林村—羊角峪村春季旅游线路和岫岩“玉”见岫岩夏季旅游线路;获批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一处,为“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线路。休闲农业不仅成为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而且成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传承乡村文明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特色不鲜明,服务和配套跟不上。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主题形象不突出,拳头产品不强;鼓励政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跟不上等方面。存在景区有了,观光车可否收费的政策还没跟上;道路有了,与旅行社的对接还没跟上;游客来了,留住游客的乡村民宿、餐饮娱乐、体验项目还没跟上的现象。
二是体验和参与性项目亟待创新提升。部分景点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吸引力不足,缺乏新意,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三是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协作精神不足。体现在旅游品牌层级低,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各相关主体缺乏协作精神;对外旅游宣传缺乏整体组织性,传统的宣传平台与游客获取信息的平台存在错位。例如,海城市三星天源吉布世景区表示,急需网络新闻推送和短视频平台的导流。
四是解放思想不够,农旅结合不足。目前,鞍山市大部分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对产区农产品的导流效果都不理想,没有达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效果。例如,千山梨花节中参与旅游的游客,在秋季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当地优质南果梨的消费者,休闲农业景点在实现农旅结合上仍有很大欠缺。
对策建议
科学规划,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要将休闲农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可概况为五个层面的发展方向。
一是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景点。以家庭农场、种养基地、农业园区、果园等为依托,以强调游客体验为核心,突出自身特色,培育农耕乐园、采摘乐园、赏玩乐园和渔家乐园等“四大乐园”。二是大型城郊休闲农业景点。可打造成规模化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强调功能全面。三是特色农业精品村。围绕“精品村+产业+旅游”主线,以产业景观为基础,引入文创内容,做到村庄内外部整体协调统一,村域内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做到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山区村可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独具特色的沟峪经济。四是休闲农业示范区、示范镇。要加强行业管理,强化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建立行业自律组织;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际,开发设计旅游线路。五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地区针对精品线路,要重点完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相互衔接,打造顺畅的线路体验。
因地制宜,打造精品节庆活动。要结合鞍山市农事活动的季节景观特征,争取打造一条全年节庆活动时间链,将梨花节、宠物文化节、特色采摘节、河蟹节、亲子体验节、冰雪文化节等已有或潜在的节庆活动串联到一起。举办节庆活动前,要提前评估影响范围,确定投资规模,确保收支平衡,避免铺张浪费。在节庆活动进行中,可由政府协调,通过租金、补贴等形式构建不同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平衡全体参与主体的参与意愿。
政府协调,多方参与,补齐软实力短板。一要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二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三要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带动非从业农民就业创业、产品营销、增收增效,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发力创新,明确体验与复购的核心定位。体验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挖掘农业休闲景点的丰富内涵,从生产、收获、生活等环节中寻找参与点,开发更多参与性强的体验项目,在项目周边创造消费环节,保证游客参与体验的核心地位,使游客提升重游、复购的意愿,从而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强化媒体流量引导。要积极调动本地媒体,整体宣传休闲农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头部企业乡村振兴计划,设置专门机构对接流量平台及自媒体、视频号,对节庆活动和休闲农业景点加以导流。培育本地休闲农业网红景点,并给予相应短平快的政策扶持。
推广网络营销,全面实现农旅结合。要强化景区(产区)与游客的联结关系,充分利用游客在游览中获得的良好体验,通过逆推线上到线下模式,将本地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方式销售给游客,从而创造消费黏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