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孩子们放暑假,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的村民,纷纷琢磨起出去旅游的事儿。
“要是没疫情了,咱走远点?”从金莲花田里除草回来,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主力员工”田金刚,向合作社理事长、村支书田金龙建议,“爬山?下海?城里人去哪儿,咱就去哪儿。”
这话题,一下子就让院里热闹起来。数着这几年合作社组织去过的地方,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没脱贫那阵儿,可没这心气儿。”看大家唠得起劲儿,田金龙和村第一书记刘文光相视而笑。
位于桓仁县城北部的六道沟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之前种植单一作物,产量不高,集体收入低、百姓进项少,每6户人家就有一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因为穷,光棍多。”说起之前村里的困窘,田金刚记忆犹新。
桓仁县扶贫办主任于晓东也说,当初,就全县来说,六道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变化始于2012年。
那一年,六道沟成立合作社;2015年,刘文光带领工作队驻村。在上级的支持下,村里决定挖掘潜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土地弱碱,产量不高。面向全国,推出绿色水稻约养农业。
村民有侍弄中草药技术。种植当归、人参、灵芝、金莲花、紫苏等中草药及特色蔬菜。
山多地少,草好水清。养牛、养羊。
村“两委”班子逐门逐户到贫困群众家里调研,根据村里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方式,为239名贫困群众“定制”脱贫之策。
就这么一步步走、一锤锤敲,村里的产业噌噌“拔节儿”,3种产品都注册了商标。2017年,六道沟村“摘帽”。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去年底,村集体收入达17.4万元。
“羊能卖6万多,合作社工资3万多,算上其他小钱,一年收入超10万元没问题。”田金刚眯缝着眼笑起来,“收入上来了,咱其他要求也就和城里人看齐了。”
看齐,先是“物质”。
去年,儿子要结婚,养了50多头牛的养殖大户钟新华,本想给小两口盖个新楼,可被新娘子给拦下了。“儿媳说俺这房子,和城里人的没啥两样了。”
厨房里是全套现代化厨具,室内卫生间抽水马桶、大功率热水器齐全,卧室有空调,后屋里是给整座房子供应地热的小锅炉……介绍着屋子里的设施,“钟大户”不时谦虚两句,“俺这不算啥,咱村条件好的不少呢。”
钟新华所言不虚。出沟登顶望去,坡下,两排太阳能路灯护卫村路,路旁要么新房初起,要么老屋翻修,一些人家院里停着轿车,还有的人家宽大的门廊下,摆放着十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孩子们戏水正酣。
见有外人来访,村头回廊里,纳凉吃雪糕的村民笑问:“看咱过的日子像城里人不?”
“我儿媳说不比城里差。房子大,空气好,网速快,养牛挣的钱比在城里打工多。”一提到年轻人的认可,钟新华笑声更响。
看齐,还有“文化”。
除了跳广场舞、农闲时旅游等,六道沟人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排剧、看剧。
2016年年底,村里组建了“剧团”,根据当地的故事,排练大型舞台情景剧《抗联》,近40名村民参演,看剧的人更多。“看剧是一回事,忙一天了,在一起唠唠嗑也是精神享受。”大家插嘴道。
2018年5月,《抗联》登上了桓仁县“红色五月,革命歌舞表演活动”的舞台,地地道道农民的质朴表演,大受好评。一时间,不但有邻近景区来签合作意向,兄弟村庄也邀约不断。
“你说,咱‘沟里人’这不就是变成‘城里人’了吗?”田金刚对记者的反问,让笑声在沟里回荡。
走·想
沟还是那沟,人还是那人,短短几年,六道沟村为什么能脱贫摘帽,还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镇、辽宁省生态村等多项荣誉?
“关键在观念的变化。”田金龙认为。
老田领着大伙刚发展特色产业那几年,因为得不到“就认种玉米死理儿”的百姓支持,经历了许多风雨坎坷。2015年,村里推出的绿色水稻“约养”项目的成功,打开了村民的眼界。此后,“两委”班子成员率先试种特色品种,“以结果做证明”的做法,进一步激发了乡亲们“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从此,改变了“惯性思维”,才有了“发展突围”。
心理学家认为,观念具有非凡的力量,它能有力地影响人生思考路径。六道沟村的乡亲从“沟里人”变成“城里人”的故事证明:观念一变,命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