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类似的流行语,如今已屡听不鲜,然而这样的生活,在几年前的辽宁农村却仍是奢望。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风天沙堵门、雪天满路冰,曾经是乡亲们遇到的常态。
说走就走,背后是强大的基础保障能力;是一个个“最后一公里”被攻克;是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的映射;是美景如画、民宿林立的配套支持。
水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辽宁的交通便利水平取决于千乡万村的道路之变。
要走上通往小康的路,先得修好致富的路、出行的路、美丽的路。
实现说走就走,想来就来,言易行难。
“修村路难度大,维护也不易。”采访中不少交通工作者异口同声。
难在哪?建,地形复杂,纠纷多;管,责任不清,事琐碎;养,年久失修,费用高;运,规范利润少,超载危险大。
咋破?增投入、建制度、调动群众积极性,缺一不可。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农村群众切身需求出发,让大伙看得见变化,感受到便利。
“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新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实施维修改造工程2.3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3万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当你行走于辽宁的山川河流之间,可真切地感受到一路平坦,直达偏远的便利;当你游览于辽宁的乡镇村屯之中,干净平整、独具韵味的小路,将带你远离城市的嘈杂……
村路变了 出路宽了
8月4日,艳阳高照,朝阳市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村民正在地里忙活着。一年两茬棚菜,一茬陆地菜,大伙不仅摘掉了穷帽,还成了县里精准脱贫的标杆,村年收入59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下窑沟成了“京津冀”的“菜园子”。
从“地上”到“天上”,让日子大变样的是路。
2017年起,在省交通部门帮扶下,这里修了公路建了农业园区,将省道“接”进村,蔬菜运输车顺着柏油路可直达大棚。“路多了、畅了,咱们的出路也宽了。”这已经是村民们普遍的感受。
镜头向东,移至大连庄河,鞍子山乡山海丰村的林春红正准备为今年的暖棚柿子育苗,依托发达的路网,他的柿子卖到了俄罗斯。
“西红柿出国,这在以前可不敢想。没有柏油马路的日子,连出门都困难,更别说发展产业了。”每每说到如今的好,林春红最先提的一定是路。
要想富先修路,想更富路要宽。村路作为农村经济的先行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折射着近年来农村的变化。
“过去建路,要先做村民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尽量配合,现在大伙都盼着自家门前的路能修得更好更宽。”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路、维修路、拓宽路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因此必须精准滴灌。
需求在哪儿,摸底得自下而上。
看着眼前7米宽的坝四线乡路,盘锦市盘山县水稻种植大户沈玉莲心里宽了不少。从去年起,她和周边的种植大户都能雇大车进地里收稻收蟹了。
整个坝四线两侧,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几乎家家养蟹。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收入增加,家家有车,交通需求越来越大。前年,省交通运输厅开展自下而上的道路需求调研,征集最亟待解决的道路问题。从村到镇,从镇到市,从市到省,汇总情况制定“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方案。把产业需求、出行需求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旅游区、产业集中区作为优先升级改造的对象,坝四线就是其中之一。
项目到哪儿,路就要建到哪儿。
去年8月,朝阳北票市泉巨永乡存珠营子村飞来了一只“金鸭”。
“山坡地、离居民区远、环境好,适合养鸭,就是缺条路。”山东润超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孟凡山是通过“飞地”来到朝阳的。走了几个地方后,看中了存珠营子村,但交通不便让他觉得美中不足。
“您定了具体位置,我马上铺路,包括园区内的水泥路。”随行的北票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建龙拍起胸脯。
一个月后,泉巨永乡联合周边3个乡筹集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养鸭基地正式开建,路也一直修到了山坡顶。入股利润将作为4个乡贫困户的分红和公益岗资金。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养殖。
看着从村里一直通到养鸭基地的路,也仿佛看见了存珠营子村贫困户未来的希望。
门口美了 人流旺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美,也得先修路。
没有路,散落的屋舍、景区、饭庄难以形成脉络;没有路,美丽乡村的工程、器材、车辆寸步难行;没有路,外地的人流进不来,乡村无法纳入“驴友”行程。没有人流、车流,财流也就无从谈起。
眼看又到秋季,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滴桦线,两侧的农家饭庄人流多了起来。“立秋一过,山里凉得快,每场雨后,山都能变个色。九月下旬,颜色就开始缤纷了,到时看枫叶的游客都会‘挤在’路上,我的生意就好了。”农家饭庄经营者马怀明说。
滴桦线是通往大石湖、老边沟等风景区的重要通道。这两年非常火。
特别是每到秋季,这两个景区已被不少人视为辽宁枫叶的“代言”。
“没有滴桦线,咱这的人流得少一半。要是滴桦线再窄点,人流也不能这么多。”作为东营坊乡的坐地户,马怀明很有发言权。
眼前这条路全长19.443公里,宽6米,三级公路,建于2018年。方便了3个村1800多户居民外出,为东营坊乡老边沟风景区、大石湖风景区等产业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果说,旅游路让家门口的人流更旺了,那么,草原路则让周边村民的生活彻底换了模样。
望远一看,白沙满地,风大时,得先从窗子跳出去,把门口的沙挖开才能把门打开。这样的日子阜新市彰武县大德镇福巨昌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庆,过去可没少遇到。
但从3年前彰武生态草原恢复工程实施开始,特别是2018年德力格尔路修建后,这些都成了回忆。随路而来的草籽、树苗沿路两侧铺开,昔日“黄龙”被“绿海”锁住,还将过去的“大沙堆”变成了欧李山等5处风景瞭望台。
8月15日,周六,欧李山脚下的停车场上,车位难寻。从瞭望台远眺,满眼新绿,风车林立,湖水清澈,不少外地游人来此感受辽西特有的疏林草原风光。
无论是山区的滴桦线,还是沙地的德力格尔路,行驶其中都不会感到太阳的炙烤,而是在一条树林包裹的长廊中穿梭。“今年,我们不仅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维修,而且很重视线路两侧的美化。沿路的村民们看见路建得这么美,不仅不会损坏,相反还主动进行监管。”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秉承“绿、美、净、安”的原则,3年来,我省实施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1.3万公里,农村公路年均维修改造率保持5%以上。组织开展春秋养护会战,加强路面清扫保洁,累计新植、补植农村公路绿化7000余公里,治理村屯路段2000余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明显改善。从创建美丽示范路1万公里开始,积极打造“农村公路+生态旅游”“农村公路+健康体育”等精品示范路线。“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建设资源路、旅游路700余公里。
村里人出得去 城里人进得来
“这一大早的干啥去啊?”“上市里买点东西就回来,不耽误一会上班。”盘锦市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村民陈圆夫妇早上着急给孩子买文具,一个小时就实现了到市区的往返。
出村口的牌楼就是中华路,左转直行一个弯不转就能到盘锦市。也恰恰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大堡子成了盘锦和周边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每到周末,饭庄爆满,民宿难订,采摘、垂钓客流不断。
不仅大堡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习惯在乡村度假,越来越多的村民平日去城里购物、消费,城乡之间的区位壁垒,正一步步被四通八达的公路打破。
“探寻农村的穷根,闭塞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过去别说是外面人要进来,就是村里人要出去,都只能从稻田穿,费老劲儿了。”大堡子村党支部书记罗迪说,当时全村646户中的大部分人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2014年,随着盘锦市农村环境整治,大堡子村口的稻田变成了盘锦市主干道中华路,紧邻高速口。一车接一车的水稻、河蟹经这里运往全国。村里的土路,全变成了黑黝黝的柏油路,一辆接一辆的游客车从这里开进来。
有了路,稻田变成景观,柿子成了特产,利用房前屋后的果树干起了采摘。
出门也比以前方便多了。如今,走在辽宁乡间,遮风挡雨的乘降点屡见不鲜,乡亲们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不仅车况好还和城里一样准时。
谈起“四好农村路”,运营瓶颈始终难解。卡点集中在时间、服务、车次、站点等环节。
说白了,就是车辆是否如城市公交车一样按时到站、有固定站点可以停靠,每天保障足够车次,乘务人员服务周到,车况较好,冬不冷来夏不热。
打通堵点,需形成合力。
服务标准、行驶规范由政府引导制定,道路和乘降点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搭建完善,车辆可由市场主体承包。难点是,由于目前农村常住人口较少,私家车数量激增,导致农村对公交车需求的人数在下降,无法满载,从而运营利润下降,承包者人数不断减少。
面对难题,盘锦作为全国首批实现城镇公交一体化的城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政府来购买服务,补贴农村公交运营,并随时为愿意加入的个体经营者敞开大门。
出行便利,路是车的基础。近年来,我省不断密织农村路网,不仅进城不是难事,就连去亲友家串门也能脚不沾泥。
“作为试点,北票力争年底前在全省最先实现,道路硬化‘组组通’,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胡建龙表示。
5年来,我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39.2万公里,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村屯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连接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