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下这个就行。”邵玉福一边把轮椅移动到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架子上,一边指了指侧面的按钮盒。盒子上有两个开关,一个蓝色的、一个橙色的,分别控制着上和下。按了电钮,轮椅升起来,像乘坐电梯一样,大概两秒钟时间,轮椅就和家门口齐平了。
“我这是独一份儿,有了这个,我自己就能随时进出家门了。”邵玉福说,这个“户外升降机”是铁岭市清河区残联为他量身定制的“电梯”,实现了进出家门无障碍。
47岁的邵玉福,因幼时患脊髓灰质炎,致双下肢瘫痪,平时行动都要借助轮椅代步。作为无房贫困户,2015年,邵玉福获得了政府分配的保障性住房。能住上新房,邵玉福非常高兴。然而,房子虽然在一楼,但从家门口到户外地面的几级台阶,让邵玉福发了愁。
“我想出去晒晒太阳,得求人帮忙抬轮椅,媳妇和孩子在家还行,不在家也不好意思总麻烦别人。”邵玉福说,为了减少麻烦,他就尽量少出门。
此后不久,清河区残联在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筛查时,注意到了邵玉福家的情况,并把他家列入重点改造对象。
“最初为他家设计的改造方案是将入户台阶改造成轮椅坡道,经实地测量发现,因为距离有限,将台阶改造成坡道,坡度大,他依旧无法独立出行;如果延长坡道,则会影响其他居民出行。”清河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根据邵玉福的实际需求,为他家“量身定制”了一款简易户外升降机。有了升降机,邵玉福能够直接从室内来到户外,他的活动空间变大了,心境也变得开阔了。
为保障安全,升降机采用电控的同时,加装限位设备和安全护栏,确保不会因为误操作产生安全隐患。升降机上方还安装了遮雨棚,保障下雨天的用电安全。
“这升降机已经用5年了,目前运转良好。”邵玉福说,有了专用“电梯”,他每天可以自由行动,在家门口,他种了葡萄,架上的葡萄如今已经结果;在门前的花坛里,他精心打理的鲜花正在盛开。
为解决部分重度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当地政府开发了部分公益性岗位,邵玉福就是通过社会公益性岗位走上了就业之路,承担着小区保洁工作。
“住房有了,工作有了,出行方便了,真是挺舒心的。”邵玉福说,工作之余,他还会开着代步车到附近走走。
通过为残疾人家庭平整地面、拓宽房门、新建户外坡道,让残疾人实现了走出家门沐浴阳光;通过人性化改造卫生间,让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如厕;通过安装淋浴器,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洗澡;通过降低灶台,让全家人吃上了残疾人亲手烹制的菜肴……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基层残联组织聚焦残疾人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施工,力求将无障碍改造工作打造为高级“量身定制”,充分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据介绍,2014年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共落实资金3亿元,已为9万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今年年初,我省再次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列入民生实事,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年底,我省将再完成125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届时我省将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省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想
人生不幸,社会有爱。采访结束离开邵玉福家时,他开朗乐观的笑容一直浮现在记者的脑海,那是美好生活的映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不能“掉队”,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4年至今,我省连续多年将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不断扩大受益范围。
按照“一户一策”原则“量身定制”,各级政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贫困残疾人现实生活难题,啃下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让他们“行得通、出得去、能入厕、洗上澡、晒得上阳光”,把民生事办到了贫困残疾人的心坎上,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更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心。
让贫困残疾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这也是我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