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位于辽宁西部,全镇七个行政村都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是朝阳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如今,在各级党员干部带领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泉镇不仅早早摘掉贫困的帽子,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步向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泉镇,感受那里村民们的小康生活。
水泉镇水泉村村民张玉超患有慢性病,丈夫郭守友肢体残疾不能劳动。夫妻二人以前只能依靠低保和种几亩地维持生活,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水泉镇开展脱贫攻坚之后,张玉超家成为建档立卡户,在对口帮扶企业帮助下搞起了牲畜养殖。水泉村还把张玉超加入到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花海景区的卫生工作,每个月收入2100元。
今年,张玉超家的年纯收入预计能达到2万元以上,彻底“摘帽销号”。水泉村紧紧围绕党建统领脱贫攻坚的思路,依托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旅游观光、蔬菜认养等多个产业脱贫项目,仅这一个合作社一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喀左县水泉镇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唐廷波说,把水泉村原有的58户112口人建档立卡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到年底每名建档立卡户都有分红,另外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到我们合作社务工,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而在水泉镇南亮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孕育出了优良的特色农产品,为了让隐匿在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插上“云翅膀”。驻村干部走上网络平台,普通农民转身成“网红”,蔬菜大棚变成直播间,带动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成功出村进城。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贫困户郝青春在镇里的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做快递员两年了,平均每月增收1500元。
如今这些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不仅外销,内部需求也越来越多。水泉镇依托紧邻高铁站背靠大凌河的地理优势,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带,“依湾农家”就是在大凌河畔建设的一个新景区,是集休闲度假、餐饮娱乐、采摘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景点。这个旅游项目,不仅安置了本地贫困户就业增收,还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内部销量。
喀左县水泉镇党委书记王德文说,贫困户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社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还促进了乡风乡貌的向好发展,为水泉镇稳步迈向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水泉镇每个行政村都有特色合作社,所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所有贫困村全部提前摘帽。正值十一黄金周,水泉人正用花样的生活接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