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以冰雪运动主题的献礼冬奥题材影视作品渐成升温之势。
之所以用了一个“渐”字,是因为新闻披露过的12部计划当中的冬奥剧只上映了很少一部分。令我最期待的是由吴京、姜武等硬汉出演的电影《零度极限》,本来定在1月14日上映,又突然撤档了,据猜测是为了赶在距离冬奥更近的春节档。所以目前能够作为例子讲述的只有最近热播的剧集《超越》,但仅此一剧,就很值得一说,至少如它的剧名一样,实现了对此前播出的一众冰雪题材影视作品的“超越”。
随着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冰雪题材剧在这几年间不断出现,也有些热度不错的。但这些作品,我觉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冬奥剧,更像是披着冰雪外衣的偶像剧、言情剧。比如两年前热播的《冰糖炖雪梨》,男女主角分别是冰球运动员和速滑运动员;去年底播出的《陪你逐风飞翔》,男女主角同样是运动员,一个花滑,一个速滑。它们符合“偶像剧”的所有要素,男女主角形象英俊靓丽、妆容精致,利用各种机会起范、扮酷、撒糖。说实话,这样的剧换成任何一种其他运动项目都没啥区别,我甚至于怀疑这些演员能不能在冰场上自如滑行,有一个评论说得挺尖刻,“冰雪剧,‘冰还是要滑的’。”
《超越》则不同,明显看出演员们在学滑冰这件事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叙事采用了双主线结构,一条线是短道速滑小将陈冕凭借热爱和坚持终于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的励志故事,另一条线是陈冕的父亲和教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起在冰场上拼搏的故事,后一条线上还掺入了更早一辈的冰雪运动员的奋斗故事。整部剧穿越了30余年的时空,讲述了三代中国短道速滑人接力拼搏登顶冬奥的历程。更难得的是,每一集的正剧之后,有对几代短道速滑人的真实采访,看完赛场的燃情故事,再听这些过来人平静的讲述,让人格外动情。
可以说,《超越》很好地完成了国家广电总局对冬奥题材影视作品提出的要求,也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那就是展现冰雪之美、冰雪运动的魅力,展现群众冰雪运动的热度,讲述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坚韧、拼搏、伤病、失败、战胜自我等,都是竞技体育的关键词,也是体育剧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从《超越》中,我看到了冬奥剧相比于其他奥运剧乃至体育剧不可或缺的另外两大要素。
第一个是史诗气质。相较于夏季奥运会的各种运动项目,公众对冰雪项目的了解要少一些,不像乒乓球、排球等项目,即使不是体育迷的观众,都能大致说出它们完整的发展史、众多优秀运动员的名字。所以,对冰雪项目发展史的介绍必不可少,不论是主线还是副线,明线还是暗线,观众脑子里有了这个脉络,才能在看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时,生发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感慨。
第二个是东北元素。东北对于中国冰雪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冰天雪地的东北,如果没有既热血又幽默乐观的东北话,如果没有窗外飘雪、室内温暖如春的反差和隐喻,冰雪剧基本上就等同于悬浮剧。这应该不是我作为东北人的自大,以《超越》为例,故事发生在“北冰南展”背景下的青岛短道速滑队,可“东北元素”在每一集里都不可或缺,并且成为故事好看的要素。
希望即将看到的冬奥作品能让人有更多发现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