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书年鉴 > 年鉴 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
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
【2020-10-01 来源:岫岩县委政策研究服务中心】

农业

【传统农业提档升级】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开始向设施种植业(特色蔬菜、草莓、西红柿、大樱桃、食用菌)、特色养殖业(鸡、猪、牛)、中药、花生、观光休闲农业等方向发展。2019年,全县累计完成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约6万亩,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畜牧业生产结构日益完善。做好辽宁绒山羊、辽丹黑猪地方良种开发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场,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生态养殖,实现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2019年末,全县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到85%,禁养区36家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和整改工作全部完成。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2019年,全县完成2004—2018年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调查,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共涉及11个乡镇,建设面积6.1万亩。2019年末,全县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6个乡镇1.81万亩,完成总工程总量的80%以上。农业品牌化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8月15日,县组织河畔灵芝种植有限公司和岫岩县玉福顺饮品有限公司2家企业参加傅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的东北贫困地区县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暨举办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吉林)推介活动。通过此次推介会,打造穆县品牌效应,让县的“品牌”走出去,把“资金”引进来。2018年9月,县软枣猕猴桃协会申请岫岩软枣猕猴桃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经逐级申报,由辽宁省农产品加工流通促进中心于2019年4月9日全部申请材料上报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地标处,通过审核,等待发证中。大农产品质量体系日益完善。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农质发【2016】8号)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通知》(农质发【2018】9号)文件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录入1家(聚龙软枣猕猴桃种植加工有限公司),实现“两品一标”100%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农产品质量监督体制健全。农业农村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于2019年5月6日至8日对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市和鞍山市的生产基地、运输车、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进行年度第二次例行监测。监测共采集样品155个批次,其中岫岩县食用菌抽样2批次,合格2批次,合格率100%。

【产业整合驱动新动能】 “飞地经济”模式初显锋芒。在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市场因素的情况下,部分因市场和区位原因所造成的产业发展难的镇村,利用洋河镇在产业发展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资金异地投入、产业异地发展的产业化模式,实行“飞地经济”。 全县实行“飞地经济”模式的行政村10多个。农业集约经营体系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新型示范主体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发挥重要作用。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539个,家庭农场48家,培育农业新型示范经营主体645户;推广新技术12项。全县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市场、信息资源,与“益农信息社”、乡镇商贸中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存量资源有机结合,以广客商贸为代表的农产品批发企业,积极搭建“县物流集散中心、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村庄物流服务点”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生鲜时时配送到校、到村年度开展电商培训1000次,扶持农村青年创业,打造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全县物流仓储体系容积达6万多立方,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洋河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制定洋河镇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办法,争取资金890万元,扶持7个行政村发展设施蔬菜和标准化养殖项目,全县7个乡镇在洋河镇何家堡村利用果蔬种植基地项目实行“飞地经济”项目7个,受益行政村为12个。2019年实现农业投资7000多万元,重点投向以设施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实施农业项目80多个,其中种植业为58个养殖业为21个,全县197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产业项目。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洋河镇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洋河镇果蔬种植基地三期项目。建成形成以草莓和大樱桃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形成绿色生产、订单生产,果蔬采摘等集观光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新甸镇预计投资900多万元发展该镇主导产业设施小柿子生产,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减小传统农业的生产规模,增加农业产值;牧牛、哈达碑等乡镇都增加对食用菌产业的投资额,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有力的促进现代农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惠农政策补贴资金发放及时。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共计98404.24亩,农户104240户。按照上级财政拨付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9091900元计算,全县2019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标准为80.37元,共计发放79087635.57元,余4264.43元;全县申报玉米补贴面积892099.42亩;大豆补贴面积50557.48亩;稻谷面积8420.19亩,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补贴资金和标准制定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开展。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共计实测土地面积105.99万亩,确权农户家庭承包土地面积98.98万亩,确权集体土地7.01万亩。2019年末,全县应打印数量104243本,打印数量72000本,颁证数量32000本,剩余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存在问题逐一化解。

种植业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按照省、市的要求完成玉米螟、二代粘虫、稻水象甲、草地贪夜蛾、蝗虫等主要病虫的监测和调查工作。植物检疫完成种子市场植物检疫证带证情况的调查。完成苹果蠹蛾监测点的设置并定期进行调查、记录及上报。完成省里下达的玉米田杂草的种类、密度及除草剂防效调查的工作。外来入侵有害植物豚草防治工作,按省、市工作要求,完成豚草的定点调查及预警分析工作并及时上报。

【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按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关于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相关工作情况调度的通知》要求,配合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对全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进展及样品承检单位情况、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进展、体系建设基本情况等进行全面调度的工作。单位组织填报相关调查问卷,同时登录“全国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建设数据信息调查系统,并填报全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建设基本情况表,于4月25日前完成数据信息逐级采集汇总、审核与上报工作。

【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2019年,开展调查采样化验。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有关技术要求,2019年采集检测土样123个,采样点全部是耕地地力评价样点,布设位置均匀,在检测基础养分六项的同时抽取12个(10%)的土壤样品进行中微量元素测定,土壤化验数量达894项次。

【培训和宣传工作】 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组织培训3次。积极利用媒体、电视、科普大集发放科学施肥宣传手册、宣传卡片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科研】 农科所承担《辽宁省大豆区域试验》和《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试验地选择在杨家堡乡邓家堡村,按照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和铁岭农科院的要求,按计划完成整地、播种、苗期调查、除草等工作,等待省里的春季苗检。

【农产品质量检验】 以各乡镇的生产大户、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对蔬菜主要生产基地抽取检测样品300个,并作出检测报告。配合市质检中心每月一次的例行监测。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协助有关部门实施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工作。定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科普宣传。

林业

【国土绿化】 全县共完成各项工程造林面积1.8万亩(其中三北工程造林4000亩、退化林分修复9000亩、人工更新5000亩);开展春、秋、冬三季义务植树活动,造林面积275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45万株,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88万余株;清明节期间免费向社会发放各类绿化苗木10万余株。

【森林经营】 完成2019年度央财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1万亩;帮助1个家庭林场完成初始登记及认定工作。

【资源管理】 完成全县2019年度森林采伐限额分配工作;完成2018年度伐区及迹地更新检查验收工作;完成长春专员办2019年“森林督查回以看”工作;完成环保督察及企业违法占地植被恢复验收工作;处理各种函件350余件;完成全县2018年度林地变更及疑似图斑复查上报工作;完成19家企业使用林地组卷上报工作。

【病虫害防治】 全县共设置27个监测点,监测的主要对象有美国白蛾,森林鼠害,栗山天牛,舞毒蛾,松材线虫病等。监测面积476万亩,分布全县各乡镇及三个国有林场,监测覆盖率占96%以上。2019年共发布趋势预报9期,信息简报20期。预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0万亩,测报准确率达100%。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全面落实管护责任,继续开展青山工程的管护验收、移交工作,检査并督促矿山企业持续做好受损山体的恢复治理,对2014年青山治理工程5个标段13个项目进行管护期验收,并顺利移交相关部门。

【实用技术研究推广】 参加科普大集宣传活动2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30余次;开展板栗栽培、造林、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野生榛子抚育等技术指导服务、现场咨询培训工作80余次;发放科技类书刊200余册;各类宣传资料60余份;推进新品种的繁育与推广,在红旗乡新建黑果腺肋花楸栽培示范基地100亩。

【野生动植物保护】 2019年,印刷宣传手册3万余份,累计发放2万多册,悬挂标语300余幅,竖立各种宣传牌20个,出动宣传车6辆;救助国家二级以下野生保护动物26只,开展非法网鸟的执法活动,查处非法网鸟案件3起,拆除鸟网3处。

【林业执法】 2019年,林业各执法部门共办理各类涉林行政案件84起,行政处罚84人;刑事立案56起、打击处理46人,刑拘7人,取保侯审和监视居住39人;共检查运输木材车辆2000多台次,检查运输木材10000立方米,其中违法运输木材车辆700多台次,非法运输木材900多立方米。公益林管护开展护林政策及森林防火的宣传,制作户外防火宣传牌25个,发放宣传条幅2400余条,发放宣传手册1000多册。落实森林参保面积202.44万亩。

【国有林场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组织开展 林场灾后水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完成林道修复4.2公里;房屋改造870.5平方米;组装变压器3台、架设水泥电线杆68根、电力线路修复3610延长米,修复河坝挡墙2060延长米。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群众反映的争议比较集中的地块调出,由附近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块补入,有效解决多年来保护区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蚕场建设管理】 配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岫岩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封山育林的期限、范围、具体内容、步骤及操作方法;完成全县蚕场普查工作;继续加强柞蚕场更新采伐管理,开展柞蚕场更新采伐抽检工作,及时对滥砍滥伐、破坏蚕场的行为进行查处整治,有效规范全县蚕场经营行为。

【政策法规建设】 开展林业政策法规的硏究制定及执法行为的审核规范,配合县人大常委会起草修改《岫岩满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积极参与《条例》的审查审核, 《条例》得以顺利报批通过并颁布实施;围绕资源管理、环保督查等工作,制定并下发《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方案》、《限期植被恢复通知书》等相关文件。2019年共审核各类行政案件45起,报备重大行政案件26起,协调交办涉林案件25起、调解林权纠纷2起,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各1起,参加解决涉林信访案件5起,答复林业政策法规咨询35起,进一步推进全县依法治林进程。

【草原监理】 加强草原防虫治虫、定点监测、人工种草、草场改良以及中华蜜峰保种等重点工作,共发放各类宣传册(宣传单)2万多份,出动车辆30台次,发放养蜂科技书籍200多册,完成人工种草200多亩,发展种草养殖户50多户,补播草场1000多亩,在县内设立 40个监测点开展虫害监测,有力地促进全县草场资源的规范管理和向好发展。 

蚕业

【柞蚕生产】 2019年全县计划放养柞蚕20000把,总产茧量14500吨,其中春蚕2000把,产量为1200吨,秋蚕18000把,产量13300吨。实际全年放养柞蚕20015把,总产茧量12757吨(减产的主要原因受黑广肩步甲虫和栎粉舟蛾影响)全年实现蚕茧产值68146.38万元。

由于蚕民对传统特色产业的意识增强,秋蚕的放养面积把数较上年略有提升。春蚕种的售价在800元左右,蚕民的春蚕效益稳定。

2019年秋茧的价格较2018年价格稳中有升。秋茧销售单价由15元一路飙升到25元每市斤,加温茧高达28—30元不等。全县约有22%的蚕农收茧后涉足蚕茧的后续深加工序列,做活柞蚕生产完整的产业链。全县规模以上的6家缫丝厂收茧4800吨,备足生产原料,拉响出口创汇进行曲的前奏。

【柞园建设中刈柞园补植改造、柞园消毒】 2019年计划新建生态柞园300亩、补植二类柞园26000亩,按计划如期完成。在红旗营子乡牌坊村5000亩、茧场岭村5000亩,大房身镇大房身村8000亩,苏子沟镇汤河岭村8000亩,风兴缫丝厂实施的茧丝绸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柞蚕基地建设项目》。栽植柞苗225万株,新建生态柞园300亩,补植柞园26000亩。解决二类柞园中的缺墩、少株、沙化、斑块、断条、郁密度低的问题,改造中刈柞园3000亩,实现二类柞园的改造升级,提高柞园单位面积的蚕茧产量、质量,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积蓄绿色产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柞蚕产业与生态环境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开展柞园立体消毒4000亩,利用药用级氧化钙粉在苏子沟镇汤河岭村、红旗营子乡三道干沟村各实施2000亩,对柞园进行全面立体式消毒,防止柞蚕的病害发生,消毒效果极佳。

【开展柞蚕生态放养技术、柞蚕新品种普及推广服务】 大搞柞蚕生态放养技术培训。2019年中心参加市县里举办的大型科普活动3次,发放各类柞蚕放养技术资料7000余册,义务接受蚕农咨询30余人次。深入乡、镇开展蚕业技术培训16场,请高级专家授课6次,为全县30余户贫困养蚕户面授养蚕技术2次,全县受培人员近6000人次,提高蚕农科学养蚕水平。从蚕种、购种、孵卵、消毒、柞园管理、科学放养、病虫害防治、防控、成茧採收、后续加工,全程为蚕农提供义务指导、帮扶、咨询、服务。

【柞蚕新品种和小蚕保护选育技术】在柞蚕生产的品种选育方面,选用柞蚕优质新品种582×吉大、882X抗大、早418×抗大、9906X抗大、吉青、大四、大三元等一批抗病、抗逆、饲料高效率产量高的柞蚕多元杂交种,实现柞蚕优质品种在的全覆盖,这些抗病力强、产量高的品种全面取代传统品种,促进蚕农的增收,新品种的经济效益凸显。春蚕卵孵卵前全部采用苛性钠、福尔马啉(或盐酸、硝葳)浸泡卵面消毒、熏蒸消毒技术;春稚蚕采用选场保育、复合袋育、塑料袋、塑料纱袋育、温室床育、坑育技术,春蚕的保苗率大幅提高,消除恶劣气候、鸟害对稚蚕的危害,成本大幅降低。

【柞蚕放养技术服务】 在春、秋两季柞蚕主繁育、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心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柞蚕专业知识宣传报道,另一方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逐步实现柞蚕生态放养科学放养。

【成立3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岫岩县示范基地】2019年7月,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省蚕科所大力支持和的共同努力下,在的朝阳镇大岭村、暖泉村,洋河镇马家堡村正式挂牌成立柞蚕生态放养技术综合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领柞蚕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全县有柞园214.5万亩,实际利用176万亩,约有6万余人从事柞蚕产业,种地兼养蚕的模式极大适应山区农村百姓。柞蚕放养是个资源优、周期短、投资小、风险低、效益高、见效快的产业,且市场、销售、价格平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用于食品,其“蛹、蚕、蛾”三代产品是世人公认的唯一不用任何药物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全县柞蚕产品年创产值5—7亿元。从资源循环利用上每年柞园轮伐的枝条可为食用菌生产提供6亿斤的优质基质,综合效益显著,是无可替代的黄金产业。      (杨 日)

蔬菜食用菌

【概况】 2019年,全县食用菌年接种量达到3亿袋,实现产量30万吨。全县经接种各类食用菌3亿袋。预计年底接种各类食用菌3.2亿袋,食用菌年总产量达到32万吨。全县设施蔬菜(不含食用菌)设施内面积4600亩,露地菜田面积7.5万亩,年总产量25万吨。全县设施蔬菜(不含食用菌)设施内面积达到5000亩,露地菜田面积达到7.5万亩。预计年总产量27万吨。

【设施农业】 全年新增改造设施农业面积0.3万亩。经完成新增改造设施种植业面积0.35万亩,其中温室面积0.05万亩,食用菌和蔬菜冷棚面积0.3万亩。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2019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和食用菌新品种2个,新技术2项。在朝阳镇示范推广草腐菌新品种黑皮鸡枞菌、在雅河办事处示范推广草腐菌新品种大球盖菇;在大房身示范推广利用出菇后的菌糠替代部分木屑种植香菇,在红旗乡和大营镇示范推广香菇层架式立体栽培,实现香菇转型升级。

【科技培训及指导】 全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80次,指导农民1万人次。年初生态服务工作室聘请省内外食用菌知名专家举办全县范围食用菌技术培训班,生态服务工作室的技术人员深入全县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完成培训和指导80余次,受益农民1万多人。

【草腐菌基地建设】 2019年,新增扩建草腐菌生产基地5处,分别是雅河办事处大球盖菇生产基地;前营子镇新咏食用菌有限公司秀珍菇生产基地;兴隆办事处三道河村平菇生产基地;朝阳镇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新甸镇合顺村羊肚菌生产基地;全县种植草腐菌1000万袋,完成任务指标。

畜牧业

【概况】 2019年,猪饲养量为6.63万头,存栏4.75万头,出栏1.88万头。牛饲养量为1.15万头,存栏0.94万头,出栏0.21万头。羊饲养量为21.92万只,存栏15.92万只,出栏6万只。家禽饲养量为2866.75万只,存栏595.71万只,出栏2271.04万只。肉类总产量5.26万吨,禽蛋产量1.49万吨。其中散养户(农户散养)养殖量为猪存栏3.49万头,出栏3.13万头;牛存栏0.58万头,出栏0.14万头。羊存栏13.76万只,出栏2.95万只。家禽存栏61.19万只,出栏27.33万只。

全县畜禽总饲养量4000万头只左右。其中猪饲养量为15万头;牛饲养量为2万头;羊饲养量为30万只;家禽饲养量为3878万只。肉类总产量8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农户散养(绿色生态养殖):猪年出栏10万头;牛出栏0.6万头;羊出栏10万只;土杂家禽出栏10万只。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地方黑猪】 全县地方黑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年出栏20万头,基本完成地方黑猪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除原有种猪场继续扩繁增量外,围绕丰绿黑猪养殖合作社、隆福威养殖场开展辽丹黑猪繁育,为母猪生产场、养殖户供种,从而实现原种和商品代仔猪自给。

【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 2019年,重点扶持丰绿合作社、隆福威养殖场、曲静黑猪养殖合作社。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辐射带动农户发展作用,创建知名品牌,拓展省内外消费市场。要强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全县85%以上的生猪生产实现订单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黑猪、绒山羊、土杂家禽基地建设。以农户散养为突破口,建设绿色、有机黑猪、绒山羊、土杂家禽基地,到2020年,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黑猪、绒山羊、土杂家禽比重达到60%以上。

【绒山羊产业】 绒山羊饲养量达到30万只,年出栏10万只。在种羊选育上,要依托辽宁省畜科院优质绒山羊育种课题项目,加强育种扩繁,提高种羊质量和供种能力,在满足全县种羊需求的同时,每年向外供种5万只。基地建设上,重点发展育肥场(户)及小区,开展集中育肥。新增规模化全舍饲育肥场10个,全县羊标准化小区达到30个。

【土杂家禽产业】 土杂家禽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年出栏100万只。

【产业区域布局】 地方黑猪。主要在洋河、岭沟、哨子河、大营子、朝阳、牧牛、三家子乡镇。绒山羊产业。主要在龙潭、前营子、哈达、偏岭、苏子沟、黄花甸、石庙子等乡镇适度发展绒山羊生产,全面实施生态畜牧业发展。杂家禽产业。主要在朝阳、大营子、大房身、兴隆、新甸、杨家堡、雅河等乡镇,以优质土鸡野外放养、无公害蛋鸡和溜达鸡生产为重点,推广应用相关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土鸡放养基地及标准化蛋鸡生产基地。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继续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加强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小反刍兽疫的监测和免疫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做好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等工作;加快推进全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全县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建设,配套和完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监控中心;做好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运输和制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畜牧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整顿、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畜牧业投入品市场,从源头保证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严厉打击添加、使用违禁品违法行为。以“瘦肉精”整治为主线,加强对养殖、贩运环节违禁品的打击力度,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畜产品安全检测。对畜产品安全范围内的所有内容的检测,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以技术手段推动行政执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工作,保障提供安全的肉食品。完善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县、乡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使监管触手延伸到前沿,形成有效的畜产品监管工作网络和格局。

【推动畜牧业发展】 扶持龙头企业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基地建设、“互联网+”经营体系建设和大中城市高端消费市场开发。对土特畜禽养殖场(户)进行直接补贴。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土地整理、以工代赈、农业科研等各专项资金,本着渠道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比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降低信贷门槛,扩大贷款额度,对畜牧业项目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在启动全县畜禽养殖业保险所保畜种的基础上,开展肉牛、羊、禽等产业保险,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保障畜牧业发展】 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倾斜性配置领导力量。加快构建各级政府负总责、畜牧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助配合、社会各界大力参与的畜牧业工作格局。完善考评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畜牧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工作等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加强规范化管理。实行项目实名制申报登记制度、现场评估制度、量化考核制度、公示制度和备案制度,要按照统一制定的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规范化管理畜牧业生产并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