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书年鉴 > 年鉴 盘锦市大洼区2020年年鉴
盘锦市大洼区2020年年鉴
【2020-12-31 来源:盘锦市大洼区宣传部】

在市委、市政府和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大洼区在2019的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转型工业、服务业态、全域旅游、深化改革、城乡功能、城乡管理、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民生实事、安全稳定方面都有所发展。

经济发展  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5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1.8亿元,同比增长2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7.2亿元,同比下降12.7%;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6亿元,同比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3.7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300元,同比增长7.5%;“三保”支出有效保障。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年走出去140余次,邀请香港健坤、上海紫江等150余家企业来区考察商洽。对154个重点项目实行“链长制+项目管家”服务,102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万鑫富利重包装膜、鼎兴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众吉科技、帝诚建材、冲伟佳业等一批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物流基地、爱美瑞复合肥、临港创业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竣工运营。

【现代农业】  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区建设,争取奖补资金4.87亿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9.4亿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2019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在我区成功举办,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理念、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集成输出;“互联网+认养农业”成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创新项目。大力实施南河沿排灌站等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56万亩,锦垦、每日、天禹等品牌享誉省内外。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3家;光合蟹业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盘锦大米、河蟹两大产业联盟的支撑作用、牵动作用、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发放惠农补贴1.64亿元,争取农户贴息贷款5000万元,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转型工业】  进一步加强经济区、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壮大,成为全区产业发展龙头,兴瑞球业、润通电极、昌德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开工建设;恒润家具、嘉碳新材料、禹王无纺布等产品成功抢占国际市场。东风帅乡工业园蓬驰利石化轻芳烃、龙宇石化高级溶剂油等亿元以上项目竣工调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兴、新立、清水、唐家、大洼等镇街工业集聚区稳健发展。加快扶强做大存量企业,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1家,“规升巨”企业1家。

【服务业态】  全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会展经济、节会经济、月光经济持续升温,全年发展楼宇经济15.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企业参展面积50余万平方米,叁亩田大米、远航手工船等特色产品成为“辽宁礼物”。

【全域旅游】  全面铺开“旅游+”模式,注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快速发展全域旅游。新增国家3A级景区6家;红海滩湿地科学馆、北旅田园晋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大堡子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举办插秧节、开海节等文旅活动,温泉游、冰雪游、民宿游、采摘游、研学游深受欢迎。全年共接待游客303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15.9亿元。

【深化改革】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75亿元。农垦改革迈入新阶段,资源盘活壮大,农垦集团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增至81亿元;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成功运营,“四资”联动,提升农垦效益。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事业单位深度融合、运转高效。积极承接辽河油田“三供一业”,有序推进资产移交和利用工作。全面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顺利完成教师“区管校聘”工作。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建设效果明显,减轻患者药费负担950万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惠及于民,47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全部建成,石庙子村等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城乡功能】  坚持高标准修改完善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东湖公馆、公园里等高品质小区开工建设;完成城区排水站提标改造;盘锦百公里绿道大洼段投入使用;新增绿植41.9万株;新建改建路灯2294盏;新建4个镇级公交中转站、3个村级公交服务站、299个公交站亭投入使用,维修农村道路36.7公里,全域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全国领先;“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收到实效。

【城乡管理】  坚持用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加强城市管理,重拳治违治脏治乱,建筑市场、流动商贩、露天烧烤有效整治,实现常抓常态长效。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修建两处停车场,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城乡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管理网格达到1056个,全年处理事件4万余件。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美丽乡村网格化管理与服务规范》等3项规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生态环境】  全面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等环保问题,大力排查整治违建别墅。完成辽河热力、亿居热力升级改造;全面取缔和敞开式汽修喷涂作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跻身全国粪污综合处理示范县行列。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试运行,田家、新兴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实施“河长制”,加强河道治理,三级河长巡河4714次,解决问题591个,拆除河道违法建筑211处。“厕所革命”逐步铺开,大力推进垃圾分类。

【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增“多证合一”企业729家,办理“证照分离”业务1817笔;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有效应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全面推行;19名营商环境监督员正式上岗;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试行多部门联合辅导项目手续办理机制,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民生实事】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劳务派遣企业达到11家,新增就业76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9%。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为7910名残疾人免费投保意外伤害和家庭财产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每人每月650元提高到696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199.7万元。全力解决不动产登记、棚改户回迁等历史问题,为弘仁、湖畔等小区居民办理了不动产登记手续;2007户棚改户签约上楼;为932名农民工解决欠薪1243万元。持续发展教育事业;高考本科上线率85%,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落成开学,新建6所公办幼儿园。免费为全区适宜人员体检,11个镇街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技术评估。不断提高退役军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化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爱国热情;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3个,新增非遗项目39项;西安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个,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安保任务。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食品安全等13项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强化“五级书记抓信访”和领导包案,积极化解省交办信访案件175件,化解率98.30%。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强化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