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其他 敬业奉献好人——孙延令
敬业奉献好人——孙延令
【2016-07-01 来源:中山区委宣传部】

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却有一颗对党对人民赤诚的心;她,心系居民,依靠居民,真心实意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她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俯下身来作党和群众间的桥梁,赢得了辖区群众广泛的拥护。多年来,她开拓创新,辛勤劳动,用爱为社区百姓播洒了春天的希望,她,就是青泥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孙延令。

一、为社区创建一流的工作团队,广泛聚集各方力量

青泥社区,地处大连市最繁华的青泥洼桥商圈,是大连城市的中心,可以说,社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孙延令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要。在压力面前,她毫不退缩,上任后就积极抓班子建设,带好社区干部队伍,她要求社区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日常工作中,孙延令都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她都先行一步,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重大事项都能主动征求班子成员意见,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取长补短,调动党员各方面的积极性,团队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蔚然成风。社区工作人员中,党员人数达到了7人,占全体人数的50%。正是因为打造了一个团结的能战斗的集体,社区工作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青泥社区虽然地处商业区,但是主动与社区联系的企业却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孙延令用建立党支部做为与辖区企业联系的突破口,主动上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造访一次不成功,就去第二次,还是不行就去第三次,她一次次地用自己的耐心和诚意,最大程度地去打动企业负责人,唤醒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发现企业的党员数达到了3人以上,就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建立党组织。经过不懈地努力,胜利广场党委、春安船舶党支部、银合集团党支部等十几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先后组建成功,并逐步成长壮大。在此基础上,孙书记又安排了楼院党支部与非公企业党支部之间的“双三送”活动,即:楼院党小组为非公企业党组织送学习材料、送党建经验、送党建人才;企业党组织为辖区群众送温暖、送岗位、送财富经。几年来,辖区企业在援助困难百姓、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出资楼道环境改造等方面,都为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为辖区居民无私奉献排忧解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自参加社区工作以来,孙延令同志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以社区为家,起早贪黑,处处体现出党总支模范带头人的作用。 “是社区书记就要为居民办实事”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风里来,雨里走,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街串户,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费尽了艰辛。创文明城时,她更是打头阵,不怕脏不怕累,加班加点,亲自爬上庆光巷动迁区的小房上,收拾卫生,杂乱的房盖上臭气熏天,散乱的垃圾让人无从下手,可是她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整整干了一天,回来后立即去街道开会,汇报工作及接受新的任务。2011年的台风“梅花”所带来的暴雨让辖区的低洼楼院泉源巷成了一片汪洋,由于下水道堵塞,污水直往屋里里灌,屋里人正手足无措。孙延令得知后立即冒着大雨带头下去疏通下水道,保证了居民们的财产安全无损,自己却浑身都湿透了,居民们感动得说:孙书记就是我们的活雷锋!2012年的一天,辖区荣盛街8号凌晨发生火灾,孙延令第一时间从家里赶到火灾现场,查看居民受灾情况,统计房屋受损情况,并配合消防部门疏散居民。在清点居民人数时,她发现二楼的一个83岁瘫痪在床的老人张竹友不在现场,于是立即打电话联系老人的儿子,但一直联系不上,此时楼内的明火还没有扑灭,孙延令担心老人还在屋内,心急如焚的她不顾消防队员的阻拦和自身安危,爬上了滚烫的云梯,到老人家中查看,当发现老人并不在屋里时,她才松了一口气,事后她又多次联系老人的儿子,原来老人的儿子已经将老人接走,中午回到社区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双手被烫伤,手皮都发白了,但是自己却浑然不觉。

几年来,孙延令之所以对工作如此得心应手,除了得益于她具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更得于她随身携带着的记事本,居民们亲切地称之为“爱心档案”。她经常走家串户、嘘寒问暖、倾听呼声,与居民促膝谈心;谁家有病号、谁家夫妻下岗、谁家燃起“战火”,哪家楼道“水漫金山”,哪条小巷堆积垃圾,谁家老人儿子不在身边均一一记录在她的“爱心档案”上,熟记于心头,寻求解决和处理的办法。低保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后,当得知社区低保户杨孝沛的儿子参加了工作,社区在1月份为他办理了停保。然而在9月份的走访慰问中,发现杨孝沛得了胃癌,儿子天天在病床前照顾,生活无任何经济来源,杨孝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孙延令利用下班的时间,经常与他促膝谈心,与他交朋友,鼓励他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并第一时间为他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感动的杨孝沛直说:谢谢书记!谢谢社区!还有社区双失业家庭李霞夫妻的孩子得了眼底血管瘤,需要做眼球摘除手术,每年还要更换一次假眼球,需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而李霞夫妻双失业,又符合办理大龄补贴条件,孩子的病更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孙延令听说后,心里比谁都急,一心想着如何解决他们的困难。她一面经常走访慰问,一面积极向街道保障科申请,和领导说明他们的情况,最终为夫妻俩办理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她们的燃眉之急。中原街37号的独居老人姜凤兰常年受到孙书记的照顾,除了带老人洗澡、理发之外,孙书记还经常给老人买换洗的衣服,让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的儿子起了疑心,误认为她一定是对老人有所企图,为此,孙延令曾遭到老人儿子的打骂,即使被人误解,孙书记也从未放弃对老人照顾,而是对老人说:我做事但求无愧于心就够了。

三、为百姓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楼院奏响和谐乐章

青泥辖区内的居民楼全部为弃管楼,几年前,只要一走进楼道,纸屑、烟头随处可见,野广告遍布,楼内挤满了沿街乞讨的流浪者。他们把各个楼层当成了临时的蜗居点,吃着拣来要来的饭菜,一有内急就把楼道当成了厕所。居民们冬天不敢开门、夏天无法开窗。每层楼的楼道灯全都损坏,杂物堆满了楼道,晚上出一次门,很长时间走不出去。面对这种情况,新上任的社区书记孙延令下决心,彻底整治楼院环境。但是改造楼道环境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事情,一方面需要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居民的配合。于是,她请来了楼组长和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提出了“和谐社区建设,要以楼院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的工作思路,发动楼长、党员及居民代表带头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楼道改造工作。家住玉光街71号的老党员王恒顺率先积极行动起来,带头清理楼道的卫生。同时,孙书记又一次次造访辖区单位负责人,以诚恳的话语唤起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连建设银行中山路支行为玉光街71号楼全楼的粉刷工程提供了五千元的资金支持;街道办事处又为楼内的每一层楼道安装了宣传板,定期更换卫生健康常识、生活常识、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玉光街71号楼道环境彻底地得到改变。

玉光街71号楼道改造成功后,孙书记深受鼓舞,并着手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精品楼院的范围。社区先后开展了“和谐楼院一带一”即玉光街71号楼院带动五卅街22号楼院、“党员一带三”即党员带动家庭、党员带动邻里、党员带动楼院活动,以玉光街71号楼的典型效应,带动其它楼院的共同发展。孙书记组织五卅街22号的楼长及居民代表多次参观了玉光街71号,并请玉光街71号楼王恒顺与大家进行了学习与交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辖区单位的支持下,在五卅街22号老楼长张德年等居民代表及外来居住人员的带动下,“和谐楼院一带一”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前后筹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22号楼院的四个门洞全部进行了粉刷,楼院门前斑驳破损的路面也铺上了彩砖和油漆路面,楼院门口居民与社工们共同栽上了“爱心树”,街道又在楼院内安装了宣传画廊,孙书记带领支部的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们一起亲自动手,粉刷了墙漆,党员们还在墙上书写下了“树文明市风,做文明市民”的文明标语。

多年来,繁忙的工作让她无瑕照顾家庭,休息日屈指可数,每年的年假和串休假都没有休过,上有90岁的老母亲体弱多病,自己的儿子又考大学,她都无瑕分身顾及,面对家人的默默支持和理解,她的心里只有深深的感动和愧疚。因为她知道,社区需要她,百姓需要她,多年来她早已把青泥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社区居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舍小家、顾大家,是她身为一个共产党员无悔的抉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青泥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院美观整洁,居民友爱团结,处处奏响着和谐的乐章。玉光街71号楼“和谐邻里一家亲”的事迹被大连电视台制作成公益广告,在各类媒体上循环播放,成为城市文明和谐的一张名片。楼院建设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楼院先后涌现出了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道德模范家庭十余户,玉光街71号、五卅街22号双双获得“大连市和谐楼院”称号。社区先后荣获“辽宁省先进社区”、“大连市文明社区”、“大连市文明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孙延令多次被评为中山区先进党务工作者、大连市劳动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