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其他 2016年度“锦州好人•时代楷模”: 丹心向阳 桂韵生春----韩需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16年度“锦州好人•时代楷模”: 丹心向阳 桂韵生春----韩需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17-02-27 来源: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

       韩需春,男,中共党员,1958年生,锦州市京剧团京胡琴师,国家一级演奏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锦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锦州市艺术系列中级评委会评委。从事文艺工作40年来,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致力于京胡表演、创作、研究、传播,不畏病魔、辛勤耕耘、服务人民,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光辉典范。

       一、传承文化,打造艺术精品

       韩需春同志传承中华文化,从传统艺术中吸取灵感和智慧,书写当代京胡艺术的辉煌篇章。他出身梨园世家,族人名角辈出,其父韩桂生是著名的京胡演奏家,上世纪30年代组建“韩家班”,享誉东北。韩需春从小就对京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父亲反对他从艺,只能偷学技艺,十几岁即把各类京胡曲调拉得有模有样。1977年,韩需春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凭借扎实的曲艺基础,加入锦县文工团,学习过话剧、歌剧、评剧、相声、快板等多门传统艺术,丰富了艺术领域,也为日后京胡演奏打下深厚的艺术基础。1980年,加入锦州京剧团,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京胡演奏员,从此与京胡为伴,孜孜以求,痴迷不改。

       在40年的艺术人生中,韩需春对京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期望,认为京胡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奏乐器,在京剧这门综合艺术中起到灵魂和领袖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创新,融各流派之所长,丰富自己的演奏表现力,形成了指音清脆、弓法讲究、润腔细腻、音色优美、托腔严谨的演奏风格。先后在传统京剧《玉堂春》《红娘》《四郎探母》《空城计》《碰碑》《断桥》《李逵探母》《钓金龟》《目莲僧救母》《文昭关》《洪母骂畴》《哭灵》《赤桑镇》《除三害》《金玉奴》《望江亭》《二进宫》、《小宴》、《驱车战将》、《虹霓关》、《痴梦》、《状元媒》、《杜十娘》、《坐寨盗马》、《李慧娘》、《岳母刺字》;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新编历史剧《酒魂》、《辽宫粉黛》等剧目,担任主奏琴师。先后获得辽宁戏剧“玫瑰奖”;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伴奏奖;辽宁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伴奏奖。

韩需春不仅具有极为丰厚渊博的传统知识,还能做到师古不泥古、厚古不薄今。操琴伴奏传统京剧《痴梦》,先后荣获中国电视戏曲片评比展演金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出评比展演金奖。操琴伴奏的新编历史剧《酒魂》,先后荣获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金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第四届中国京剧节剧目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大奖”。

他更善于掌握不同演员的演唱风格特点及节奏气口,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2002年,操琴伴奏《酒魂》协助参赛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操琴伴奏《洪母骂畴》协助参赛演员荣获中国戏剧红梅奖;先后有操琴伴奏协助10名青年演员获得辽宁戏剧玫瑰奖。

       二、爱岗敬业,诠释戏比天大

韩需春同志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先后8次获得锦州市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锦州市京剧团早在1960年就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韩需春入团时该团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在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他虚心向前辈名家学习请教,积极与同事切磋互鉴,业务能力取得的长足进步,托腔保调入情入理、表达人物入韵传神。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市京剧团也曾陷入过举步维艰的困境,导致骨干人才大量流失。亲友也曾给韩需春找了个高薪工作,他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谢绝了。因为在他的眼中市京剧团就是他的家,在这个家里要有人把这面红旗一直扛下去。韩需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考验,近15000个日夜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断打磨精湛熟练的技艺,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内涵。他常说:“党培养了我,并给我这个‘家’。在剧团这个大家庭中,我要用我的技艺对这个家负责任、做贡献!‘家’好了,我们才能好,我们好了,‘家’才能有更辉煌的发展!” 

       为了家更辉煌的发展,韩需春坚韧顽强,战胜病魔,无悔坚守工作岗位。2013年,韩需春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治疗过程痛苦而漫长,先经尿道下膀胱镜电切肿瘤,然后每周一次化疗。许多人认为他从此告别舞台,然而时隔一年,他重新回到团里,照常练功,照常演出。虽然大夫叮嘱他不可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免疫力,可他却说,“一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是什么?既然我选择了艺术这条路,只有在团里,我才能有点价值”。

2015年底,市京剧团接到筹办新年京剧晚会的任务。从前期的准备、排练、研究剧情,韩需春都积极参与其中。晚会当天,又担任首席京胡,演奏了《探谷》、《苏三起解》、《探阴山》、《岳母刺字》等精品曲目。当天演出获得了重大成功,可韩需春感觉很累。晚会结束后,韩需春身体再次出现异样,小便带血,医院检查结果是,膀胱肿瘤大面积复发。

       2016年1月23日,韩需春接受了膀胱全切及腹腔造瘘手术,切除膀胱,也需要切除结肠一部分,将结肠缝在腹腔内壁,输尿管一端连接在结肠,一端连接体外尿袋。术后,他的生活乱了,体重从160斤下降到130斤,便溺没有感觉,经常“尿炕”、“尿裤子”,肠子位置发生改变,最怕牵拉,不能长时间站和坐,排便困难,一次就需要5、6盒开塞露。他真心离不开融入到血液的京剧艺术,当剧团同事看望他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咱们团怎么样了?拍什么戏呢?需要我做什么?”他加长了尿管,在原有200毫升尿袋的基础上,另自制了500毫升的尿袋,将尿袋排尿时间从一个小时增加至近三个小时,并缝在裤衩上,贴附于大腿内侧,让人不易发觉,经历一番艰难的调整,韩需春时刻准备着回到舞台。

       2016年5月5日,演员王丹给韩需春打电话:“四哥,团里有个‘5·23’演出,我有一出《洪母骂畴》,您看能不能……”当时在北京治疗的韩需春没有丝毫犹豫:“行,等着我吧,周一就回去!”撂下电话,却看到妻子泪眼:“你都啥身体了,还接演出!”韩需春坚定的音说:“这是团里的事,再困难我也得上!”就这样,韩需春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王丹是唱老旦的,调门儿高,弦必须绷得紧。韩需春已4个月没摸琴,练了一天手就起了大泡,他一声不吭地坚持,泡破了,流血,结痂,等长成茧子,这功夫就算是捡起来了。2016年5月23日,韩需春再次重返舞台,演出毫无意外地获得成功,韩需春再次证明了自己,再次用手中的京胡诠释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三、胸怀家乡,坚持艺为人民

       韩需春同志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舍弃小家为大家,用坚持与执着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用一腔热忱与难以割舍的情怀践行着京剧人的职责,让人民群众在京腔京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韩需春坚守信仰,用心服务群众,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演出,满腔热情为人民演奏。40年来,参加剧团演出3000多场(次),观众累计310万多人(次);送戏下乡400多场(次),观众累计近50万人(次),先后随锦州市京剧团、辽宁省京剧艺术团赴日本、香港等地交流演出,展示京剧魅力,传播国粹艺术。

       韩需春植根生活,用情创作作品,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入艺术创作,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创作了100多件文艺作品,先后创作京歌《千秋基业在民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惠民政策,形象解说社保工作的重要性;改编京调《少年壮志不言愁》,在经典歌曲词曲基础上,加入京韵京腔,以现代京剧的形式生动诠释人民警察对党的忠诚,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创作京歌《咏调·盛赞十八大》,讴歌改革的成就,讴歌幸福的生活,讴歌美好的时代,用京剧艺术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辽宁省电力公司创作京歌,用文明服务用语改编,通俗易懂,形式活泼,阐述电业部门服务群众的流程。还应锦州、盘锦电视台之邀,为两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京歌联唱。

        韩需春不但作品受到欢迎,人品、艺品更是令人民满意。2008年6月,正在凌海开展“三下乡”演出的韩需春,得知岳母过世的消息,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专心为群众演出,演出成功后才迅速返程,这件事他的同事们至今都不知道。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韩需春早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奏员职称,至今一直拿着二级演奏员的岗位工资。对此,他毫无怨言,处处维护团里利益,支持领导工作,甚至不许妻子提一个字。

韩需春用忠诚品格和奉献情怀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问韩需春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的回答并不复杂:“我愿为人民拉一辈子京胡!”           2016年6月30日,“桂韵生春”韩需春京胡演奏会成功举行,10多名省内外著名京剧艺术家登台献艺、祝贺。当晚,他用手中酷爱一生的京胡献上他的作品,拜谢热爱他的戏迷朋友,用人格与艺术的魅力感动所有关注他、喜欢他的人。最后,韩需春登台对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感谢,感谢党对他的培养,举办这次演奏会就是为党95华诞献礼,表达对党的忠诚,今后会继续跟党走,苦练业务,弘扬传承戏曲艺术,让国粹发扬光大!演出结束后,市委书记王明玉登台与韩需春热烈拥抱,高度赞扬韩需春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与坚守。

       四、薪火相传,助力后继有

       韩需春同志为人谦和、乐于助人、胸怀坦荡、热心周到,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称赞。在科班有个规矩,演员要主动找琴师“吊嗓子”;而韩需春却主动找演员“吊嗓子”,演员们也最喜欢和韩需春练习和演出,因为韩老师不但技艺高超,能够把演员托得住、托得稳、托得准,而且还能够给演员“说戏”,从唱段唱腔到动作姿势,连戏中所传达的思想都向演员们讲解,凭借自己多年的舞台艺术经验与积累,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他不忘初心育人才,认为京剧团建团60多年了,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老一辈京剧人的旗帜传下去、扛起来。他努力给予年轻演员最大的“影响”,用言传身教,传递传承京剧国粹艺术的严谨精神和精湛艺术,先后协助10名青年演员获得辽宁戏剧玫瑰奖。

       市京剧团的演员们上班,刚步入大门就能听到悠扬而明媚的二胡声,这二胡声36年载如一日,风雨无阻,他们知道这是韩老师在练功,这二胡声能带给了演员们一天的好心情,能督促年轻演员要勤练功、精练功。也有青年演员问他,30多年了天天练琴,什么感觉?他说,枯燥、寂寞,但是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一个月不练功,观众知道;一个月不练功,曾经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近年来,在传统戏剧市场的萧条与萎缩,不少城市京剧团陷入了常见的困境,演员福利待遇跟不上,好不容易培养的剧团骨干流失。锦州市京剧团也是如此,南京京剧团走了2个、湖北京剧院去了3个、中戏考上1个,改行经商的也有很多。每离开一个人,韩需春都很心疼,他知道他有在逆境中坚守责任,更知道有在困境中传承的义务。

       韩需春充分利用院团现有资源,着意挑选潜质好的苗子,通过指导、传帮带,助推青年演员快速成长,不少青年演员开始担纲主角儿,成了队伍里的多面手,让演出队伍不断壮大。他“发现”86年生的青衣演员杜程程是个可塑之才,在“吊嗓子”时,详细指导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符点,每一个站姿和每一个动作,甚至五官和口型是不是端正。杜程程感觉到每次“吊嗓子”都有一些进步,但又感觉好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只好私下里多用功些,争取能让韩老师满意,在不知不觉中演唱功力、演唱风格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后获得辽宁戏剧玫瑰奖,辽宁省艺术节新人奖,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市京剧团原小生退休了,造成团里行当不全。韩需春主动找到82年生的吴鹏,和他商量改行当。吴鹏认为自己是唱武生,改小生有困难。韩需春说,你嗓子行,我帮你吊,好好练,能干好,咱们团的行当不能缺。最终说服了吴鹏。在韩需春指导和帮助下,吴鹏改工大进,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获得辽宁戏剧玫瑰奖,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92年生的青衣演员王小桐遇事就喜欢找韩需春商量,因为韩老师“吊嗓子”不耐其烦,“说戏”入目三分。有一次“吊嗓子”后,韩老师告诉她,要注重“咬字”和“气息”,做到气力运用得当,每一个唱词、念词都要清晰。首先要控制气息,驾驭气力,让气息沉稳,用“气”托住“字”。这些都需要靠多年的舞台实践磨炼得出来的经验,韩需春在“吊嗓子”时潜移默化的倾囊相授。原来贪玩的小女孩变得沉稳上进了,有一次王小桐练习传统京剧经典曲目《玉堂春》,可是上篇《苏三起解》练完了,找不到下篇《三堂会审》曲稿,找韩需春来借。才发现韩需春家的曲稿有二尺厚,最终找到的曲稿竟然是1982年印刷的,而且上世纪70年代的节目单都保存完好。

       他常说:“我见证过团里的荣辱兴衰,它的一切都与我们相关。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感觉到文艺的春天又回来了。现在,政府给‘大米’、给‘馒头’,咱们作为演员的,不得拿出点真东西啊!”反复告诫青年演员,一定不能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一定不能辜负锦州市京剧团红旗单位的地位和声名,一定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大有可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