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宽甸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盛志军每天身穿白衣,穿梭在患者中间。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患有肛肠疾病的患者享受健康的喜悦。这个梦想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前行。
1999年,盛志军从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院毕业后,回到了宽甸中医院工作。工作期间,他深感宽甸地区医院肛肠专科技术的薄弱,于是在同年的10月前往辽宁省肛肠医院进行深造。为了方便工作,他每天吃住在医院,并跟着恩师关世春学习。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经常去手术室观看关世春或是其他老师的手术。只要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问老师,直到弄懂才肯罢休。
转眼到了2002年,盛志军要结束学习回宽甸了。“当时关老师希望我能留下来做他的助手,省肛肠医院承诺会给我高于宽甸中医院好几倍的工资。”盛志军说。面对这样的优厚待遇,他想到的是宽甸中医院领导对他多年来的培养,毅然回到了宽甸中医院成立了肛肠科。
2006年9月,盛志军所带领的科室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国家农村特色重点专科,他撰写的《肛肠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一书,由医院出资3万元进行印刷向百姓免费发放。2009年,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完成了十四万字的《肛肠疾病的操作流程和诊疗规范》,为辽宁省肛肠医院编写相关材料提供了有效数据。这些骄人的成果,都是来自于他多年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盛志军也曾受到过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和谩骂。“作为中医院的医生,我们对手术后病人的伤口恢复采用的是中药外敷及熏蒸的方法。有些患者和家属对此很不理解,他们认为手术后就应该打点滴来消炎,于是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最严重的一次连卫生局的工作人员都来了。”盛志军无奈地说。即便如此,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还是会耐心劝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
盛志军每个月要做近70台的手术,有时甚至能达到100台。2017年的大年三十,他正陪着家人吃饭,突然接到值班护士打来的电话,说是来了一位伴有高烧患有肛中囊肿的患者,需要马上手术。他立即放下碗筷,穿好衣服赶往医院,成功地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无独有偶,去年初三23点多,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因为排便不畅,自己在家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处理,导致大肠破裂,流血不止……接到同事电话后,他马上起床穿好衣服前往医院,为老大娘成功做了手术。
盛志军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对于家庭困难的患者,他也会竭尽全力地帮助。2017年,因为家庭困难,一位来自红石镇的患者不打算治病了。得知情况后,他立即组织全科室的9位医护人员进行捐款。在他的带动下,本科室的其他患者及家属也都纷纷捐款,最终凑齐了全部的治疗费4000多元。此外,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减、缓、免的措施为患者减少治疗费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他为老百姓节省的治疗费用大概有几千万元了。很多患者都说:“能遇到这样的医生,简直就是遇到了救星。”
一直以来,盛志军用对祖国医疗事业的忠心,对老百姓的热心,对专业的责任心,使宽甸中医院肛肠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而他自己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04年,他被评为为地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宽甸劳动模范,2009年被评为宽甸时代先锋,2018年获得“宽甸好人”称号。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盛志军一样的医疗工作者常年奋斗在第一线,才使得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地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才真正实现了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