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其他 当好“不(该)管部部长”
当好“不(该)管部部长”
【2019-09-05 来源: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

66岁的潘玉华2004年退休,但15年来在社区却是退而不休;作为普通的党员志愿者,不论该管不该管的事儿,她都管;居民有了困难,往往找她;4日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儿——

忙碌的一天从头天晚上开始

在鸿利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笑阳看来,潘玉华的一天应该从头天晚上开始。睡前,她会和老伴李波把明天的饭菜准备好。近几个月,两口子还要多准备一份——主食是粥或馒头,俩菜,6点半出发,给社区老党员魏积英送去。“魏大姐老伴去世了,她自己过,身体还不好,俺们就给她带一口,也不费事儿。”潘玉华说。

前不久的一天早上,潘玉华安排丈夫李波去给魏积英送饭,已经在丹东市第一医院住院五天的她,上午来到医院办手续、收拾东西,准备出院。期间还用手机和社区工作人员沟通社区工作。5天前,她在这里做了一个微创小手术,之所以选择微创,是因为5天即可出院,而普通手术则需20多天。她对李笑阳说:“有那么多事儿,我可不能在医院躺20多天!”当李笑阳将这话转述给记者时,坐在一旁的潘玉华忽然不好意思起来,连连摆手:“别说啦!”

当天下午,潘玉华写了“三会一课”的记录——这两年,这些记录她已经写了十几本。之后,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7楼一位社区党员家中,做思想工作。17点半,又到马车桥大坝底下靠近居民住宅一侧,做禁烧志愿者。身体初愈,站久了有些不舒服,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潘姨,你还没吃饭,病又刚好,先回去吧!”潘玉华找个地方坐下歇了歇,然后继续协助禁烧。

将近21点,潘玉华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收工。回到家,同往常一样,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饭菜。等翌日4点半起床,利用从厨房里省下的时间,她会学习1个小时的“学习强国”。

该不该管,她都管

潘玉华退休前是丹东啤酒厂技术科培菌员,有名的热心肠。

女同事因病住院,她负责送同事两岁的孩子到厂里的托儿所;另一位同事总是出公差,她就帮忙接送其孙子上下学;有人病了,她拎着东西去医院看望……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本来不该她管,可她偏偏管了,并且管得很好,因此,同事们给她起了个绰号:“不(该)管部部长”。

潘玉华的母亲从鸭绿江造纸厂退休后,在燕窝社区做志愿者,协助社区处理日常工作,调解邻里纠纷,帮扶特殊群体……潘玉华看在眼里,不知不觉受到感染。退休后,恰好她所在的环保小区党支部书记患病,身体不好,潘玉华便顶了上去,“闲着也是闲着。”

没想到从此以后,她便闲不下来了。那个从厂里退休的“不(该)管部部长”,又在小区“上任”了。

社区的大事小情,居民的家长里短,该管的,不该管的,她都会管一管。

最近,靠社区和小区居民姜跃先跑来的资金,小区正在实施改造工程。施工前期,施工人员需要测量相关数据;施工期间,需要用水、用电;每天施工后,废料、垃圾需要清理……这些事情,需要有个热心而又服众的人来协调。

谁合适呢?

姜跃先找到了潘玉华。

潘玉华带着施工人员,楼上楼下逐楼测量防水面积,计算工程量,跑了一整天。再做居民工作,储备施工用水,帮施工队接通电源。她和施工队负责人互留了电话和微信,告诉他们:“有什么需要可以找我。”

施工过程中偶有矛盾发生。有家烧烤店的地下排风,影响到路面维修,施工队找到老板,老板给了一顿疾言厉色。施工队只好找潘玉华,潘玉华便和社区工作人员去敲烧烤店老板家的门,把正在睡觉的老板叫到施工现场协商,老板表示:“挖可以,但挖完了必须给我恢复原样!”潘玉华电话与施工负责人沟通,可那边也动了气。

眼看事情就要陷入僵局,烧烤店老板的姨来了,原来,这个烧烤店是她跟侄子合开的。潘玉华掰饽饽说馅,一五一十跟她讲清了利害,她立即表示:“我们自行处理,不会影响施工!”

小区一栋楼前有个小花园,是一对老两口“开”出来的,施工中需要刨掉,看着辛苦打理的花花草草要被“铲除”,老两口怒不可遏,甚至操起了铁锨。潘玉华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老人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不能操之过急,激怒他们,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慢做工作——

“小区改造是大事儿,自家的花园是小事儿,不能因小失大,应该顾全大局。”

“这是改善小区所有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大家都有利啊!”

“不会刨掉所有的花园,还会给你们留一部分的!”……

终于,老两口同意施工。令潘玉华没想到的是,施工后,老两口看了竟然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干得不错!”

15年来,潘玉华一直为社区做着诸如此类的事,跑腿、沟通、协调……经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她沽名钓誉,有人说她别有所图,甚至恶语相向……她也生气,也伤心,也有怨气,但依然跑腿、沟通,协调……把事情解决。说起这些,她只是有些腼腆地笑笑,轻描淡写地总结:“我只是尽量把小事做好,真的没什么。”

勤帮忙 不计较 居民信任她

潘玉华20多年的邻居陈军(化名)患有精神疾病,之前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儿子,日子过得挺紧,潘玉华常常送些米面油去,帮着做家务。陈军的母亲去世前对潘玉华说,放心不下儿子和孙子,请潘玉华有空帮着照看一下。从此,陈军家几乎所有需要外出去办的事儿,办身份证、办医保卡、交取暖费……潘玉华包了。父子二人有病,潘玉华帮着买药,还用自己的医保卡给他们买了一个血压仪。环保小区党支部有个理发队小组,负责给陈军一家免费理发。

前段时间,小区里经常来个醉汉,“蓬头垢面,衣服跟从油里捞出来似的,鞋破得都‘爆花’了……”潘玉华说,起初以为他是流浪汉,但小区居民没有歧视他、攻击他,而是给他水喝,给他面包吃。潘玉华有些不放心,报了警,想把他送到救助站,哪知警察一查,发现这人有家,可能因为离婚受了刺激,所以总是酗酒。

一次,潘玉华对醉汉说:“你啊,别老喝了,赶紧回家吧!洗个澡。我给你点钱啊?”

醉汉摇摇头。潘玉华拿来丈夫的衣服和鞋给他,醉汉换上了,很高兴,对潘玉华说:“我明天去洗个澡,找个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醉汉没有再来,潘玉华说:“他也许是想通了吧!”

小区有个车棚前堆了不少柴火,柴火主人去卖,谈好的价钱,后来卖家又变卦了,要少给20元,为了尽快消除这个安全隐患,潘玉华从自己兜里掏了20元:“这钱我给你!别跟她说啊!”帮忙搬柴火时,她的脚被钉子扎出了血。

帮邻居黄翠珍家修电线;帮残疾人张爱学买大米;逢年过节,给邻居送粽子、饺子……15年来,潘玉华一直为居民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换来的是邻居的信任。有的邻居怕钥匙丢了,外出时就放到她家;有的邻居经常放心把身份证、户口本交给她,请她帮领报销款、做退休认证、办理公证……于是,潘玉华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家里有个“贤内助”

潘玉华84年入党,党龄35年;78年结婚,与丈夫李波相濡以沫41年。

潘玉华不会打字,常让李波帮她打些电子材料,“我给你点儿奖励!”李波就乐呵呵地去打字了。

潘玉华手机变卡了,处理工作不便,李波把自己的手机扔给他:“我的归你了,你的别用了!”

潘玉华家是个58平方米的203房,其中有一间屋子专门用作党小组活动室,墙上张贴了许多荣誉证书。看着她从家外忙到家里,忙活社区和居民的事儿多,忙活自己家的事儿少,李波多多少少有些怨言,但说过也就过了,妻子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说:“只要是共产党的事儿,咱就支持,咱不是党员,但咱心里有党……”

两个小时的采访,潘玉华总共接了5个电话,有居民的、有施工人员的。采访结束,她来到庙后小区后面的一栋楼前,帮忙协调施工问题,其实那地方属于另外一个社区管辖,也不是她住的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