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其他 情系辽河口 传承民俗文化——盘锦好人•最美人物系列之唐恒
情系辽河口 传承民俗文化——盘锦好人•最美人物系列之唐恒
【2021-06-29 来源: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

情系辽河口 传承民俗文化——盘锦好人·最美人物系列之唐恒

     “唐站长可是我家的‘财神爷’,不光教技术,还帮着卖成品,跟他干心里踏实!”贫困户刘云奇提起唐恒赞不绝口。他的身后是精致的苇编和草编制品。

       58岁的唐恒是大洼区西安镇党建中心职员,是最基层文化工作者。40年来,生长于辽河岸边的唐恒把对家乡的爱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是文化产业的带头人。2017年,他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片丹心,培植传统文化繁荣沃土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镇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精神文明建设资源匮乏,农闲时节,农民们用打牌、串门消磨时光。“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把大家的精气神儿提起来!”唐恒说干就干,他先是深入各村屯了解村民的喜好,再劝说有威望、懂文艺的老人,取得他们的支持,先后组建了上口子村快乐农家院、洼边子村小剧团、韩家村小剧团、高坎村电声小乐队、高坎村秧歌队等23个群众民间文艺团体。各团体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让曾经沉迷于打牌的村民爱上了秧歌、演起了小话剧。唐恒也利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他们在媒体上宣传,帮助他们提高知名度,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日复一日,西安镇文艺团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乡间地头成为了文化沃土。

       申请“非遗”,三百年的文化不能在咱手里断了

       上口子高跷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唐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若要这门古老的技艺再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必须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促使它走上更广阔的舞台。2005年,唐恒与高跷队负责人张忠贤商量,想为上口子高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乍一听说此事,张忠贤吓了一跳,一支没有收入濒临解散的队伍,要申请“非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唐恒却肯定地说:“咱们的高跷一米多高,全国都找不出来几个,老哥哥你信我,这事指定能成!”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唐恒就“长”在了高跷队,队员们排练,他就跟着拍照、录视频,队员们休息,他就抓紧时间了解情况、整理文字……当他把厚厚的一摞资料递交上去时,整个人也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不仅给所有的高跷队员打了一针强心剂,更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获得无数赞誉。可喜的是,同一年,唐恒又成功申报了“盘锦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于他文化工作业绩突出,西安镇被国家文化旅游部评为“2018一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门手艺,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7年,唐恒顺势而为,注册了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和盘锦源河苇编有限公司,率领团队研发了机械破苇、定宽、打磨等三项技术,并多次去外省调研,开发新产品。他们研发设计绿色环保的苇草编织包装品,填补了盘锦大米、河蟹苇草编织包装品的空白,其中,米箱礼盒获得了辽宁省文化厅首届“文创精品”三等奖,苇编河蟹箱获得了“东北亚”第三届文创精品优秀奖。

       丰富了产品,打响了品牌,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唐恒开始着手实施筹划已久的大工程,那就是让老百姓靠着祖传的草编苇编手艺赚大钱。从手把手传艺,到把成品带上各大展会,再到入驻商场和网络销售平台,唐恒在不断地摸索中践行着自己对群众的承诺。截至目前,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盘锦源河苇编有限公司吸纳了3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8000元。同时,唐恒先后到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地培训学员万余人次。2018年,省总工会批准小亮沟苇艺草编工作室为“唐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确定唐恒为领衔人。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乘春风好扬帆。一转眼,唐恒已近花甲,但岁月不居,情怀不改,他依然奔走在传承文化、带头致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