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雨天走进太平山村的,眼前的景象和二十年前没有一丝相像。砂石扬尘的土路,变成了笔直整洁的太平路;参差不齐的房屋,变成了以文化墙为“屏风”的小宅院。长街无人,屋檐滴雨,静美如画的太平山村有一股力量,它好像在告诉我说——这里,就是了不起的新农村。
这个在小康之路上,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村落中,有一个人在倾尽全力,她用二十一年的时间,用忠诚书写着要交给党的答卷,表达着对太平山村的深情,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太平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秀艳。
“债务”,东北话叫饥荒,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不安。在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村党员大会上,她就对所有人说,要干就得像样!大伙儿能扛梁扛梁,能拿柱拿柱,为太平山老百姓拼一下!
她是真拼啊!真舍得拿出自己家的梁柱来!把自家在服务区的饭店,无偿给村里经营,并将收益全部拿出来,偿还了70万元的村级债务。“无债一身轻”的太平山,把一只脚踏结结实实地踩在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吃水难?咱解决!她多方奔走,第一笔水费有了。2年没有吃上自来水的村民说,喝到嘴里的水是甜的!
出行难?咱修路!什么?四大爷家夹帐子不让过?您老看,这村里婚丧嫁娶谁不想走条好道儿啊?您家娶媳妇儿趟着泥走啊?小张家也不让路?小张,村里不修路,你咋往外卖猪?扛出去啊?反复做工作,说的都是实打实的知心嗑,太平山村的主干路和村里的小路,一修就修出了12000米!
陈秀艳不仅是党和太平山老百姓的答题人,也是永远给自己提问的实干人。她问自己,怎么能让村里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对!啥挣钱干啥!水田转旱田,旱田再改园田种茄子!先试点儿,让老百姓看到甜头,跟着来!从示范户种5亩,到全村种150亩,每亩净赚8000元!盘活村里资产又是一笔收入!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结余;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变成2万元!太平山村富起来了!小康这条路上没落下一个人!
说起村委会的基层堡垒作用,陈书记把我带到了村史室。她说,我们村其实有个“三无”,我纳闷了,挂满一墙荣誉的村,哪里来的“三无”。一问才知道,这个“三无”太让人骄傲了,那就是村里没有差旅费、没有电话费、没有招待费,村里每一分钱,都花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上!太平山村的党日活动,就是党员劳动日,每次都是先“干活”再谈事儿,说起为党的百年诞辰献礼,党员们都笑着说,我们的大礼,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谈及遗憾。她望向雨停后的窗外,缓缓地说,只有一件事后悔,那就是对爱人的歉意。那份歉意,是当她很晚回家时看到丈夫用水舀子煮鸡蛋,笑着笑着眼泪就流出来的时候;那份歉意,是那年农历八月十六的早上,忽然想起很久没给爱人做一顿早饭,炒了他最爱吃的土豆片炒黄瓜片,可一转身,他已经不能讲话…她总是对丈夫说等我退休了,再好好陪陪你,可是这个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世界上最理解她的人不在了,本该十六圆的月亮破碎了,她再也没有了那个为她遮风挡雨的大树,她再也看不到那个怕她为村里着急上火,主动送钱来的亲人了!
当她沿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拾级而上的时候,她在心里对丈夫说,我的努力,党看见了、老百姓看见了!当她在辽宁团精彩发言结束后,习总书记对她亲切的说:干了这么多年,你累不累?陈秀艳激动地说:“总书记,我不累,为了老百姓,我越干越高兴!”
天完全晴了,我问了陈书记最后一个问题——党员是什么?她说——(画外音 党员就是脚踏实地干事儿,吃苦在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
面对眼前这位已是66岁的老党员,忽然想,如果时光倒回21年,此时此刻的我,正和当年在太平山村上任的陈书记同龄。这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份激励。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各自书写答卷,让老边的人民在答卷中看到更多、获得更多……让我们的党,在答卷中满意更多、荣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