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5点多,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龙母村,想要寻找创业脱贫的残疾村民谭苍龙。当记者向村民打听残疾人干的草莓大棚时,大家一路指引将记者引领到龙母村7组的谭苍龙家。大伙儿说,谭苍龙可能干了,这几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见到谭苍龙时,他正在自家草莓大棚里忙活着。见记者到来,他停下手里的活计,“这几天下雨,棚里有很多杂草,一天得拔好几次。”谭苍龙说。他将记者让到院落里,开始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
今年53岁的谭苍龙走路的时候一跛一跛的,他说自己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导致右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1999年之前,他在市里的一家企业打工,干的是手工计件活儿,全家的生活就靠他每个月的微薄工资,日子过得挺紧巴。1999年夏天,这家企业倒闭了,谭苍龙下岗了。由于身体有缺陷,找工作并不容易,家里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谭苍龙说,自己不愿意回忆那段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那时候我儿子才五六岁,整天吃不饱。”谭苍龙说,生活的贫困加上自身的残疾,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但他从来没有对生活失望,总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谭苍龙听说了东港草莓收益不错。“家里地是现成的,种苞米收益低,干脆种草莓。”谭苍龙借遍了所有亲朋,拿着几万元钱奔赴东港。购苗、学技术、建大棚,凭着一股热情,谭苍龙开始了创业。
第二年,草莓到了收获期,可谭苍龙却傻了眼,“不论色泽、大小、口感,都不如东港草莓。”谭苍龙说,由于自己没有种植草莓经验,草莓苗就没有选好,而且也没科学合理地管理大棚,温度和湿度都没掌握好。自家第一年结的草莓果实基本不能吃,更别说拿出去卖了。刚开始创业,谭苍龙赔了3万多元,这钱全是他借来的。这次失败,他总结出的教训是,不懂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是要吃亏的。不懂就学,于是他多次去向东港的草莓种植户请教,学习科学育苗和管理大棚的经验,回到家继续种植。就这样,他的草莓大棚逐渐有了起色。
这几年,谭苍龙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从过去不足一亩地到现在的三亩多地,家里还购买了小汽车。由于人工费比较贵,谭苍龙就和妻子两个人忙活,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夫妻俩从不休息。2017年,谭苍龙申请了草莓采摘园的营业执照。如今,他的采摘园里不仅有草莓,还有葡萄、陆生软枣、蓝莓等,种类多,味道也鲜甜可口,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2020年,他的采摘园总收入接近10万元。一个当年的残疾人低保户彻底实现了脱贫。
最近,谭苍龙又开始学习了,他向其他村种植大樱桃的村民学习经验,准备在自家院落再栽种上大樱桃树。他感慨地说:“我这样的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这全靠国家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