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作品 > 其他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刘亚明乡村之变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刘亚明乡村之变
【2021-06-23 来源:中共盘山县委宣传部】

       乡村之变

       有时候,乡村可以凝结成一种记忆,一段乡音,甚至孩提的一声呼唤!

       最是人间烟火。作为从农业为主的盘山县的乡村既像母亲,又像孩子。说她像母亲,是因为她有历史的厚重、情感的丰厚和家的温暖;说她像孩子,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几十年间她的个头长高,变得“女大十八变”!乡情,不能潦草。久居这里,深入其境,直至今天,我仍不敢敲动电脑键盘为她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唯恐落掉了她的美好,不能反映出她的巨变。然而,毋庸多说,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一处房舍能够唤醒那些久长的记忆与思索。

       冬日的夜晚,方圆十里的前村后屯的狗吠,打破寒冷的寂静,把时间悄然退回到三四十年前。那时的盘山县农村的房屋并不乏土坯房,未能入眠的家人团团围在油灯下的泥火盆边,烙铁、长杆烟袋头插在火盆中,烧土豆的香味,如丝如缕,随着火盆中的余火弥漫扩散。偶尔,夹杂着烤腌制河鱼味儿道,钻入鼻孔肠胃,激荡着人们的食欲,消磨着绵长的黑夜。烧土豆、烤河鱼的味儿,自然抵不过房屋内烟火味的浓烈。后来砖石结构悄然兴起,直到楼座子和楼房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特别使人感到惬意的是在那冬月之中,寒冷季节,滴水成冰,一些人家开着自家的车出行已经成为常态。而屋里,壁挂炉取暖,人们夜晚聚在柔和的灯光下,不错眼珠玩着手机,品酒、尝肉、观赏或真或幻的电视剧。每每夏秋季节,许多村的大妈们要在村广场跳广场舞了。不论是疲惫与否谁能阻挡得了中国大妈们跳舞的热情呢?

       鲜见了,乡村的天空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盘山县农村经济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很多房舍变成了起脊的琉璃瓦房盖,冬暖夏凉,好不惬意、美观。农村人有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盘山人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秉承着特有的生活准则,亦简亦繁,亦容亦纳,亦张亦弛。或许,不了解盘山的人不能够相信,盘山公路网在乡村实现了国连省、省连市、市连县、县连镇、镇连村的格局。而柴禾、灰堆等几进院,并把厕所建在屋内,把这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够享受的待遇,在盘山2145公里的土地上得以实现!

       一直把盘山县当做盘锦市的根儿。

       人总是意识不到自己家乡的美,常常是贵远贱近。根脉一样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深厚的人文地理,盘山建县于1906年,而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尽管盘山的历史远不如南方或中原地区深厚,可见的古迹也屈指可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凝练着盘山古老灿烂的文化。盘山的包容、气度、自信、和谐,延续了盘山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完美。

       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一辈子乡村都会给他以饱满丰富的形象。怀揣盘山建县百年的辉煌,回首盘山人类的初现,叙述蕴藏几千年的故事,反复把玩,感受其润泽,品赏其隽永。不去探究她新石器时代的苍老,时刻提醒自己,要向那些先祖致敬。如果从盘山县的北部历数旅游业的发展,甜水镇二创村应该是盘山北部旅游餐饮和村容村貌建设的第一村,近年来来此游客越来越多,不能不说朝鲜族特色餐饮拉近了小村与游客的距离。再往南,胡家镇南锅村的翰林广场及博物馆给盘山增加了浓郁的文化色彩。在芦苇茂盛的夏秋之际,行走在田间坝埂,就会发现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像我当年的村庄正努力地生长。

       乡村的人和事和物,可以纵观历史。而与地域相关的东西,一旦与文化搭边,就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按图索骥,太平地域历史文化具象、多视角地、有声有色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并告诉这里的生机勃勃!这里,不必细说大米博物馆河蟹博物馆等,太平学校对过的“长年画室”也堪称盘锦一绝。高升古迹的挖掘,改写了盘山历史。对于乡村文化,盘山人从来不敢敷衍,尤其对于得胜镇得胜村的得碑、古城子镇青莲泡村的李龙石故居,所藏有壮烈和博大、远古和悠久、深沉和多姿,多有领悟!

       文化即历史。

现在很多东西都能和文化、地域文化扯上边儿。和美、善良是一个地域和一个人的气场。盘山和盘山人不仅具备这样的气场,同时具备了发展的优势。当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临近。阳光厚重,月亮浑圆。一些古语渗透在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生出一种期望。盘山人喜欢生活,热爱自己追求的方向。沙岭镇不愧为历史厚重的古镇、文化的故园,那里的沙舟文学社已经坚持了30多年,集中了镇里镇外一批作者,成为辽宁省群众艺术馆农民艺术品牌团队。或许,在盘山这块被诗意浸润的土地,你可能不自觉就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品味闲适且温柔的时光和幽静。更有沙岭战役纪念馆、尖台子盘锦第一党支部,建立纪念馆使人追忆解放战争的风烟和建国初期盘山县共产党员早期活动的足迹。

       “一杯清茶品日月,半壶老酒醉人生”,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秋季来临了。几天的工夫,人们就会将田地里的河蟹收获一空,一望无际的水稻也会被收割机收割殆尽。青山绿水是靠人来养衬的。盘山是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恰恰,河蟹从濒临灭绝,到“横行世界”;从“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水产人和蟹农等诸多方面努力。“河蟹第一县”“天下第一河蟹市场”的荣誉戴在盘山县和胡家河蟹市场的头上。时光似水,推着每一个人向前,乡村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前进,稻作文化、蟹文化,着实提高了这里养蟹种稻声誉度,也引得四周和南方一些地方学习。这就是时间的脚步,辽河水的流逝,透着大地的成熟,从一个乡村传向另一个乡村。有人说,乡村的炊烟,是无根的树,是载不动的情。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炊烟越来越少了。与乡村相连的稻田里,成熟的稻黄是一道道风景,是一个个家庭的温馨,是一个乡村的祥和。“辽粳”“丰锦”……在记忆的闸门中,经历了几代人的开发,那么,有多少“盘锦大米”是从盘山而出的呢?

       时代在变,乡村朴素的容颜不变。一个在百年中风尘仆仆走来的盘山乡村,不仅表现我们在生活的表层,还体现在生命的内在,既有一种风格,也有一种淡然。一座村落是这样,一个乡镇是这样,一处县域也是这样。这就是一种厚度,更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