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作品 > 其他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刘亚明新县城的脚步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刘亚明新县城的脚步
【2021-06-23 来源:中共盘山县委宣传部】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有了家的感觉。

       就说盘山新县城,开始搬来的那阵子,总想十公里之外的一处老宅是家。一晃,在这里住了八九年,尽管也时常回老宅看一看,但还是喜欢上了这个新家。每天照例上下班,习惯性地走在家与单位之间的府前大街,怡然的心境渐渐而生。以至有时纳闷:在这儿上班的人,为什么要选择人多又远且房价高的市区里居住?!

       每天早晚一个来回趟六千多步、三公里多路程的行走,既省去了车油钱,又锻炼了身体,道路上的车流、两边的行人花草树木和建筑胶片一样掠过,商铺小区门店宾馆闭目能祥。在一篇文章里我曾提到,龙祥宾馆是盘山新县城最高的建筑。现在可不然了,府前大街西端的阳光格林宾馆、县政府北面水岸雅居的楼群和去年架起的县电视转播塔的个头,早已超过它们这位当年的老大哥了。

       刚来新县城那阵子,曾一度觉得,这片土地很生疏。

       2006年10月盘山建县一百周年,县里选择这个时候搬迁,结束盘山有县无城的历史,别有一番意义。初来乍到,也不过是村中的街景,刚刚成形的几条街路、县政府办公大楼和两侧稀疏的机关办公楼,三两个住宅小区夜晚灯影摇曳,人丁稀少,烟气不浓。附近水汪汪的田地里蛙鸣一片,此起彼伏,水稻依然的茁壮,黄绿中闪着大地的成熟。而近些年,除了府前大街、府后大街,又有了博物馆路、西江路、盛世大街、桐庐大街等等。所有的街路、沿路楼群都做了美化亮化。城东南北方向的305国道西侧的水沟就是一条宽宽的护城河,水泥石头护坡,沿途景观的带上种上了连绵起伏的风景树,放置了休闲设施,再配上霓虹灯光,夏日的夜晚水波粼粼,与水岸雅居、水岸蓝桥的高楼亮化工程遥相呼应,有如人间仙境,美轮美奂。搬到新县城最初几年,新县城的西部、我家附近的阳光格林宾馆还没有建成,隔路北望西环城路东一片坑洼地,芦苇蒲草还在肆无忌惮地生长,农村荒野的意味仍然浓厚。后来,愉景湾、御湖国际相继建起,一个水上小公园,也如景一样展现在眼前,假山、木制栈桥、亭榭,红红的“美丽盘山”几个大字,让环城路西路北段南来北往的车辆驾驶员路过与府前大街交叉路口,就知道行驶在盘山新县城地界了。春季来临,大地复苏,这里总有一群群鸟儿歇脚,自由自在地栖息觅食。原来我所居住的阳光尚城小区算得上新县城的最西部了,现在西外环往西又有了住宅小区雍德四合和农垦佳苑。

       事物的变化有时就是这样的快。新县城原来的一些“无人区”,现在不但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长期居住在这里,而且大有这里舒适宜居的感觉。一些新住宅楼又拔地而起,华发新城二期、清华嘉园、水岸蓝桥三期等小区相继竣工。街道社区的数量也在增加,从最初规划的村委会演变过来的龙祥社区、贾家社区、黄金社区、东五社区、西五社区等,又增加了蓝桥社区,社区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管理的楼群、居民也在逐年增加。

       时间的车轮飞转。

       世界上的“变”是一种必然。如果谈及盘山新县城街路,作为这里的一个老户一时我还真地数不过来。这里的道路多了,建筑多了,人气也旺了,你来我往、车水马龙的市景,让整齐划一的小城区不再冷清。府前大街再往南,又添了东西走向庐山街、桐庐大街,往北的府北大街、浪山街、盛世大街,将十多条路串联起来。走在宽敞6车道的桐庐大街,南边的“辽化”,就在眼前。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十几条以盘山客运站为始发地终点站和中继点的长途客运专线的开通,尤其公共交通10路、31路、环路车公交的开通,织密了人们出行的交通网,百姓受益,加速了盘山道路交通血管里血液的流动,让新县城也跟着快速地跑了起来。

       如果几年前你来过盘山新县城,现在再来看,一定会感叹大不一样,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外来人不用担心吃住游玩的地方,喜欢花草树木的,你就去县政府南面不远的锦绣花谷风景区,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看,都会不虚此行。不说锦绣花谷夏季千亩花海的淹没,即便滴水成冰的三九隆冬,几个春意盎然的高大暖棚,让许多不知名的珍贵花草赫然开放生长。每每炎热的夏季,在盛世桥以西,盘锦特产博物馆以南的大型水上游玩项目“欢乐谷”,绝对会让大人小孩都满意,冲浪游泳等项目使人流连忘返。盘山县体育场游泳馆四季对外开放,每天都有一批泳友前来,他们头戴泳帽,身穿泳衣,如鱼得水于宏大的湛蓝泳道中。当然,外地朋友在新县城游玩后,去龙祥宾馆、阳光格林酒店、假日酒店休息住宿,也不失为好的选择。对了,阳光格林酒店一楼的温泉洗浴,设施高档,价格低廉,也算得上周边方圆百公里集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每天前来的车辆挤满了门前偌大的停车场……

       时下,就在锦绣花谷风景区的西南边,一座塔身写有红字“盘山电视台”的巨大电视塔下,一些人员车辆正在紧张忙碌,将从原来双台子区的旧台址到这里完成最后的搬迁。

       一个地区就像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特征。

       而总有一些文化的喜好者,或专心或不经意地就走进了地区的文化定位,把一些不啻于社会产值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总结归纳,凝炼升华,融入人们的生活。坐落在县政府北部的盘锦特产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群,从最初建设的大米博物馆,到增建苇艺草编博物馆,再到河蟹博物馆落成,历经十余载。闲暇之余,来到盘锦特产博物馆,还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从县政府出发,沿着锦江路、博物馆路,不屑1公里的路程。如果从双台子区出发走过305国道太平岗、盛世桥岗,往西隔着护城河,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木制水车,岸上有两只人工雕塑的巨蟹,再往西有几栋别致的灰色二三层小楼。这里的博物馆建筑极具西欧风格,呈三角阵势排开。

       一直觉得,盘锦特产博物馆既是盘山地标性建筑,也是历史追溯的一道大餐。

       提起这些博物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与你无关。民以食为天,一部水稻发展史,也是盘山百年发展史。盘锦大米好吃,在大米博物馆,你可能找到它的源头,还会知道米字的百种写法,知道最初的耕种和现在的发展,知道营田大米、种田的耕犁、磨米的磨盘、量米的斗。随着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人们吃饱喝足了,怎会忘记赖以生存的大米?!大米中的文化,也是我们享用的大米,透着一粒粒的晶莹和大米干饭、大米粥的香味儿,让你有了满足和自豪!盘锦是一个湿地城市,芦苇蒲草的妆点也必不可少,草编这个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文化让人称奇,一进苇艺草编博物馆门对面墙壁上的直径3.1415(圆周率π)大草帽,就足以证明博物馆的创意不凡。这对于土生土长的盘锦人来说,也不啻于一个大的惊喜。真正艺术在民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哪里知道芦苇蒲草竟可以做成这些工艺品,过去常见的的炕席、蒲草鞋、草帽,以及小物品小挂件小摆设在这里应有尽有。一个时期以来,盘锦河蟹声名鹊起,河蟹博物馆也在这里应运而生。从唐王征东河蟹搭桥的传说到蟹王争霸赛,河蟹在盘山发展带有神奇的色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近绝境的中华绒螯蟹的蟹苗人工孵化成功,到稻田养蟹,再到蟹田种稻,等等,水稻河蟹种养“盘山模式”经历了科学的融入与创新,全国受益。那么,河蟹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涵盖了盘山主要特产,也为盘山水稻河蟹的种养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字影像资料。

       来盘锦,不吃盘锦大米,不吃盘锦河蟹,算不得真正来过盘锦。如果说盘锦特产博物馆经营者通过博物馆形式宣传盘山与盘锦的话,倒不如说他们有浓郁的故乡情结,用文化的产业泽荫着后人,为盘山这片退海之地积累着丰厚的文明与历史!

       仔细回想,盘山县高级中学算得上新县城最早的一批建筑。

       资料记载,县高中始建于1948年10月。没有考究过,迄今为止这个盘山县最高最早的学府,究竟怎样改变,改变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命运。而作为这所高中1981年毕业生,我曾不止一次感念于母校的无私馈赠。1985年盘锦建市后,盘山县高中变为盘锦市高中,从此至1992年,盘山县就没有了普通高中。1992年,盘山县高级中学重新建立起来。建校伊始,学校也只有一栋教学楼,六个教学班。2006年8月,乘着盘山县新县城建设的东风,盘山县高级中学一座高标准的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又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说来盘山县的几届领导者们都是大手笔,他们在新县城这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县高中新校园总投资1.2亿元,占地1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校园分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四大部分。拥有三栋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科技艺术楼、电教信息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楼两栋、家长陪读楼两栋、教工食堂、学生食堂、浴池、超市等设施。建成之初,在全省乃至全国各高级中学中建筑设施也绝对是一流的。有文字这样评价县高中校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与自然园林相融合,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整个学校建筑群着重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就像一首充满着丰富的典故和历史隐喻的意境美好的诗歌,在其表面形式和文化蕴涵之间,创造了一种立体的美学合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新县城总体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徜徉在县高中校园,你可以在中国园林亭台楼榭小憩,在二楼风雨廊道上尽览下面鱼池悠闲的鱼儿,也可以到层次丰富的校园建筑群中体验建筑与自然园林融合。聪慧的设计者把连廊的穿插围合形成的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院落空间,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校园式景观。在学校巨大的灯光球场西侧,隔着红白绿相间的塑胶操场,教学楼用坡屋顶、老虎窗等建筑元素,立面颜色以红棕色和白色为主调,整个建筑沉稳、大气又不失精致,表现出建筑独特的人文气质!事实上,盘山县新县城教育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体系,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育园、盘山县高级中学的分校区盘锦华发国际学校、盘锦弘毅中学的相继落成,让新县城教育之花四处开放。

       其实,新县城除了教育,医疗健康卫生的基础建设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了解盘山县医院的人都知道,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在本地区仪器数一数二,加上管理者经营有方,请来医学界名家,因而前来就医的患者天天爆满,有些“市里人”不去市里大医院,也偏偏要排着队来这里就诊。由此盘山县人民医院名声大噪,新县城医疗健康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大涨。而与县医院并排而建的盘山县中医院,则又为盘山县医疗健康事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引擎。

       如同这座新县城的诸多异乡人,我从一开始意义上的工作关系的“临近”,到逐渐有了根系泥土的信赖感,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毫无疑问,盘山新县城就是一块福地、一块宝地。

       时下,新县城旧称谓——“油田井下”“太平贾家”的历史和现实,也成为我个人当下在新县城生存感知的一部分和历史。我开始像熟悉老宅一样熟悉自己的新宅,熟悉周边的环境,一些经常相遇的人熟悉了,一些经常走的路也熟悉了,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的新县城仿佛闭眼也能走。

在农垦佳苑小区与西外环路之间有一个名叫盘山县自行车公园的去处,人气总是很旺。

       经常在自行车公园锻炼的人们,都有“大圈”“小圈”的概念,大圈是指西外环路以西,农垦佳苑以东,县气象局大楼以南,县高中门前路以北,方圆至少十万平方米。小圈是指大圈里分割出来的各个活动区域。每天从清晨开始,就有很多人在这里健身。封闭的自行车骑行场地,有6米宽的红色车道,弯弯曲曲,两边是树,再远是土沟和高土坡,有大大小小的水池水沟,还有路两旁初夏海棠树开着的花,甚是好看,土坡上松树等树种和绿地被路和水隔开。平素,这里没有什么赛事,骑自行车的、走步锻炼的、脚踩轮滑的人们纷至沓来。他们有大人,有小孩,有的结伴,有的独行,还有专门开车来到这里锻炼。今年春天天气还有些寒冷,一位赤裸上身、浑身肌肉壮实的男子,在跑道上一溜烟飞奔,在我身边跑过时,只有脚步的嚓嚓声音,大气不喘。另一位两脚颤颤巍巍的老大姐,头颈及身体下弯,滑过了几圈,坐在自行车道边的石凳上,余韵未了地和滑友谈着自己初学的体会。一个头戴蓝色盔帽、身穿蓝白相间裹身运动服的小男孩在父母的牵拉下,像一只蝴蝶刚刚褪去蛹壳,一步一踉跄,走在试滑的路上。

现在,除了休闲踱步,除了零星的自行车,现在盘山自行车公园,有时俨然成了轮滑者的天下,当地包括井下油田职工在内,特别是一些退休的轮滑爱好者,每天都要集中在这里,他们说,一天不见就想得慌。这些人爱护自行车道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球一样,有一天我看到有位六十多岁老汉,头戴轮滑帽、脚踏轮滑鞋,佩戴护腕护膝,手拿一把扫把,边滑行边扫下路上的石子儿。在车道上忽左忽右,轻松自如,腿脚灵便,鸟儿一样翻飞,真就叫个潇洒!听说,这支轮滑队,经常参加市县比赛,也主动义务承担起了赛道上卫生打扫任务。他们这帮人如此联系起来,推举了自己的队长,还邀请相邻的大洼区轮滑爱好者,前来自行车公园交流切磋轮滑技艺。

       在自行车公园,人们甩手走路,一边压腿扩胸,一边聊着家常,也有像我这样有时锻炼,有时坐在公园路旁石凳上读书的。感觉着“全副武装”的骑友车轮嚓地声,竟是那么的熟悉,让我想起几十年没有骑过的自行车,蓦然也有想加入他们队伍的冲动。一家徒步队十几个人,原来每天晚上都打着旗,放着铿锵有力的音乐绕着县政府大楼四周的街路走上几圈,现在他们每天早上都定时集中在自行车公园,一阵风走过,然后又围在一起,嘻嘻哈哈快乐地踢毽子,男男女女随着毽子的起落,一阵阵发出长呼短叫,打破了公园上空的宁静。

       人们在某一地界住时间长了,都会有了对居住地环境等各方面的审视。县政府南面有一个很美的湖,围绕着湖,建有木制栈桥、长廊和风帆的景致,每每夏秋之际,满湖荷花格外绚丽,绕湖遛弯的,以荷花为背景拍照的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井下、贾家的“老人儿”都知道井下公园,一处假山恐怕是新县城海拔最高的地方了。就在今年,县政府投资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情况下,经过几个月把这里改造名为“口袋公园”……

       难得到新县城最北部和最西部的两个产业园参观。

       305国道、京哈高速、丹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擦肩而过。不能不说,四通八达的密集交通网,让盘山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即便去北京办事乘上高铁,当天往返是很自然的事情。几十米长的大型载重挂车,从高速公路上下来直奔开发区。一位在水岸蓝桥三期买了高档住宅的先生说,我经常跑外,这里离盘锦北站高铁、双台子区高铁、盘锦北高速公路收费站都不过20分钟的路程。

       夏季,大地散发着浓浓绿色,田野映衬着水稻雄浑的诗行!以盘山模式著称的“蟹田种稻”早已换了一种别样面貌,盘山人都知道由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不仅仅是字词的改变。就像农业的发展,敢为天下先的盘山人在新县城这块土地上,把产业园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里的塑管企业,夜以继日生产,生产的场面让人大饱眼福。清一色的机械化生产,让人走完一个车间也看不到几个人。几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机械化大生产,我惊诧了。我惊诧的不是众多的厂房、高精技术产品,而是他们发展的速度和产业园保姆式的服务。“要想富先修路”,在产业园随处可见,以政府为主导的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公司与县委县政府一道助推园区的快速发展。现在,园区引进了新加坡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韩国雄进农机、徐工集团建筑机械、温州金田双向可拉伸聚丙烯薄膜、四川康泰塑胶管道、台湾见龙机构可发性聚苯乙烯、辽宁科隆精细化工、中石油长城钻探钻井液、昆仑能源液化天然气、辽宁一化增塑剂及橡胶软化剂、胜友顺丁橡胶、金碧汽车等项目,形成了石化及精细化工、塑料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开发区、产业园既是历史的潮流,也是现实轰轰烈烈的一幕,似乎离新县城的居民很远。

       但静下来想想,其实又不然。我想,不管去过或没去过的新县城人,“开发区”“产业园”这个名词都会不止一次出现在思维中。不说那些塑料接头及塑料生活用品的生产,近年来快递风生水起,尤其是东北最大的物流产业园——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建成,仿佛让新县城走得更快!兴许对此人们又各有感触。一般说,人们来新县城多半是赏花游玩的,只是或许从不觉得产业园和人们有多么息息相关罢了。尤其近些年一些开发区、产业园的“一窝蜂”式开发,很多并不为人们所看好。但随着新县城的脚步,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异军突起,它们在新县城的北部、西部与新县城相衔接,呈半包围结构,渐渐与新县城融为一体。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批批项目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现在,墨特石墨烯、尊诺3D打印材料和打印设备、韩国ES植物化妆品等“新、高、生”项目,中通快递、申通快递等全国大品牌快递公司齐聚新县城周边,并衍生出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