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全面小康典型人物 钟立志——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钟立志——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2012-07-25 来源:铁岭日报社】

43岁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钟立志,对农机情有独钟。1985年初中一毕业,就回家开起了拖拉机,在村里村外跑运输、搞机耕。这期间,他经历过搞农机发家致富的喜悦,也有在北大荒租地种粮赔进几十万元的苦恼。2008年,钟立志听到县里扶持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的信息后,立刻跑到60里外的县城,直接找到县农机局长,申请办农机合作社,决心大干一场,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有所作为。在县农机局、镇政府的支持下,回到村中的钟立志马上联系本村周青红、任国平、王连海、任桂梅四户村民,五家联合投资100万元,开始购进904型、650型、454型等20余台套农机具,按照专业合作社法,建起办公场所,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注册了信德农机专业合作社,钟立志被社员大会选举为理事长。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就为当地农民提供机械秋翻整地服务1.2万亩,机械播种5000亩,喷洒农药1000亩,跨区到吉林、内蒙等地机收玉米3000亩。这一年合作社还将前期承包的300亩旱田,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发挥自身机械化的优势,从整地、插秧、施肥、喷药、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秋天,水稻获得了空前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水稻的经济效益每亩比种玉米增加了300元,水稻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益,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目光。

原来,尹家村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种植,早在1983年,村里就开始开发水稻种植,3——5年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然而,由于种植水稻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再加上水稻市场价格低迷,到2006年全村水稻面积锐减到不足千亩。农民们自己算了一笔账,人工经营一亩水稻的费用成本,整地50元、育秧85元、运秧20元、插秧80元、收获145元,总费用380元;而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经营一亩水稻的成本是整地40元、软盘育秧70元、运秧15元、插秧65元、收获80元,总费用270元。两下一对比,水稻机械化生产较人工生产每亩节约成本110元。此外,机械化水稻生产比人工水稻生产亩增产100公斤,价值210元,这样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比人工生产亩平均实现增收节支320元。农民从机械化中又看到了水稻生产的新希望,也由此拉开了信德农机合作社发展流转、托管水稻生产,助农民增收的帷幕。

“五统一、两分散”,农户得大头

2008年秋后,本村王英超、王会超等15户农民,一起找到钟立志,主动要求将他们的200亩水田托付给合作社经营管理,大家按亩数平摊费用,到秋得收成。钟立志组织召开合作社理事会认真研究,很快达成助农增收求发展、发挥优势求双赢的共识。让合作社成为农民发展生产的主心骨。合作社将这些有将土地交付合作社管理意愿的农民召集到一起讨论研究,达成托管协议,按照农民每亩地上年的最高纯收入,合作社不管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首先必须保证托管土地农民每亩地的最高纯收入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由合作社补齐,增收部分归农户所有。在此基础上实行“五统一、两分散”经营模式,“五统一”就是统一进种、肥、药,统一机械化软盘育秧,统一机械化整地,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机械化收获。“两分散”:即分散田间管理,分散粮食保管和销售。王英超等十几户农民将200亩自家分散经营颇感吃力的稻田,交由合作社托管后,人人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秋收时,比协议上的每亩必保收入600元,多收入了500元,每亩地平均纯收入高达1100元。

农机合作社强大的农业机械化实力,让村民们惊叹不已,“五统一”“两分散”的合作经营模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托管、流转给合作社经营。2009年,本村又有130户联合将1760亩旱田统一交由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发挥机械化的优势,将1760亩旱田改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水田,种植优质水稻,每亩地比种玉米亩增收350元,130户村民不操心、没费力,托管当年就比自己种玉米多收入了61万元。

随着托管、流转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生产规模逐渐壮大。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壮大合作社实力。合作社投资100万元,从2009年开始,建起20座无支柱钢骨架水稻育秧大棚,每座生产面积1.5亩地,在铁岭市第一个搞起工厂化软盘育苗,投资50多万元,新引进水田整地机,高速插秧机等机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合作社的稻田被列入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

到了2011年,不仅本村农民踊跃把土地托付、流转给合作社经营,附近的樱桃村、北洼子村、两家子农场等农户也加入其中。在合作社现经营的6300亩稻田中,有3000亩是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的,有3300亩是农户托管的,这些稻田中,合作社新开发的面积达到了4200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改种水稻两项,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367.5万元。就在服务农民,助农增收中,合作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2011年合作社盈利额增加到90万元。

收获连串效益,往前干更有奔头

尹家村11组村民张新义2010年把家里的15亩承包田交给信德农机合作社托管,家里铁将军把门,两口子外出打工,每年两人收入6万元,加上土地的一万多元的收入,总收入达到7万余元。他说:以前把人死死拴在十几亩地上,不种吧,舍不得,种吧,年年就挣那几个有数的死钱,真是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弄得左右为难。这回有了农机合作社就好了,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就如同进了保险箱一样,保你只赚不赔,无牵挂外出打工,收入是种地好几倍,这可是天下难找的好事。如今,尹家村5000亩土地全由合作社经营,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村有700人常年外出打工,打工收入900多万元,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谈起农业机械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尹家村党支部书记潘士新感触最深。“在我们这个地区,水稻本来就是优质高效作物,由于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造成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优质高效作物又逐渐退化到重新种植大苞米。是农机合作社解决了这个难题,农业机械化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优质高效的稻米又成了我们村种植的主导产业”,潘士新说:这一退一进,让我们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巨大能量,对农业现代化更有信心了。

信德农机合作社坚持以服务当地粮食生产为主线,以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增实力、求发展、重实效,整村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收到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动实践,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现在,信德农机合作社已由当初的5户社员,发展到有社员31户。2011年,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4.68万元,占年纯收入的9%,盈余返还31.2万元,占年纯收入的60%。盈余分配16.12万元,占年纯收入的31%,社员年人均纯收入2.47万元。合作社经营的6300亩水稻,全部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合作社正在抓紧注册“千丰”绿色稻米的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建设绿色稻米加工厂,拉长产业链,让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取更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