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里的西丰县永得利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曹国良威望高、点子多,其实生活里他就是一个早上7:00便要坐大客车跑30里地才能到合作社上班的老书记,是一个几年时间就写了10多本读书笔记的认真老人。爱看书、爱写文章的曹国良至今已经公开出版了3本书,目前正在创作剧本。要说一个初中文化、种地出身的66岁老汉要写30集、几万字的剧本估计没多少人当真,曹国良说:“合作社发展的每一步我都经历了,特别想把经验和探索的结果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怎么才能办好合作社,让农民增收,用电视剧形式表现好,喜闻乐见,看的人多,所以完成这个剧本是我现在的梦想,而让全社每家每户都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建立家庭党组织就是我今后的梦想。”在曹国良的发动下,合作社年年评优秀党员,评上了还奖励2000元钱,“七一”必搞大型活动,党员在合作社“待遇”很高,因为只有党员才可以入股,其他人只能参社。
“有这么一个叫三合村儿的地方,盛产蔬菜那是远近闻名,可村民却并不富裕,早晚耕种付出挺多,日子依然紧巴巴……”这是一个还未完成的电视剧的剧本开头儿,名字就叫《合作社的那些事》,要说一个初中文化、种地出身的66岁老汉要写30集、几万字的剧本估计没多少人当真,但在西丰县永得利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1520多社员心目中,党委书记曹国良绝对有这实力,因为10年时间里,能帮农民致富、能帮社员解难的老书记已经成了大家心目中“诸葛亮”一样的传奇人物。到底这个合作社是怎么帮着大家脱贫致富的?老书记这爱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记者来到西丰县平岗镇三合村一探究竟。
“没有曹叔,就没有合作社的今天”
在合作社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个头儿不高、有些黑瘦的曹国良,他宽敞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一排排的书和十几种报刊杂志,爱看书、爱写文章的曹国良至今已经公开出版了3本书,而他跟记者的话题也是由手中的剧本引出的。
“我这剧本实打实源于生活,10年前我们这里真的是有菜都能烂地里,卖不出好价钱,农民苦啊,辛苦一年收入还是很低。”曹国良说,虽然自己退休后每月领钱不愁生活,但是看着同村的乡亲们还过着贫困的日子他总觉得自己该干点啥帮帮大家伙儿,这一想法与现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梁仁德不谋而合,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靠贩菜先富起来的梁仁德和曹国良商议后决定:成立一个蔬菜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路。
曹国良因为早年在村里教过课又在镇里当过纪委书记,积累了不少威望,他“振臂一呼”再加上合作社承诺给农户提供技术、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支持,不到一个月,2004年3月份,合作社就建起来了。次年6月,合作社党支部也挂牌成立了,不久又成为全国首个成立党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增收聚到一起的农户们为啥对合作社成立党组织这么热心呢?曹国良功不可没。
“农民挣不到钱差啥呢?我就琢磨啊,一是不了解市场不知该种啥,二是看天吃饭,种的东西技术含量太低,所以我们合作社就得给村民指出路来,当年我是背着小黑板就到地头讲课去了,鼓励大家盖大棚、种新品种,但是走乡串户的收效不大”。
曹国良说,还是得把人都组织起来规范管理才行,这时候40多年党龄的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依靠党组织来管理合作社。在曹国良的发动下,合作社年年评优秀党员,评上了还奖励2000元钱,“七一”必搞大型活动。党员在合作社“待遇”很高,因为只有党员才可以入股,其他人只能参社,不过,合作社的党员也必须得带头试种新产品,参加社里组织的学习不许迟到早退,抗灾抢险更不用说,是党员就得站排头,尽管要求挺“苛刻”可是权利和责任对等的管理体制仍然促使入党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发展到94个,还发生过“递条子”也要在合作社入党,外出回不来托人也要按时交党费的情况。有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合作社的管理越来越上轨道,推广良种和大棚种植都很顺利,目前合作社已经有大棚4200多个,总占地面积达1.5万亩,并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荣誉称号。与合作社规模扩大同步的是已经下设5个产业链党支部的合作社党委荣获了2012年“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党员分布4个乡镇。看着从无到有的合作社如今规模愈发壮大,开会、上课井井有条,梁仁德说:“没有曹叔,就没有合作社的今天。”
“找曹书记去,他准有办法”
记者采访这天,遇到了三合村村民、合作社社员杨静波,他有两个大棚,当天拉了800斤黄瓜到合作社投资建的辽北蔬菜批发市场上卖,5分钟黄瓜就卖完了,收拾收拾正好赶上回家吃午饭,杨静波说:“过去我都是拉到辽源去卖,不仅远而且还得在路边等着散卖,现在就是直接批发,价格也让人满意。”通过这几年的积累,合作社推出的绿色无公害品牌蔬菜获得吉林、黑龙江、江苏等省客商的认可,每季都来市场里买社员的菜,年批发销售蔬菜3万多吨,合作社在有了影响力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定价权,大家销路不愁,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达到4万元,跟着曹书记种大棚蔬菜,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大家就更拥护合作社党委了。但是,发展的路上合作社和社员们也遇到很多难事儿,每每这时,曹书记都是那个解困的人。
“不往远说,去年合作社就遇上了大麻烦,”合作社园区党支部的书记常纯友说,去年黄瓜价格突然降到了6毛钱,很多社员宁可把菜烂在地里也不想卖了,有的甚至就想出去打工赚钱,曹国良一看大家动了这心思就建议合作社来承担这个损失,贴钱让社员留下,保护种菜的积极性,还不断劝农户:千万别放弃,明年肯定能转好。果然,今年黄瓜减产加上合作社引进了新型良种均价一度升到1.2元/斤,新品种旱黄瓜还卖到4元/斤,效果出奇的好,合作社贴钱的成本也回来了。
前几年吸引客商遇到困难,蔬菜外销很费劲,曹国良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是主流,于是他建议合作社党员带头,种菜禁止乱打农药、上化肥,并在市场里为客商提供免费住宿和拉货车辆能更顺畅通行的“绿色通行证”,千方百计留住客商,这些有远见的措施让合作社率先走上了绿色品牌的发展之路,而且很快就在省内外聚集了人气,如今,年销售额已达3400万元。
对有困难的社员曹国良也倾力帮助。2010年,平岗镇仕佳屯的王老三差点带着22户在路边小店买到假种子的村民一起去上访,幸亏曹国良发现并及时制止,面对因减产而情绪激动的村民他拍胸脯保证:“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挽回大家的损失!”随后曹国良就从村民剩下的几个种子袋子上找线索,联系到了上游经销商,跑了好几趟要来了生产厂家的电话,打过去几次,请对方经理过来处理问题,一开始人家并不理曹国良,为了拿出证据他自己出钱带着种子找到市蔬菜站的化验师来做鉴定,有了检验结果他再去跟厂家据理力争,总算请来了负责人,当面给村民赔了10多万元。
上个月刚垫钱帮因病致贫的平岗镇杨木屯的王树海一家在雨季到来前整修了房子,这几天他又自学法律写起起诉书,还是因为假种子的事,这回是社员杨春芳自己的6个大棚都因为假种子减产了,因为争取不到赔偿找到了曹国良,几番沟通无效,曹国良决定诉诸法律助村民维权,自己点灯熬油地写起诉书,帮村民去打这个官司,“一有难事就想找曹书记,他是咱们社员的主心骨,什么都难不倒他,我的事交给他就有指望了。”杨春芳说。
这些年,合作社的发展曹书记没少“出招”:制作统一标识纸箱让产品上档次,成立资金互助社解决社员资金困难,成立农业灾害保险互助组等等;给社员帮忙的事也很多,送技术到地头,帮大家维权,组织为困难社员捐款、捐物等等。别看大家眼里的曹国良威望高、点子多,其实生活里他就是一个早上7:00便要坐大客车跑30里地才能到合作社上班的老书记,是一个几年时间就写了10多本读书笔记的认真老人,他的凝聚力和好办法都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退休不退岗”干出来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出来的。正是因为干着一份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他才这么风雨无阻地上班,才想把合作社的故事写下来,曹国良说:“合作社发展的每一步我都经历了,特别想把经验和探索的结果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怎么才能办好合作社让农民增收,用电视剧形式表现最好,喜闻乐见,看的人多,所以完成这个剧本是我现在的梦想,而让全社每家每户都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建立家庭党组织就是我今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