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全面小康典型人物 小眼镜承载大梦想
小眼镜承载大梦想
【2020-10-26 来源:合作区】

今年34岁的于慧,外表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小编见到她时,她正忙着为顾客验光配眼镜。所有事情都忙完,于慧才有时间坐下来和小编聊聊这些年经营眼镜店的经历。谈及这些时,她腼腆地笑了笑:“我一直坚信付出就有收获,只要踏踏实实地奋斗,总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于慧大学毕业后在铁岭某眼镜店当学徒,通过不断学习,她逐步考取了高级定配工和高级验光师等资格证书。2014年,28岁的于慧已经在眼镜行业摸爬滚打了5年,她不甘于平凡的打工生活,心中悄悄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我热爱这个行业,加上这些年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我就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眼镜店。”2014年底,于慧辞职和丈夫回到了家乡丹东,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夫妻二人跑遍了丹东的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开店地点,却发现老城区的眼镜店已经饱和,经营空间不大。朋友看他们这么辛苦,便邀请夫妻二人到新区散心,来到新区后,他们发现新区学校较多,戴眼镜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数量,但是整个新区没有一家眼镜店。夫妻俩觉得眼前一亮,决定把眼镜店开在新区。店址有了,起步资金不足成为了他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于慧通过向银行贷款,再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一部分钱,终于,2015年4月“豪视眼镜”在温州售楼处附近正式开业了。

回忆创业时的艰辛,于慧颇有感触。刚开业时眼镜店没有名气,进店的客人寥寥无几,偶尔有人来清洗镜片、换个鼻托、修个镜脚,于慧一律热情接待、免费服务,还告诉他们一些保护眼镜的小知识。为了扩大眼镜店的影响力,她和丈夫到各个社区和学校,为居民和学生免费清洗、修理眼镜,就这样小店的名声一点点传了出去。坚持了一个星期,于慧的小店终于迎来了第一单配镜生意,"那是一个老奶奶,从外地来新区带外孙女,老花镜坏掉了,由于对新区不熟悉,不知道哪里有修理眼镜的地方,只能一直凑合带坏的眼镜,偶然间听邻居提起这附近新开了一家眼镜店,老奶奶就决定到我们这里来试着配一幅新的花镜。”于慧热情地接待了她,还承诺以后定期为老人检查视力。从那一次配镜以后,老奶奶就成了于慧眼镜店的常客,不光她自己来,还带动了身边亲戚朋友一起来店里配眼镜。

“当时店面有70平方米,只有我和我丈夫两人打理。为了防止客源流失,那一年我们天天“泡”在店里,没有休过一天假。”于慧说。眼镜行业是个特殊行业,技术含量很高,配镜师的技术好不好,顾客戴上眼镜马上就能感觉出来。在创业初期,她每天忙完店里的生意,还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进修技术。在日常经营中,选镜、验光、配镜、取镜,每个环节,于慧都做到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以此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自营店不比加盟店的品牌效应大,只有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眼镜、更实惠的配镜价格,以及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才能将店经营好。”于慧说。

正是凭着这种用心、细心的态度,豪视眼镜的生意越做越好。2017年,考虑到原本的店面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于慧果断将旧店转让,在机电学院附近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新店。“因为新店开在学校附近,来店里的学生居多,所以我就依靠经济实用的中、低档产品吸引客源。”新店一共雇了3个人,生意好的时候,大家都忙得团团转,连饭都顾不上吃。凭借着实惠的价位、精湛的验配技术,再加上顾客们口口相传,新店的生意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当初把店面选择在新区,于慧身边的朋友都劝她新区人员少,店面经营会很困难。但是于慧和丈夫感觉新区很适合创业,对新区的商业前景非常看好。随着近几年新区的不断发展,入住人口的增多,于慧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夫妻两人都觉得当初做的选择是对的。

经营上的顺风顺水并没有令于慧骄傲自满,而是给了她更大的奋斗动力。2018年,于慧在凤城开了第二家眼镜店。同时经营2家店,于慧身上的担子愈发重了。从眼镜店学徒做到2家店的老板,回顾创业这几年的经历,于慧感慨颇多。在她看来,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只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做好当下,梦想总会实现。谈及未来,于慧表示:“下一步,我会在丹东市区开办第三家店,希望在经营好店铺的同时,能有更多时间陪陪家人、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