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玺,男,1968年10月出生,沈阳市玺瑞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街道互助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扎根农村,工作二十余年来,兢兢业业,勤奋刻苦,长期致力于设施葡萄种植研究、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科技扶贫、技术创新等科技事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具体表现如下:
一、心系乡亲,艰苦创业
创业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多次到周边种植葡萄的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从开垦小块试验田开始,边学习边种植、边摸索边实践。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最终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葡萄种植道路。这期间,他不仅要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协调贷款(当年农户在互保的情况下每户最多贷款2000元)、到外地购买建棚材料、与11个农户自费购买电料,还要人工立电线杆,架设电线300米、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起了32栋冷棚。赵文玺同志看着这32栋冷棚,心中感慨万千,同时又浑身充满力量,干劲十足。2001年,精心地管理和细心地照顾终于浇灌出喜人的成果,棚中葡萄长势良好,硕果累累。
可是,命运好像总会给予那些努力拼搏的人更多的磨炼,7月份,正值葡萄上市销售之际,一场50年一遇的飓风打破了收获的喜悦。
支离破碎的棚膜在架杆和电线上随风摇摆,七零八落的葡萄架倒在地上,个大饱满的葡萄散落在泥泞中,塑料大棚破烂不堪、一片狼藉,交通、电力全部中断……这场飓风对本就贫穷的农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的赵文玺无助、愧疚、心里酸涩又难过……他弯下腰身整理现场,也借机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恢复交通的第一时间,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张行湘,辽宁省副省长、市长陈政高都来到了受灾现场看望受灾群众,鼓励大家不要气馁,振作精神、重新建设,恢复棚区生产,并联系对口帮扶单位支援电线、水泥电杆等物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乡村老少不服输不怕吃苦的坚毅眼神中,赵文玺同志备受鼓舞,重振信心,带领村民重新投入棚区重建和恢复葡萄生产建设中。
二、大胆探索,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由于消费者的口味不断变化,果品市场的需求也随之改变,葡萄品种也必须随之做出改变。赵文玺同志开始在科技种植方面苦下心思,大胆开展着色香、秋黑、阳光玫瑰等新品种的引进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之路,并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到山东、沈阳、辽阳、营口、新民等地参观学习,聘请辽宁省农科院孙凌俊,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赵文东,
沈阳市农业大学严大义、郭修武、郭印山,沈阳市林科所赵长青、蔡之博,新民当地专家郑晓廷等葡萄专家多次到棚户讲解新品种的种植管理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帮助村民在生产中摸索出了一套设施葡萄早熟新技术。赵文玺同志数次到沈阳农业大学参加各种培训班,与专家密切交流,针对农户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为种植户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深入了解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努力转变思想、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为种植户下一年的农业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示范引领,硕果累累
20多年的时间里,赵文玺同志“以点带面”为周边种植户树立学习榜样,辐射带动种植户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种植水平,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经营方式,运用科技致富。赵文玺同志组织的培训活动惠及人数高达10200人次,带动果农栽种果树面积高达4200余亩,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他积极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传播科普知识、服务社会,带动百姓共同发家致富,为新农村建设和打造“沈阳特产”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发挥了“示范、带头、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