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全面小康典型人物 三万里路爱心行 一片赤诚文艺情 ——记市第十四届“百姓雷锋”优秀团队抚顺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
三万里路爱心行 一片赤诚文艺情 ——记市第十四届“百姓雷锋”优秀团队抚顺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
【2021-06-16 来源: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

穿林海、过雪原,走高速、爬山路,冒严寒、战酷暑……4年来的1500多个日子里,抚顺市300多名文艺志愿者先后走进我市26所乡村学校、进行艺术辅导授课50余次、往返路程1.5万多公里,手拉手、面对面,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奋发而为、奉献爱心,让3000余名师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让地处深山里、偏远地的孩子们同样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的熏陶滋养之下,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

这支队伍就是活跃在抚顺市乡村学校、被广大师生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抚顺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作为一面旗帜,抚顺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新时期文联和文艺家协会更好地团结、凝聚、联系、服务、管理文艺工作者的有效抓手。4年来,抚顺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农村艺术教师集中系统培训了书法、合唱两大艺术门类,制作远程教育视频20多集,志愿活动不仅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村艺术教育的关心关注,而且还填补了农村校园艺术教育的空白。

无私奉献  诲人不倦 

文艺志愿者王旗,是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2019年10月29日,王旗既当司机又当老师,与3名文艺志愿者驱车15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清原大苏河小学。尽管辽宁省支援贫困县区,为学校配备了电钢琴,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没有相应的教师开展音乐教学,送到该校几年的电钢琴一直在教室闲置。当王旗听说孩子们眼瞅着这些电钢琴却一次都没有碰过时,她辛酸得眼里蒙上了雾气。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苏河小学的孩子们弹奏出优美的钢琴曲。于是,她从音符、节奏、指法、手型等基本功教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很快激发出孩子们浓厚的兴趣。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王旗心里暖暖的:“我当时真恨不得天天能来这里上课,将我所学都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

孩子们不仅对电钢琴产生了兴趣,而且对音乐、对这位漂亮的音乐老师也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之情。在王旗不厌其烦地教课、讲解示范之下,孩子们很快就能弹奏出简单的电钢琴曲了。当《摇篮曲》从孩子们的指尖流淌而出时,王旗的眼里充满了快乐的泪水、心里充溢着幸福的滋味。

负责市音协志愿者与基层学校对接和交流工作的王旗,近5年来,带领100多人次的文艺志愿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深入到乡村学校,行程2000多公里,进行了合唱、电钢琴、钢琴、葫芦丝、竖笛、口风琴、电子琴、打击乐等专业教学,将精品课送到学校。王旗不仅为山区学校舞蹈队捐赠了价值1000余元的舞蹈手绢等舞蹈用具,还主动承担了文艺志愿者下乡支教的交通费、餐费等费用。

能歌善舞的文艺志愿者赵燕,是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自从2018年第一次走进新宾平顶山镇学校之后,她就总是惦念着那里的孩子们。平顶山镇地处偏僻、路途遥远,而且还都是盘山路,开车就需要两个多小时。想到学校没有舞蹈老师、孩子们渴望跳舞的眼神,赵燕独自一人再次开车前往平顶山镇学校。看到赵燕,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学生别提多高兴了。赵燕马不停蹄、下了车直接上课。她教孩子基本功,为孩子们编排舞蹈,还单独对老师进行培训。如何排队形、如何上台、如何谢幕……赵燕事无巨细、详细地教给学校老师。

除了基本功、小组合、小剧目等舞蹈的教学,赵燕还结合作为非遗项目的满族秧歌如何在新宾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特点和需求,帮助学校开展满族秧歌的教学工作。在赵燕的指导下,该学校在县里举办的两届满族秧歌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赵燕每次去平顶山镇学校,都是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站在骄阳暴晒的操场上,赵燕一边穿梭于孩子中间摆姿势、做手型,一边跟着孩子们又蹦又跳。一个下午教下来,赵燕不仅汗流浃背、衣裳半湿,而且脸、胳膊等裸露在外的皮肤明显晒黑了两个色度。

市舞蹈家协会理事代丽莉也是一名文艺志愿者,她去支教次数最多的要数抚顺县石文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操表演,代丽莉得知后,主动为他们排练了“70”数字组合表演,并多次到校指导排练。除了石文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代丽莉还经常去沈抚新城拉古学校,普及舞蹈基本功、舞蹈组合,让没有学过舞蹈、零基础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艺术魅力,从舞蹈中获得艺术的滋养和熏陶。“老师,你们还什么时候来?”每次离开时孩子们这句充满渴望的话语都激励着代丽莉一次又一次地奔赴乡村学校,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扎根基层  文艺惠民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是每一名文艺志愿者的心声。

4年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董文广率先垂范,进校次数最多,他深有体会地说:“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我们都是中国人,都会写汉字,而且每个中国人都要写好中国字。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虽然每个学校都设有软笔和硬笔书法班,但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很匮乏、书法教学工作也有待提高。

2016年4月的一天,董文广来到哈达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执笔开始,现场教学,孩子们竖着耳朵听,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之情。文字的结构、书写规则、什么时候起笔什么时候收笔、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枯燥的文字书写法则经由董文广生动细致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玉峰,不仅协调各个志愿者小组到乡村学校送艺下乡,而且还随传随到,哪里人手不够他就去哪里、随叫随到。书协副主席王晓峰第一次走进上马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看到孩子们写字用的笔纸不全,于是他慷慨解囊,自费购买了毛笔和宣纸,免费送给孩子们,让学校师生非常感动。

据董文广介绍,市书协通过书法开展志愿服务由来已久,志愿者拿起毛笔不仅走进学校传授师生书法技巧,而且还走进乡镇、社区、火车站、军营警营、政府机关等地,常年坚持开展“送万福进万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百姓现场书写春联和福字。这一活动既是市书协凝聚会员、深入基层,开展为民服务、文艺支教等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书法家队伍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文化惠民的具体举措,已成为叫响全国的品牌活动。与此同时,市书协还以传播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己任,倡导、组织书法名家开展公益大讲堂。5年来,市书协面向在校学生、城乡教师、军营、社区、文化公共场所举办了书法公益讲堂43次,受益者3000余人次。

作为文艺志愿者,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路民不但亲力亲为,走进农村中小学进行各类艺术辅导,而且还组织优秀会员、精兵强将,到各乡村学校,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绘画。4年来,路民率队先后走进石文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沈抚新城拉古学校、顺城区会元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乡村学校,现场示范教学,普及国画、油国、水粉、素描等绘画技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最基础最有效的绘画知识。

“孩子们那求知的眼神和美丽的笑脸,总是感染我们。让这些地处偏远的孩子学会欣赏美、创作美,是件功得无量的事情,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时间虽然有限,但在路民等志愿者的精心指导下,看着孩子们独自完成一幅幅稚嫩的画作,路民心情无比激动,比自己创作一部精品力作还要高兴。

针对学校的需求,路民每年不定期安排不同绘画类的志愿者,深入学校、现场教学,如今已经形成常态化。为了不给学校增添负担,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路民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市美协的文艺志愿者自己开车去,而且辅导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自行吃过午饭后到学校直接上课,奉献爱心、传道授业,不添麻烦、不走过场。

多年来,市美协志愿者在路民的带领下,深入基层乡村学校,与学校老师互动学习、深度交流,把各门类绘画技巧传授给基层老师,提高他们各类绘画及教学的能力,而且还不顾酷暑严寒、克服重重困难,进社区、到工厂、走进老年大学,进行义务讲课、公益培训,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好评。“这不仅是我们美协的常规动作,而且已经形成了品牌。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论是偏远学校还是基层群众,哪里有需求,我们就要到哪里去,随时随地为百姓服务,真正地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回馈给广大人民群众。”

多措并举  卓有成效

每当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出现在乡村学校的操场上、教室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总是放下手里的事情,第一时间跑到志愿者身旁,拉着老师手、拽着老师的衣角,大声地问好、热烈地欢迎,“老师您再教我们一支舞呗”“老师您再教我们一首歌呀”“老师您再教我们写字和画画……”发自孩子们内心的渴望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文艺志愿者的认可和欢迎,更是让志愿者由衷的感动和欣慰。

这些受益匪浅的乡村学校非常希望文艺志愿者能够经常到校辅导、培训,为此,文艺志愿者纷纷表示,只要学校有需要,每年都会不定期地到学校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为提高学校艺术教学水平和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做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2015年,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贯彻中央文明办的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活动。为弥补乡村学校少年宫软件的不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市文联,于2015年12月9日正式启动“艺术教育走进农村校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吹响了我市文艺志愿服务的集结号。截至目前,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下设的小分队已经由21支发展为26支,志愿者人数由252名发展为312人,小分队每队12人,每个艺术门类安排2名文艺志愿者,每个小分队对口负责一所学校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采取面对面辅导、组织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集中培训、利用“抚顺文艺网”微视频进行远程教学3种方式将艺术教育送进农村学校,为农村孩子搭建求乐、求技、求智的重要平台,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享艺术教育的资源,在农村校园的艺术荒漠培植艺术的种子。经过4年来市文联文艺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艺术教育走进农村校园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孩子学艺术拜师无门的现状,有效地改变了乡村少年宫建设“缺抓手”“无资源”的局面,填补了农村校园艺术教育的缺失和空白,大大改善了城乡艺术教育资源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赞誉,形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