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高度,不同的视角,就会看见不同的风景。在青藏高原,有人看见的是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有人看见的是满目的静肃与辽阔,有人看见的则是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在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曲麻莱县,有一群来自抚顺市中心医院的白衣天使,他们用赤诚的仁心、高超的技术、奉献的精神,在生命禁区里创造生命的奇迹,让医疗援青之花绽放高原,成为曲麻莱一道美丽的风景。
身怀使命 挑战禁区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淳朴的笑脸,这是常人想象中青藏高原的模样。对于初次来到高原的医疗队员们来说,却是另一种画风、另一种挑战。
曲麻莱县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因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被喻为“生命禁区”。抚顺市中心医院援助的对象曲麻莱县医院,也是辽宁省援青海拔最高的县。这是一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土地,4500米的高海拔,严重缺氧,高寒、强烈的高原反应让队员们感到不适,他们每天只能强忍着不适眯四五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饮食上不习惯,高原上气压不足饭菜烧不熟,只能吃半生的食物,缺水停电是常态,昼夜温差大。
自2016年以来,抚顺市中心医院已经连续四年派出医疗援助队伍,帮助当地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的福音。
医疗援青,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医院人以实际行动,书写令人感佩的故事,留下可歌可敬的瞬间。
8月的曲麻莱,已经不时有雪花飘落。一个下雪天,影像科副主任吴哲和同事们正在医院里为患者看病。本来雪天的气压就比较低,再加上一屋子的医生和患者导致耗氧量骤然加大,正在给患者看病的吴哲突然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身子一软,失去知觉,晕倒在地。屋子里的其他医生先是一惊,随即马上对吴哲施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吴哲被同事们从鬼门关处抢救回来,全屋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吴哲是由于一时缺氧导致的重度昏厥。
身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高原反应是如此强烈,而队员们最难熬的一关就是睡眠。睡眠不好,极易生病感冒,一旦感冒又容易引起肺水肿,这在高原地区属于非常危险的疾病。
怎样缓解睡眠难题?医疗队员想了一个法子:吃安眠药。当时,援青男队员住宿时分成两组,出于安全考虑,每晚每组只能有一人靠吃安眠药入睡,其他人负责守护以防发生意外。
导管室护士长罗艳是2016年中心医院援青医疗队中唯一的女性。因为是一个人住,没人照看,所以罗艳不敢靠吃药保证睡眠,只能硬挺。睡不着怎么办?罗艳便主动担当起照顾同事的重任。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罗艳笑着说,经历那一次考验,我把自己变成女汉子了。
中心医院医务部副部长高航,是援青医疗队的领队和主力担当,他是2017年7月28日第二批援青医疗队的一员,当时距离女儿出国留学仅有半个月,为了肩负的援青使命,高航只能让妻子一人送女儿留学;信息中心胡象乾医生的岳父刚刚做完手术、急需照顾……在医疗援青需要面前,队员们没有任何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带着社会的殷殷期望、带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带着精湛的医疗技术,开启了医疗援青之旅,展现不负时代的白衣天使风采。
精准帮扶 授人以渔
格桑花开的时候,是最美的风景。曲麻莱县医院成长壮大之际,是援青医疗队最欣慰的收获。
2016年,在抚顺市中心医院第一批援青医疗队的帮扶下,曲麻莱县医院成功晋级二级医院,并成为全国海拔最高的县级医院。
虽然晋级二级医院,但是曲麻莱县医院的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都有待提高,国家援助的很多设备由于没有专业人员使用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切实帮助当地医生提高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是首要任务。
2017年,第二批援青医疗队在医务部副部长高航的带领下,对曲麻莱县医院进行管理方面梳理、摸底调研,帮扶医院进行医疗、信息等方便帮扶。在医疗规范、院感规范、信息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管理,规范管理项目十余项。在手术室院感流程、财务信息化管理、库房管理、医疗核心制度等进行规范,并制定了曲麻莱县医院网络、信息远期规划,得到曲麻莱县医院的高度重视。
医疗队利用闲置的CT建立了抚顺市中心医院——曲麻莱县医院放射诊断远程会诊系统,完成跨越4000公里、数个省份的远程会诊。目前帮扶远程CT诊断50余份,极大地提高了曲麻莱县医院诊断水平。当第一份远程CT报告由中心医院回传成功后,队员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忘记严重的高原反应,尽情地欢呼起来。
建立微信平台,在线医疗指导。利用最便捷的方式,开展精准医疗帮扶、精细化帮扶,使得曲麻莱县医院的医生能够得到抚顺市中心医院整体的随时的技术支持,为医院发展打下基础。微信群按照当地习俗取名为——扎西德勒!如今,这个微信平台已经成为两地医生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心医院的医生时时通过微信在线指导曲麻莱县医院的医生,为他们答疑解惑。利用率越来越高的“微平台”正在显现精准帮扶的大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手把手教、精准帮扶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经过三年多的援青工作,如今的曲麻莱县医院,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已经能够治疗很多常见疾病,能够开展剖腹产等手术,当地百姓不用出县就能解决常见疾病的治疗难题。
高原缺氧 不缺感动
2019年,中心医院派出了第四批援青医疗队。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批的队长高航已经是三上高原援青,不仅如此,他的爱人、妇科二病房主任严莉也一同前往,夫妻同心、情洒高原,被传为一段佳话。
严莉这次援青可谓重任在肩。由于曲麻莱县医院妇产科首次成为玉树州重点科室,为加强学科建设,中心医院才特别派出专家援助。
海拔4500米高原上,工作条件恶劣,当地妇女妇幼保健问题突出,产妇把孩子生在卫生间、产后预防感染处理不足等状况时有发生,严莉常常半夜被喊到医院为患者诊治。窗外月冷星稀,室内严莉一边吸氧一边救治患者,每次工作结束后,疲劳、缺氧的严莉,回宿舍的路上是走一步喘一阵。但是,医生的天职、患者的微笑都是支撑自己不辱使命的动力。接产、手术、查房……在严莉的指导帮助下,曲麻莱县医院妇产科诊疗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高原缺氧,不缺真情、不缺感动。在曲麻莱的日子里,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深深印刻在队员们的心里,成为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有一次,医疗队到约改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恰好当时约改镇卫生院刚刚接到大约1000人的健康体检工作。卫生院心电图不会诊断、没有远程会诊,援青医疗队得知后,坚持每天两小时到约改镇进行帮扶,进行妇产科内诊查体、心电图诊断、内科常见病诊断等。一天,由于曲麻莱县医院上午患者很多,医疗队没有按时赶到约改镇,镇卫生院院长亲自开车到曲麻莱医院门前等候,就是为了等医疗队忙完后能节省时间赶到镇里。当天晚上,约改镇卫生院全体医护人员在卫生院大院准备了简单而又有特色的晚餐,按照藏族习惯,载歌载舞为医疗队送上一段段舞蹈。藏民的质朴和对医疗队的信任,令医疗队员们深受感动。队员们眼眶湿润,拿起手机录下一段段无比珍贵的画面。
在离开曲麻莱县医院头一天,队员们整理了为医疗队保障用的药品,分为4大袋,开车深入牧区,为高山中不能下山的牧民送医送药。由于医疗队没有带当地医生,语言不通,质朴的藏民还是理解了医疗队的来意,向队员们表达了深深地感谢。
心中有爱 格桑花开
青春无悔,爱在高原。
中心医院援青医疗队不仅帮助当地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诊病治疗,白衣天使的身影,也活跃在曲麻莱各地的公益之路上。
医疗队走进希望小学,看望贫困学生,为学生送去学习生活用品。2017年,高航团队把中心医院奖励他们的3000元奖金,全部捐给曲麻莱县孤儿学校、希望小学。“八一”建军节之际,医疗队为边防武警官兵免费体检;走进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为他们体检、送药。义诊以张建医生的内科为主,几乎所有老人都患有慢性病,其中四人长期卧床需要全体队员联合会诊。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耐心解答,细致分析每一个人的情况,并为每一位老人开了处方药,老人拿着处方可以免费到县医院领药。同时建议福利院保健医建立完善的健康手册,为每一位老人入册详细登记。
白衣天使之爱,洒在青藏高原。
医疗队放弃周末休息走访叶格乡及曲麻河乡卫生院,深入基层,实地了解百姓的生活及医疗环境,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一个周末,顶着酷日、克服乏氧等困难,医疗队联合曲麻莱妇幼医院在曲麻莱县最大的黄河源广场为百姓义诊、送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医疗队没法开展更多服务,但至少可以告诉来看病的牧民得的是什么病,平时要注意什么,可以去哪儿看。因为当地人会说汉语的不多,有时无法与医生沟通,遇到情况比较严重的病人,队员们就将病人的情况用汉字写在纸条上,让他们拿着纸条去医院看。这时,牧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纸条收起来,似乎把纸条当成了珍贵的礼物。那一幕,让医疗队员们至今难忘,医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援助青海医疗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抚顺市中心医院援青医疗队,不忘初心、肩担使命,在生命禁区里谱写生命的赞歌,书写中心医院白衣天使的风采,铸就中心医院人可敬可赞的援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