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炕技艺 据考证,火炕沿袭年代久远,桓仁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在北甸子乡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义沟,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沿江河山林而居的东北人,从古至今有居炕之俗,也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了盘炕技艺。
盘炕时,有三个主要结构是技艺的关键,即锅灶、炕体和烟囱的构建,此与烟气的走向密切关联。锅灶部分分为方灶、母子灶、兄弟灶,上安铁锅,下烧柴火。炕体部分贴墙而建,东北满族人的居室格局一般环室为炕。烟囱部分是通过墙壁延伸通到外面部分,高出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连。火炕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与民居的坐落位置、朝向、常年风向、烟囱高矮等有很大关系,盘炕师傅凭借多年的经验手到病除,并且口传心授传承下去。
尤其是每年十月之后,冰天雪地,直至来年四月消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东北农村民众一年四季都离不了火炕。东北民居中常有的“万字炕”、“拐子炕”、“顺山炕”等都是利用火炕面积大散热好的原理,来应对漫长寒冷的冬天。这不仅因为东北的冬天格外寒冷,人们需要靠火炕御寒,度过漫长的冬天,还因为火炕维系着每个东北农村的家庭关系,是人们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不仅是睡觉的场所,吃饭、待客、游艺等也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在东北,每间屋子里有一大半的地方都搭上了火炕,久而久之,独特的盘炕技艺和火炕文化也应运而生。
2015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