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导同志相关资料 > 市区县领导同志相关资料 在沈北新区农民增收致富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在沈北新区农民增收致富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2015-09-17 来源:沈北新区政府办政务科】

同志们:


上个月14日我们召开了农民增收现场会,时隔一个月,今天再一次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召开农民增收致富工作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这次会议,就是要在现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农民增收的具体问题。


刚才,蒋勇同志宣读了《沈北新区农民增收致富实施方案》,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对农民增收致富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区直部门、街道、社区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代表都做了很好的发言,请大家会后要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全面做好农民增收致富工作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区“三农”工作的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民生的全面改善,也关系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成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民富裕之本、农村繁荣之源、经济社会发展之基。只有把握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我们才能抓住做好全区“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才能让农民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第二,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改善民生的基础。发展经济的目的,最终是要改善民生。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宜居乡村建设,启动了1.2万户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现在我们又将农民增收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全面改善农村民生。可以说,抓好农民增收工作是当前一个时期沈北最大的民生。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都和农民增收工作紧密相关,尤其是各街道,是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大家一定要切实提高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行动起来,走村进户、走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出主意、想办法,真正把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做真做实,让广大农民共享我们发展的成果。


第三,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区委在二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要立足沈北区情,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补齐短板。沈北的短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民增收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关键,从现在开始,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卓有成效的举措,全力以赴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让新区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富庶、法治、文明、幸福、美丽新沈北的工作目标。


现在,农民增收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广大农民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农民增收的潜力也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把握三项原则,确保农民增收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科学部署,更要结合我区实际,牢牢把握住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三项原则。


1.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的原则。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只要是能够服务城市的农业、宜居生态的农业、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富裕农民的农业、传承农耕文明的农业,最终能够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就是都市现代农业。大家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坚持生产力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现在,各街道的发展规划已经逐渐清晰了,50多个村也正在做各自的规划,大家对自身的民风民俗、资源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下一步,各街道、各农村社区要结合自身的规划,把工作思路调整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致富的方法有很多,大家要尽量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条道跑到黑”这些现象,我们鼓励“一村多业”,只要不脱离实际,能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都可以大胆尝试。


3.坚持龙头带动的原则。在农民增收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培育和鼓励这样的带头人做大做强,带领更多农民自力更生,增产增效。同时,也要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资本的注入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推动农民增收。


三、拓展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既要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找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现时有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新区紧邻沈阳母城,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最直接。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业等“八大产业”,为农民致富增收搭建好产业平台。要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挖掘、策划、培育特色农业,支持发展餐饮服务、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益。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就业机制,整合人社、妇联、职业技术学校等劳动力培训资源,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推动更多的农民实现技能就业。要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加强农民就业的自我组织和领导,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


3.推动农民自主创业。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原则,培养农民创业带头人,鼓励农民发挥资源优势,自主创业、自主经营,通过兴办农家乐、采摘园,组建小规模绿化队、运输队等方式,推动农业向“接二连三”产业延伸,不断拓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4.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拓宽融资途径,探索试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有效解决农业新型主体和农民融资难问题。为农民理财设计优质的理财产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5.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大财政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投入力度,在解决医疗、养老等问题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弱势群体制定培训计划,帮助其依靠自身劳动能力致富增收。通过搭建扶贫平台、筹集扶贫帮困专项基金等方式,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进入小康不掉队。


四、强化保障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科学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在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上实现突破,才能切实保证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1.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前不久,沈阳市获批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我们务必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放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突破限制农民创业增收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加快调整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通过农民充分就业、创业,实现全区农民增收的目标。


2.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实施农民增收计划,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多方合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把农民增收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现代农业开发区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各街道党政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亲自抓、亲自管,区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产业衔接、市场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推动农民增收工作按计划加快实施。


3.打造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要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在带农增收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发挥下沉到街道、社区的机关干部在助农增收中的帮扶作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带领广大农民苦干创业,实干兴业,在广大农村形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形成“能人+机制+勤奋”的农村发展机制。


4.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农民增收工作的宣传力度,拓宽农民增收先进经验信息获取渠道,总结和宣传新区农民增收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区农民增收工作,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民增收、共同参与农民增收行动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大好形势,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