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委在十二届十七次全会和“项目年”大会上对园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东港将严格对标对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提速、争先创优提级、科学管理提标,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空间布局优化、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加速聚集的园区建设新局面。
一、以深化改革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
坚持把园区作为深化改革的“先驱”,聚焦改革市场化取向和去行政化方向,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开发运营机制,确保园区改出活力、改出效率、改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东港、前阳两个开发区作为丹东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要求。优化园区机构设置,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管理,强化专业化招商、项目跟踪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机构设置,构建高效的组织体系。实行“一区多园”模式,加快推进城北物流园、户外服装产业园、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二是突出抓好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实行“档案封存、员额总控、全员聘任、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制度,切实传递以业绩为导向、以成效论英雄、风险与机遇对等、待遇与责任匹配的积极信号,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激励担当作为,真正以人的“有为有位”推动产业园区“进位争先”。
三是突出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平台公司实体化运营步伐,探索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运营机制,推动产业园区运行专业化、市场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下大力气破解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项目落地的问题。
四是突出抓好营商环境优化。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狠抓“四大行动”落实,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依法有序向经济开发区下放行政权力,确保该由园区行使的经济管理权限落实到位,做到办事不出区。全面落实减费降税政策,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工、用地、用能、物流和融资等综合性成本,全力打造企业发展高地、成本洼地。
二、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坚持把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先锋”,强化项目化、工程化思维,以项目论能力、以项目论作风、以项目论英雄,比亮点、比贡献,形成你追我赶、活力迸发的项目建设场景。
一是狠抓谋划争取。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为重点,健全项目谋划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构建“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全面形成“梯次明显、结构优化、接续有力”的项目储备格局。组建园区向上争取资金工作专班,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全力保障项目前期和基本建设资金,切实提高向上争取成功率。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编绘项目地图、招商地图,精准打好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合拳”,力争在引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或产业集群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园区引进省域外内资增长10%以上。围绕产业定位,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政策,坚守招商“对等”原则,合理约定、坚决履行权责义务。同时,保持发展定力,坚决把好项目准入关,新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不符合的,坚决不上。
三是狠抓推进落地。制定“一台账两计划”(全年计划实施的5000万以上项目建立项目台帐,其中推进项目制定“开工计划”,在建项目制定“施工计划),在“容缺开工”和“阶段性验收”首尾两侧提升效能,建立项目专班工作机制,加快渔港经济区、海洋红西部中心渔港等项目前期推进,确保铭笙生物质发电、城北物流园基础设施等1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铭笙生物质发电、鸿云智慧托盘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增长10%以上。同时,加快园区闲置资产盘活利用进度,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做到对重要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应保尽保。
三、以产业升级为关键,筑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先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链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存量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调整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形成新的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一是着力推进集聚发展。重点围绕打造“2-8-6”产业体系和做大做强草莓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园区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龙头型企业、具有关键作用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激发“链”式效应,让产业链集群成为园区发展的主导力量,确保2021年实现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32亿元,力争到2022年规上企业数量达到90家,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超过70%。
二是着力推进转型发展。重点做好“老、原、新”三篇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整机装备制造业迈进;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向自主品牌化迈进;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迈进;推动医药化工企业向创新型和清洁化方向迈进。深度开发“原字号”,对“原字号”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北黄海水产品深加工集聚区,进一步提升“中国草莓第一县”价值,擦亮叫响“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品牌。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三是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一起抓,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办法模式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好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加速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商品化、产业化。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引智理念,扩大“归巢行动”实施范围,积极探索“揭榜挂帅”制度,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四、以扩大开放为突破,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格局
坚持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内外联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一是深化对内合作。积极融入“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利用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环节差异,探索构建协同开放、联合招商、共建共享新模式,在产业、项目、人才、资金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抢抓“丹东、东港一体化发展”“一港一区两城多点布局”“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机遇,加强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和公共服务对接,把前阳开发区、东港开发区打造成丹东东港一体化发展重要连接带、丹东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战略桥头堡。
二是深化对外开放。坚持把边境贸易创新发展作为重要引领,积极参与丹东综合保税区建设,突出抓好大东沟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坚持转身向海、经略海洋,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型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和冷链物流,着力抓好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打造自有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东港将全面对标对标丹东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起而行之,狠抓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丹东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