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43:39调整为19:43: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737元,比上年增长21.7%。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31万元,比上年增长33.8%,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61%提高到3.98%,上升了0.37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3548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教育支出16917万元,增长38.6%;农业支出3469万元,增长185 %;科技支出801万元,下降562%。
完成各项税收50464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国税25334万元,地税251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 %和28.2%。税收贡献率达到8.91%。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贷款规模适度增长。2007年,全县各项存款余款392321万元,同比增长4.49%,贷款余额112944万元,同比增长0.97%。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6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种植业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林业产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牧业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渔业产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现价);林业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现价);牧业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9.1%(现价);渔业增加值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现价)。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353公顷,比上年增长0.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1公顷,比上年减少25.7%;药材作物种植面积2256公顷,比上年减少6%;蔬菜作物种植面积1256公顷,比上年减少3%;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46公顷,比上年减少24.6%。全年粮食总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水稻产量4.76万吨,比上年减少1.7%;玉米产量6.53万吨,比上年增长0.1%;大豆产量0.25万吨,比上年减少10.1%;在非粮食作物中,油料产量0.02万吨,比上年减少33.3%;蔬菜产量4.81万吨,比上年减少7.3%;水果产量2.38万吨,比上年增长28.7%。
全年完成造林11.6万亩,其中荒山造林3万亩,绿色通道0.6万亩,绿色河岸防护林0.305万亩,冠下栽植红松7.32万亩,蚕场改造0.32万亩。建设绿色村庄47个。全县造林总投资3170万元,共栽植各种苗木2200万株,其中义务植树353万株,四旁植树106万株。营林步伐加快,完成中、幼龄林抚育9.8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1.2万亩;完成封山育林5.5万亩,累计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62.1万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64.2%,森林面积435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1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6%。
全年肉类总产量3.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禽蛋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11.5%。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表1 2007年主要畜禽生产情况
名称 | 产量及数量 | 比上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 其中:猪肉 牛羊肉 禽蛋 生猪出栏数 羊出栏数 牛出栏数 生猪存栏数 羊存栏数 牛存栏数 | 32715吨 11882 吨 12779吨 10014吨 133644头 95968只 87510头 83816头 104005只 77005头 | 1.7 -16.1 5.7 11.5 -19.3 3.4 -0.6 -21.4 -7.2 -10.0 |
全年商品鱼产量实现5100吨,水产品加工2550吨,生产鱼种200吨。
三、工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1.17亿元,比上年增长7.2%,民营企业完成70.23亿元,比上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1.3%;支柱产业完成产值75.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08%。其中制药业完成产值2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原材料加工业完成产值2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旅游业完成产值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29%;能源业完成产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绿色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9.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6%;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完成产值3.69亿元,比上年增长49.3%。
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6%。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9%(现价),其中制药业增加值9.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5%(现价);原材料加工业增加值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9.1%(现价);旅游业增加值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8%(现价);能源业增加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现价);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52.6%(现价);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增加值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8.3%(现价)。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实现利税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实现利润3.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表2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 | 万千瓦小时 | 83594 | 28.3 |
钢材 | 吨 | 626 | 13.2 |
纤维板 | 立方米 | 74841 | 2.4 |
木制家具 | 件 | 42411 | 10.7 |
葡萄酒 | 千升 | 2569 | -2.7 |
饮料 | 吨 | 22500 | 111 |
中成药 | 吨 | 577.6 | 16.5 |
白酒 | 千升 | 10239 | -14.1 |
铁粉 | 吨 | 462354 | -6.4 |
生铁 | 吨 | 23285 | -35.5 |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 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际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7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3.7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7%。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 44 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 43.9 %和58.3 %。商品房竣工面积35.2 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32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57%和220%。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1%。商品房屋销售额62473万元,比上年增长89.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按经济类型分类,国有经济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他所有制企业投资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按管理渠道划分,全年基本建设投资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企业技改工程完成更新改造投资0.94亿元,比上年下降13%,房地产开发投资6.29亿元,比上年增长90.6%。
六、国内贸易
商贸流通业日趋繁荣。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新建辽东农贸市场,开工建设辽东建材市场,新发展农村便民连锁店5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81亿元,同比增长17.7%。按地区分: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按行业分类,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 11.49 亿元,比上年增长21.28 %;餐饮业零售额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7%。
七、旅游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旅游项目开发取得新进展,凤鸣湖水上乐园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句丽景观园、万松生态园、大青沟农主庄园等3个项目已经启动;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新建隆兴国际大酒店等宾馆、酒店及农家乐项目15个,日接待能力达到7000人;旅游宣传促销、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和行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全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行业收入实现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9%,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64万美元。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406.7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1005万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完成出口商品供货总值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3 %。全年完成招商项目 66项,引进资金 9.8亿元,同比增长21.1 %,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54项;全年输出国外劳务 1400人,同比增长 16.7%,累计在外劳务人员4527人,年创劳务收入3600万美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 870元。
九、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公路货运量420万吨,比上年增长8%;货运周转量4572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公路客运量94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3.3%;客运周转量20968万人公里,比上年减少20%;县内公路里程1554公里,村通油路55条线路,里程348.6公里,到年底全县已有99个行政村通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5.1%。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2906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94万元,比上年增长21.8%,电信业务总量10612万元,比上年增长218%。移动通信业务总量6267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城乡固定电话用户6.7万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2.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4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22部/百人。
全县移动电话户数增长较快。城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81万户,比上年增加1.64万户,增长20.1%。互联网络用户达到6710户,同比增长52.3%。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经过几年的教育布局调整,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3所,9年一贯制学校11所,独立初中2所,独立小学7所,独立高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县现有在校生33995人,其中小学15362人,初中11312人,普通高中4950人,职业中专2371人。全县现有教职工2986人,其中专任教师1923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2.4%。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高技术企业5个,2007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9亿,现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3个。2007年全县共申请专利76项,报批19项。
十一、人口和就业
全县总人口达到302151人,总户数102222户,户平均人口3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4505人,乡镇人口207646人。非农业人口854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3%。男性人口15504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3%,女性人口1471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7%;性别比为51.3:48.7。
全年共登记出生人口2122人,比上年增加257人,人口出生率为7.02‰,比上年增长0.8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30人,比上年增加345人,死亡率为6.72‰,比上年增长1.17个千分点;全年自增人口1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9‰,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
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206个,实名制就业11900人,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4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8321元,比上年增长21.97%。在岗职工平均人数14660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0元,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比上年增长11.1%。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748人,比上年增长2.5%;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1755人,比上年增长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4043人,参合率89.6%。全县有17922人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十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17亿元,改造路基71.3公里;铺设黑色路面111.87公里;八道湾隧道全线贯通;完成52.6公里村通油路工程。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果。投资1.6亿元,完成了民族路、江北路、天后街、工会街等4条道路改造,县城道路总面积达73.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2平方米;新建唐聚五广场;迎熏门、朝阳门、隆兴门建成投入使用;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基本完成,净水场建成投入使用;污水管网工程开工建设。开发建设了东城小区一区、荣丰花园、电力调度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21项工程,完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完成审批建房928栋、10.5万平方米;拓宽、整治、改造村镇道路37条、64公里;新建文化广场21个、农贸市场6处、村部14个、垃圾场6处;新上和维修自来水33处;新修桥涵42座;完成镇级规划1个、村级规划88个、村测绘91个。
十四、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步伐加快。城区全年绿化植树1000余株,栽花8.1万株,新增绿地2300平方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县完成植树造林11.6万亩,共栽植各种苗木2200万株,完成封山育林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6%。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个,完成投资547万元,比上年减少27.5%。据环保监测结果显示,我县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0.66,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桓仁水库的水质现状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水源地除生化需氧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标准0.4倍外,其他项目均符合II类水质标准;全县全年燃煤量27万吨,废气年排放量26万万标立方米,产生二氧化硫3227吨、粉尘1242吨、烟尘2484吨;全县年废水排放量535万吨。年产生COD1426吨。
全县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起,造成 9人死亡,1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3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