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40:44调整为14:5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655元,比上年增长27.3%。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种植业产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林业产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牧业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渔业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种植业增加6.6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5.8%;牧业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渔业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亿元,比上年减少3.2%。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829公顷,比上年减少0.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6公顷,比上年减少6.2%;药材作物种植面积1916公顷,比上年减少3%;蔬菜作物种植面积1268公顷,比上年增长1%;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9公顷,比上年减少17.4%。
全年粮食总产量10万吨,比上年减少12.1%。其中水稻产量4.1万吨,比上年减少12.1%;玉米产量5.2万吨,比上年减少13%;大豆产量0.2万吨,比上年减少8.1%;在非粮食作物中,油料产量155吨,比上年减少1.9%;蔬菜产量4万吨,比上年减少18.6%;水果产量2.1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全县完成造林5733公顷,植树2253万株,中、幼龄林抚育3707公顷,完成低效林改造367公顷,完成封山育林3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6.6%。
全年肉类总产量33986吨,比上年增长4.94%;禽蛋产量8589吨,比上年下降4.22%。
表1 2010年主要畜禽生产情况
名称 | 产量及数量 | 比上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吨) 其中:猪 肉 牛羊肉 禽蛋 (吨) 生猪出栏数(头) 羊出栏数 (只) 牛出栏数 (头) 生猪存栏数(头) 羊存栏数 (只) 牛存栏数 (头) | 33986 12803 8860 8589 141968 91082 49692 97714 80148 59589 | 4.94 3.44 -0.34 -4.22 1.1 2.3 -5.2 -2.1 -10.5 4.0 |
全年商品鱼产量实现9420吨,水产品加工200吨,投放鱼种693吨。
三、工业
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1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同比增长49.2%,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4.5%。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73.5亿元(含旅游业),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制药业完成产值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原材料加工业完成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54.5%;旅游业完成产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36.3%;能源业完a成产值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绿色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完成产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6.7%。
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含旅游业),比上年增长107.3%。其中制药业增加值20.5亿元,比上年下降21.1%;原材料加工业增加值11.2亿元,比上年增加54%;旅游业增加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能源业增加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8.5%;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增加值7.29亿元,比上年增长73.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4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0.87%,实现利税13.26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实现利润9.72亿元,比上年下降126.2%。
表2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 | 万千瓦小时 | 204872 | 66.7 |
钢材 | 吨 | 854 | 39.8 |
纤维板 | 立方米 | 91669 | 30.2 |
木制家具 | 件 | 39758 | 41.7 |
葡萄酒 | 千升 | 3218 | -27.2 |
饮料 | 吨 | 10597 | 53.4 |
中成药 | 吨 | 1256.4 | 5.9 |
白酒 | 千升 | 18987 | 7.8 |
铁粉 | 吨 | 917315 | 19.4 |
生铁 | 吨 | 333887 | 45.4 |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全县21家建筑企业实现产值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实现增加值4.1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6.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42.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46.7%。商品房竣工面积3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3.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91.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商品房销售额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比上年增长84.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房地产开发投资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7%。
六、国内贸易
商贸流通业日趋繁荣。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完善,完成了辽东建材市场建设,实施了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改造;组建了金源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完善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顺利,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已经形成。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亿元,同比增长18.8%。按地区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亿元。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七、旅游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了王朝五女山冰酒庄、五女山游客服务中心、大雅河和望天洞景区扩建等项目,五女山景区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辽宁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旅游服务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7万人次,同比增长29%;实现行业总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36.3%。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倍;完成出口创汇6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引进招商项目63项,到位资金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项,投资1千万元以上项目32项;全年输出国外劳务1857人,同比增长14.3%。
九、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公路客运量7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客运周转量2708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县内公路里程1584公里,村通油路67条线路,里程533公里,全县已有103个行政村通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00%。
邮电业务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3020万元,同比减少12.8%;电信业务总量12581万元,同比增长15.6%;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125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城乡固定电话用户61662户,其中:城镇住宅电话用户17748户,农村住宅电话用户39275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22部/百人。全县移动电话户数增长较快,城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7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同比增长7.3%。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0487户,同比增长52.6%。
十、财政、税收、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18万元,比上年增长51.4%,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26%提高到6.25%,上升了1.99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3264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教育支出28059万元,同比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8142万元,同比下降8.7%;科技支出2046万元,同比增长42.5%。
全年完成各项税收85339万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国税31096万元,同比增长30.3%;地税54243万元,同比增长33.9%。税收贡献率达到7.5%。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均有较大增长。2010年,全县各项存款余款730772万元,同比增长16.8;贷款余额223017万元,同比增长37.9%。存贷比为100:30.5。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2所,9年一贯制学校12所,独立初中2所,独立小学9所,独立高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县现有小学生13550人,其中女生6416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222人,其中女生3988人。全县现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53人,小学专任教师1212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4%,高中阶段升学率达97%。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7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电子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LED节能照明系列产品生产线。
十二、人口和就业
全县总人口达到301807人,总户数105008户,户平均人口3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4863人,乡镇人口206944人。非农业人口870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8%;男性人口1543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1%;女性人口1474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9%。性别比为51:49。
全年共登记出生人口2438人,比上年增加274人,人口出生率为8.07‰,比上年增长0.9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55人,比上年增加1629人,死亡率为9.13‰,比上年增长5.41个千分点。
全县2010年完成各类就业培训2087人次,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1751人,公益性岗位安置64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8373万元,比上年增长45.6%;全部在岗职工13684人,年人均工资35938元,比上年增长51%。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0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512元,比上年增长15.2%。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9712人,比上年增长4.5%;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0630人,比上年增长7.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5740人,参合率为91%。全县有9700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十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开发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土地净地出让,结束了拆迁混乱的开发历史,完成开发面积53.4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完成了永安河等3条城中河治理、7条摸黑路改造、11条街路绿化、30栋楼体美化亮化等工程,新建和改造了长江大街二期、珠江街等4条城市街路,开工建设了浑江回水段治理、西江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续建、莲花湖治理等重点工程;城市管理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强化环境卫生整治,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建设公建和民宅8万平方米,改造乡村巷道24公里,新修排水沟10公里,铺设人行步道5600平方米,绿化植树20万株,建设文化休闲小广场3个,新建和改造农村自来水工程25处。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五届夺得省政府“绿叶杯”,实现了“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目标。
生态建设成果丰硕。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完成村屯绿化67个,新建秸秆气化站3处、节柴改灶2000铺、“一池三改”1600户,综合治理小流域11条。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继续加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加大环境优美村镇建设力度,7个村、2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村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5个乡镇、27个村纳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计划。2010年全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1537吨,工业废水达标率为86.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8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