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和四项基本县策,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应对挑战,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乘势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经济总量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4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52:33调整为15:50:35。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种植业产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林业产值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牧业产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渔业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 9.5%。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林业增加值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牧业增加值3.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渔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773公顷,比上年减少0.0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353公顷,比上年减少0.61%;药材作物种植面积1909公顷,比上年减少0.47 %;蔬菜作物种植面积1255公顷,比上年减少1.03%;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31公顷,比上年增加10.7%。
全年粮食总产量13万吨,比上年减少3.3%,其中水稻产量4.7万吨,比上年减少2.3%;玉米产量7.6万吨,比上年减少3.6%;大豆产量0.2万吨,比上年减少15.5%;在非粮食作物中,油料产量184吨,比上年增加10.8%;蔬菜产量4.7万吨,同比变化不大;水果产量2.6万吨,比上年减少4.2%。
全县完成造林3240公顷,植树115万株,中、幼龄林抚育4341公顷,完成低效林改造262公顷,完成封山育林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8.39%。
全年肉类总产量29857吨,比上年减少8.19%;禽蛋产量8894吨,比上年减少12.91%。
表1 2012年主要畜禽生产情况
名称 | 产量及数量 | 比上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吨) 其中:猪 肉 牛羊肉 禽蛋 (吨) 生猪出栏数(头) 羊出栏数 (只) 牛出栏数 (头) 生猪存栏数(头) 羊存栏数 (只) 牛存栏数 (头) | 29857 10206 7069 8894 129752 66924 42766 89557 62481 54607 | -8.19 -3.42 -8.67 -12.91 -8.75 -15.59 -8.69 -5.57 -10.69 -4.33 |
全年商品鱼产量实现7793吨,水产品加工200吨,投放鱼种846吨。
三、工业
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6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5.8%。支柱产业完成产值 277.7亿元(含旅游业),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制药业完成产值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原材料加工业完成产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旅游业完成产值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能源业完成产值5.7亿元,比上年下降11%;绿色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完成产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4.1亿元(含旅游业),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制药业增加值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原材料加工业增加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旅游业增加值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能源业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增加值9.8亿元,比上年增长59.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7%。规模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1.5%,实现利税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实现利润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表2 201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 | 万千瓦小时 | 139386 | 17.1 |
钢材 | 吨 | 1242 | 28.4 |
纤维板 | 立方米 | 99510 | -30.9 |
木制家具 | 件 | 25763 | -41.8 |
葡萄酒 | 千升 | 9926 | 141.6 |
饮料 | 吨 | 48534 | 93.8 |
中成药 | 吨 | 652 | 8.5 |
白酒 | 千升 | 13825 | -37.9 |
铁粉 | 吨 | 1157855 | 18.4 |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全县23家建筑企业实现产值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 11.9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2%。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19.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65.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81.3%和173.2 %;商品房竣工面积 80.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7.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47.8%和146.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04 %。商品房销售额30.9亿元,比上年增长89.9%。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比上年增长8.8%,房地产开发投资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六、国内贸易
商贸市场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新兴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33 亿元,同比增长15.5%。按地区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亿元,同比增长18.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七、旅游
2012年,我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继“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卫生县城”之后,为我县再添一块国字号招牌。桓仁大雅河漂流有限公司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使我县成功入围大陆地区十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成为全省五个国家级示范企业之一。旅游服务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幅提升促使我县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9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实现行业总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28%。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8.8%;完成出口创汇10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引进招商项目120项,招商引资155.4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3项,投资1千万元以上项目57项;全年输出国外劳务2102人,同比增长5.1%。
九、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公路客运量7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客运周转量3101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2%;县内公路里程1701 公里,村通油路76条线路,里程510.7公里,全县已有103个行政村通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00%。邮电业务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2633万元,同比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10942万元,同比减少15.4 %;移动通信业务总量 9578万元,比上年减少28.5 %。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6414户,其中城镇住宅电话用户23582户,农村住宅电话用户32832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全县移动电话户数增长较快,城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19.2万户,比上年增加6千户,同比增长3.2%。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1819户,同比增长5.9%。
十、财政、税收、金融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012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7.48%提高到8.9%,上升了1.42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251807万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教育支出47700万元,同比增长42.2 %;医疗卫生支出14468万元,同比增长29.7%;科技支出3664万元,同比增长34.7%。
全年完成各项税收142781万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国税33148万元,同比下降21%;地税109633万元,同比增长34%。税收贡献率达到9.1%。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均有较大增长。2012年,全县存款余额 998277 万元,同比增长14.9%;贷款余额 357474万元,同比增长17.04%。存贷比为 100:36。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25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1所,9年一贯制学校11所,独立初中2所,独立小学8所,独立高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全县现有小学生12714人,其中女生603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7442人,其中女生3620人。全县现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08 人,小学专任教师 852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5%。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1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十二、人口和就业
全县总人口达到299170人,总户数105818户,户平均人口3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4567人,乡镇人口204603人。非农业人口901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 %;男性人口1527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1464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性别比为51:49。
全年共登记出生人口2351人,比上年减少8人,人口出生率为7.86‰,比上年增长0.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371人,比上年增长2723人,死亡率为14.6‰,比上年增长9.14个千分点。
全县2012年完成各类就业培训4548人次,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14217人,公益性岗位安置40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4%以内。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实现77756万元,比上年增长56.1%;年人均工资 37478元,比上年增长30.4%。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比上年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9399元,比上年增长13.2%。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2166 人,比上年增长3.3%;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4315人,比上年增长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3474人,参合率为96%。全县有7507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十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近五年全县共建设了天泰花园、荣丰花园、龙启豪苑、汇景华苑等20个住宅小区,开发总面积338.5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完成了章樾公园、望江亭公园、唐聚五广场、城市景观墙等城市公园、广场和景观建设;新建和改造了长江大街、黄河大街等19条街路,西江大桥、浑江大桥等4座大桥,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浑江城市防洪工程、西江城区供水管网、城市管道燃气、站前广场等基础设施;实施了永安河等3条城中河治理、10条摸黑路改造、23条街路绿化、51个小区绿化、142栋楼体亮化等“四化”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环境和卫生状况明显改观;物业管理逐步规范,完成了36个住宅小区绿化改造、民族路两侧建筑外墙粉饰等重点工程,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体系更加完善。五年来完成造林44.1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封山育林26.1万亩;建成节柴改灶1万铺、太阳能保温房30.1万平方米、秸秆气化站8处、“一池三改” 6334户;完成河道、山体、矿山等生态治理1412.4亩,综合治理小流域42条。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完成了61个村环境综合治理,桓仁镇等6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乡镇,大南沟等25个村成为国家和省级生态村;实施了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湖泊生态试点保护工程;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关闭矿井84个。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关闭了火龙铸造、水泥公司、7家造纸厂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完成了好护士药业污水处理、矿业公司选矿尾水综合利用等16个减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