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数据 2000年丹东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丹东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06-21 来源:丹东市统计局】

2000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的运行态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6.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0元,比上年增加293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与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5:36.4: 44.1调整为19.5: 36.5: 44.。

二、农业

2000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领导,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38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

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但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 粮食较上年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达74.5万吨,比上年减少17.1万吨,下降18.6%。

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进展,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植树造林面积完成3762公顷,比上年增长17.2%。封山育林20.1万公顷, 增长24.0%。板栗产量达2.0万吨,增长3.9%。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6.7万吨,增长1.7%,牛羊肉产量1.5万吨,下降3.8%。奶类产量6127吨,增长30.7%。禽蛋产量4.9万吨,下降3.6%。年末生猪存栏79.3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2%,羊存栏21.9万只,下降3.1%,大牲畜存栏31.8万头,下降1.6%。

渔业生产再创佳绩。水产品总产量达21.5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4.3万吨,海水产品产量17.2万吨,分别增长9.0%和5.7%,贝类产量11.6万吨,增长11.4%。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果。继续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治理小流域。全年投工量达224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71万立方米,新修堤坝174公里。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到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81.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2.3%,农用排灌机械动力7.23万千瓦,增长6.6%, 农用拖拉机1.12万台,农用载重汽车2865辆,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化肥施用量18.3万吨,增长5.3%,农村用电量5603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3 %。

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257.6亿元, 增长10.6%。乡镇企业实现利税41.3亿元,增长9.6%,其中乡镇工业实现利税27.7亿元,增长1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初步统计,全部工业增加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增长11.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1.1%,集体工业增长10.5%,其他工业增长7.4%。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增长9.7%,小型工业增长14.5%。分轻重工业看, 轻工业产值46.5亿元,重工业产值64.7亿元,分别增长3%和18.9%。工业产销衔接状况逐步好转。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2.2亿元,增长11.8%,工业品产销率达97.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适销对路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恢复性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利税总额47302万元, 比上年增长45.4%,其中利润-10204万元,均比上年减亏7252万元,销售利税率4.64%,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2101万元,同比减亏2.1%。

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 化纤、汽车等四户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下岗分流、分配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重点行业、企业整顿重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转制面达到80%以上。

建筑业生产形势好转。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受房地产开发建设升温的影响,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18.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5.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受丹本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拉动,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明显增加。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2.4亿元,增加1.1倍, 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1亿元,下降16.4%,其他类型经济完成投资14.9亿元,增长9.6%, 城乡个体完成投资2.8亿元,下降58.5%。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2.8亿元,增长73.4%,技术改造投资3.6亿元,增长8.4%,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9.8亿元,增长68.8%。

新开工及建成投产项目增加。全年基建技改及其他投资新开工项目151个,,全年竣工投产项目8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9.3%。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1.4%。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30%以上。全年基建、技改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年增加能力5.5万线。高等及中等学校增加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增加学生席位8640个。风力发电年增加能力2.1万千瓦。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交通运输生产平稳运行, 港口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00年末,全市通车里程3867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34%,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1907公里,增长4.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6亿元,增长13.6%, 电信业务总量3.99亿元,增长17.8%。年末城乡电话机总容量51.1万门, 其中本年新增7.12万门。城乡电话机总数已达39.97万部, 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城市电话机总数30.36万部,农村电话机总数9.61万部,分别增长22.7%和7.6%。 到年末,市话到达户数27.85万户, 农话到达户数9.55万户,分别增长24.1%和11.7%。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6.75部/百人, 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29.14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贸易进一步发展。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平稳回升, 但仍然没有明显的消费热点,市场销售淡旺季不明显, 居民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完成25.5亿元, 比上年增长5.3%。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 比上年增长6.8%。分城乡看, 城市28.5亿元,农村41.5亿元,分别增长5.7%和7.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6.7亿元,扭转了以往下降局面,比上年增长16.9%,集体经济4.8亿元,下降12%,私营经济6.3亿元, 增长27.9%,其他经济52.2亿元,其中个体经济45.2亿元, 分别增长5.6%和7.3%。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兴旺。集贸市场场点已发展到176处,其中市区65处,实现集贸成交额24.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跌转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9%。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出口商品供货总值达57.97亿元, 比上年增长20.9%。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9.66亿美元,增长39.3%,其中出口6.07亿美元,进口3.59亿美元, 分别增长47.3%和27.4%。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1.84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53亿美元,增长8.5%,进口0.31亿美元,下降18.5%。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本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85项,比上年增加2项,增长3.7%,协议外资合同金额10278万美元, 增长28%,外商直接投资3696万美元,增长11.2%。本年新办三资企业77家,到年末全市三资企业已发展到484家, 其中已投产经营37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8.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平稳发展。 本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61项, 比上年增长7%。合同金额584万美元,增长3.7%,全年新派劳务合作人员1008人次,增长21.2%,年末在外人员782人。新签技术引进合同1项,合同金额1272万美元。

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三产中的重要新兴产业加以扶持, 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成长壮大。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025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80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1.3%和85%。接待赴朝旅游人数47704人次,获得赴朝旅游营业收入6800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9.1%和51.1%。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0年, 在收支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不懈努力, 保证了财政收支的稳定增长。全年各项税收完成16.5亿元,  比上年增长3.8%,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1亿元,增长2.1%,其中市本级5.2亿元,下降9%,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7.9亿元,增长1.7%。

金融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3.8亿元, 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增长9.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亿元,比年初增长6.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4.7亿元,比年初增加15.8亿元,增长9.3%。全年货币投放27.8亿元,比上年增长9.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承保总额64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7%。 全年保费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亿元, 增长16.1%,人身险保费收入1.2亿元, 下降1.3%,全市有5471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有115.2万人次参加了人身保险。全年财产保险赔款金额1.2亿元, 人身保险给付金额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8%和0.02%。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6.2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万人。全年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60余项。全市取得科学技术成果69项, 其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5项,推广应用45项。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在巩固“普九”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中专、职高和小学在校学生比上年减少外, 其他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均比上年增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0413人, 增长14.4%,中专在校学生9364人,减少1.3%,  普通高中和初中在校学生分别为24702人和96620人,分别增长4.0%和12.7%,职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318人和190665人,分别下降5.8%和7.1%, 学龄儿童入学率98.1%。全市幼儿园达714所,在园儿童47391人,分别增长63.0%和13.6%。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市文艺表演团体5个。有群众艺术馆、 文化馆站85个,全年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市有图书馆8个,年末藏书100余万册,比上年有所增加。新闻改革不断深化,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电台、电视台不断推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新栏目,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市电台每日自办节目时间50小时35分,电视台每周自办节目时间191小时50分,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减少0.3%。全市拥有电视台和转播台6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3%,电视人口覆盖率96.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22.63万户,比上年增加4.71万户,增长26.3%,工矿区有线电视台和转播台4个。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200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83个,拥有床位10933张,卫生人员总数14845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449人。在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 医生4717人,护士师2343人,护士1779人。 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全市共有卫生防治、防疫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634人;妇幼保健机构 7个,卫生技术人员202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53个。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0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省以上各类比赛共获奖牌83枚,其中金牌23枚,银牌23枚,铜牌37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年举办县以上体育运动会4次, 全市体育锻炼场点已达2000个,97.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优秀率达29.4%。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事业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到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291公里,道路总面积295.5万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加。市内公共汽车359辆,营运线路24条,营运长度244公里,客运总量4197万人次。出租汽车数量3196辆。

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2684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4197万立方米, 自来水普及率达98.7%,煤气管道长度277公里,煤气用户达11.8万户,气化率90.94%,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市容市貌继续有所改善。全市园林绿地面积1655公顷,比上年增长11.6%,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712公顷,增长1.7%,绿化覆盖率达35.1%。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 以城市环境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取得较好效果。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5个,总投资3141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5.1%和增长49.6%。 建成区内烟尘控制面积45.9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6.3%,废水处理率94.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100%,均比上年有所提高。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须引起注

意。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控制人口增长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人口依然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19212人,死亡人口15934人,人口出生率7.98‰,死亡率6.62‰,自然增长率为1.36‰。计划生育率达99.88%。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90元,比上年增加285元,增长6.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0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74元,增长9.2%。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为:自行车167.5辆,缝纫机45架,电风扇58.5台,洗衣机84.5台,电冰箱74台,彩电108部,收录机56.5台,照相机32.5架, 录相机20台,影碟机21台,淋浴热水器35台,空调2.5部。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职工工资水平提高,由于企业转制及离岗职工增多,职工人数呈下降趋势。 年末,全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39.4万人,比上年下降3.2%。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为23.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7.4万人,集体单位3.6万人,其他单位2.1万人,均比上年末不同程度下降。年末,全地区下岗职工15.9万人,其中,国企职工下岗职工9.4万人,占59.1%。年末,全市职工平均工资4754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382元,增长14.2%。

社会保障工作出现新的局面。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安置下岗职工近4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达34.1万人,参加离退休社会统筹的人数达13.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16.7%。全年养老保险收缴率达92.5%,覆盖面基本达100%,社会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重视并进一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006张,收养人员2653人。注重了社会救济工作,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年民政部门救济各类人员24.1万人次,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116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6%和74.2%。

注:1、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所以,有些指标数据很可能与后面各专业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如遇上述情况,应以专业数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