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数据 二OO五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OO五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06-22 来源:丹东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科教文卫体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47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33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51亿元,增长13.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1%、40.9%和43%。人均生产总值1219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0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农业产值32.73亿元,下降0.9%,林业产值5.84亿元,增长1.6%,牧业产值20.48亿元,增长16.1%,渔业产值27.47亿元,增长1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1亿元,增长20.3%。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2万公顷(不含薯类),比上年增长5.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3.8%。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由上年的75.4:24.6调整为79:21。

种植业由于受气候低温、寡照、多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出现减产。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禽畜产品、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其中:玉米

水稻

大豆

油料

烤烟

水果

蔬菜

草梅

柞蚕茧

板栗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76.2

38.7

34.1

1.5

0.7

0.9

12.3

87.0

16.4

1.6

3.38

-6.1

-9.0

1.3

-34.8

-35.9

11.8

-5.4

-22.4

-6.1

1.1

-2.8

肉类总产量

其中:猪肉

牛羊肉

禽肉

奶类总产量

禽蛋产量

猪年末存栏

羊年末存栏

水产品总产量

其中:淡水产品

海水产品

其中:贝类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头

万只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4.4

7.7

1.7

4.8

2.0

7.8

74.7

44.7

40.2

9.5

30.7

19.5

10.9

3.3

-10.4

39.5

8.0

19.4

0.1

31.5

12.6

14.5

12.0

15.4

到2005年末,全市荒山造林面积6166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6.23万公顷。全年零星植树526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65.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3.3%,农用拖拉机16307台,比上年增加24.7%,农用载重汽车2490辆,比上年减少10.6%,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0.17万吨,比上年增长1.5%,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1.5%提高到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增长3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12.43亿元,增长22.8%,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3.01亿元,增长57.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总产值4.78亿元,增长22.7%,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32.64亿元,增长29.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52.69亿元,增长23.7%,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21.34亿元,增长70.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总产值70.49亿元,增长35.6%,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66.4亿元,增长30.5%。工业品产销衔接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3%,产销率9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汽车、染料、成品钢材、金属切削机床、服装、机制纸及纸板、家具、汽油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发电量

罐头

白酒

啤酒

化学纤维

丝织品

服装

家具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万千瓦时

万米

万米 

万件

万件

222.71

65.98

7829

5053

77063

74358

3294.6

235.2

1601.72

106.6

100848

12.32

-1.92

3.16

-23.68

18.05

10.17

14.18

-5.92

29.63

21.55

26.08

彩电

原油加工量

汽油

柴油

染料

牙膏

水泥

成品钢材

金属切削机床

汽车

变压器

万台

万支

万吨

万千伏安

30.15

12338

13762

4349

8489

5064.57

64.83

14281

1789

11946

21.4

-24.68

-57.76

21.3

-60.23

41.86

-14.52

-16.47

37.22

34.31

46.5

-8.5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下降。亏损户数由上年的141户减少到48户,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3%降至为7.8%;实现利税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利税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实现利润8.3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9%。全年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6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9%,房屋竣工面积16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86亿元,增长42.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6亿元,增长11.2%。在投资总额中,建设项目投资74.61亿元,增长44.2%。其中用于第一产业投资1.48亿元,增长4.6倍,第二产业投资46.43亿元,增长70.7%,第三产业投资26.7亿元,增长10%。房地产投资24.11亿元,增长40.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024个,比上年增加61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33个,比上年增加442个。竣工投产项目696个,比上年增加561个。本年新增固定资产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79.7%。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4亿元,增长1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7.62亿元,增长1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3.71亿元,比上年下降0.5%,集体经济零售额3.56亿元,下降18.5%,私营经济零售额18.05亿元,增长17%,其它经济零售额95.7亿元,增长17.2%,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77.83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9.84亿元,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20.63亿元,增长9.6%。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0%。分类别看,在调查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居住4大类价格为涨势,分别比上年上涨0.2%、0.9%、0.3%和4.5%。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大类价格为降势。分别比上年下降2.4%、0.1%、1.3%和2.4%。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2%,肉禽及制品价格与上年持平,蛋类价格上涨0.2%,水产品价格上涨2.0%,鲜果价格上涨3.0%,鲜菜价格下降0.3%。

六、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良性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出口总额15.11亿美元,增长15.1%。进口总额4.33亿美元,下降37.4%。对朝贸易进出口总额6.33亿美元,增长101.5%。其中,出口总额4.34亿美元,增长81.4%,进口总额1.99亿美元,增长165.5%。在外贸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65万美元,增长10.2%,加工贸易出口3.53亿美元,下降13.9%,机电产品出口3.52亿美元,下降11.1%。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利用外资新办三资企业139家,合同外资金额425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432万美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121.9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比较活跃。全年外派劳务人员4100人,比上年增长31.5%。 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金额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7倍,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家,总投资10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及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003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完成货运量3553.4万吨,增长9.5%。完成旅客周转量157292.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6%。完成客运量3020.6万人,比上年增长8.1%。港口货物吞吐量1534.7万吨,比上年增长42.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53公里,比上年增长2%。其中,高速公路176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2957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93.4%和12.9%。

2005年交通运输量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民航

旅客周转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

港口吞吐量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万人公里

万人公里

万人公里

万人公里

万人公里

万吨

400381

102904

145630

150237

1544

66

157292

36549

112853

4516

3374

1534.7

8.6

1.1

0.03

25

持平

13

10.6

-7.9

18

10

21.8

42.9

货运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民航

客运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3553.4

350.8

2838

312

52.5

0.07

3020.6

339.7

2652

25

3.9

9.5

1.1

0.9

26

持平

16.7

8.1

-7.9

10.5

0.9

21.9

2005年,邮电营业收入117335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邮政营业收入9670万元,增长3.5%,电信营业收入106775万元,增长8.9%。在邮政业务中,完成特快专递32.3万件,增长13.3%。函件556.5万件,增长36.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7.34万门,比上年增长3.9%。其中本年新增45960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7.13万户,比上年增长7.5%。其中城市60.21万户,增长17.8%,农村26.92万户,增长0.71%。住宅电话57.05万部,增长2.7 %。移动电话用户63.64万户,比上年增长13%。互联网用户14.69万户,比上年下降23.1%。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其中,赴朝人数1.8万人次,增长8.6%。接待入境旅游者10.3万人次,增长27.2%。全年旅游总收入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9.8亿元,增长31.4%,旅游外汇收入3502万美元,增长27.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4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7处,国家AAAA级景区5处,全国工农业示范点2个。有星级宾馆(饭店)33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4家。旅行社5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7家。

八、财政、税收

财政税收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国、地税共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中央级收入17.44亿元,增长6.6%,省级收入4.56亿元,增长17.6%,地方级收入14.29亿元,增长18.96%。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11.97亿元,增长20.9%,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2.01亿元,增长6.7%,营业税3.95亿元,增长24.5%,企业所得税0.73亿元,增长28.3%,个人所得税0.74亿元,增长1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72亿元,增长37.3%,农业方面支出1.66亿元,增长21.5%,教育方面支出7.17亿元,增长12.3%。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九、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7.25亿元,比年初增加49.79亿元,增长12.2%。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83亿元,比年初增加50.74亿元,增长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30.36亿元,比年初增加36.71亿元,增长12.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0.94亿元,比年初增加22.93亿元,增长9.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96亿元,比年初增加22.12亿元,增长9.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现金支出1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全年货币净投放6.73亿元。

保险业务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3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591万元,增长30.5%,人身险保费收入73574万元,增长6.6%。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3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险赔付11360万元,增长14%,人身险给付金额11866万元,增长33%。保险金额68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财产险433亿元,增长34.2%,人身险250亿元,增长3.6倍。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已达53%,在园儿童41469人,比上年增长11.5%,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72%。“普九”质量显著提高,普通高中发展步伐加快。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入学率99.99%,全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控辍在2.48%,低于省定3.13%指标0.6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153876人,比上年下降3.2%。普通初中在校生86336人,比上年下降7.1%。普通高中招生16493人,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50.8%,比上年增长1.9%,在校生46526人,毕业生11566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1.5%和21.9%。2005年,全市参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12340人,被专科以上院校录取10746人,高考录取率为87.1%。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全面发展。普通中专招生3385人,比上年下降16.1%,在校生10618人,毕业生2387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7.2%。职业高中招生4653人,在校生13351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26.4%,毕业生2830人,比上年下降9.7%。全市普通高校招生6563人,在校生19772人,毕业生618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5%、 7.1%和 10.8%。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专利申请444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5项。其中“863”项目2项、火炬计划5项、新产品3项、成果推广2项、星火计划2项。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33项。组织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123项。2005年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6家,市级41家,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其中国家、省、市级分别为2家、10家和20家。到年末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30项,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0项。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181场。文化馆6个,文化站72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224次,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809次。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18万册,接待读者74万人次。全市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5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8.41%,比上年增长1.52%。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台22座,电视台自办节目6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6.46万户,比上年增长3.3%,电视人口覆盖率98.37%,比上年增长1.53%。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卫生改革不断深化,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年在东港市正式启动。公共卫生设施体系建设、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社区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61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83个,妇幼保健院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拥有病床床位11159张,比上年增长3%。其中,医院床位7498张,下降1.4%,卫生院床位2516张,增长14%。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9342人,比上年下降2.5%。其中,执业医师3282人,与上年持平,执业助理医师650人,下降2.7%,注册护士3483人,下降5.7%。城市两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区人口达85.7%。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参加省以上各类比赛19项次,共获奖牌114枚。其中金牌25枚,银牌38枚,铜牌51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6次,举办县以上各种单项比赛11项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

十二、人口和就业

户籍人口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423913人,比上年增加14216人。其中,市辖区人口751914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225507人,女性人口1198406人。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1416159人,非农业人口1007754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410694人,18—35岁人口608043人,35—60岁人口1065169人,60岁以上人口340007人。全年出生人口17383人,死亡人口15302人,出生率7.19‰,死亡率6.33‰,人口自然增长率0.86‰,计划生育率99.82%。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各地区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展普惠制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大力开展劳动就业工作。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65791人。其中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3600人。劳务输出17657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64人,带动就业3381人。小额担保贷款3728万元。全市共有2.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2.35万名进城务工农民接受了就业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9.2%下降至5.9%。各项就业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1670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4371元,增长17.4%。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80.6元,比上年增长13.9%,年人均消费性支出5909.9元,增长13.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77.6元,增长9.5%,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94.3元,增长18.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66%。

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据住户调查,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1.7万人,比上年增长5.8%,其中,职工参保人数35.15万人,增长5.3%,离退休参保人数16.56万人,增长6.8%。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全部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已采取社会化发放,全年支付养老金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8.04万人,比上年增长9.7%,医保覆盖面68%,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2246万元,支出16408万元。年末参加失业保险25.68万人,比上年下降2.3%,全年征缴失业保险费3402万元,支出失业保险金24424万元,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4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7592人,发放保障金6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9.6%。筹集扶贫帮困款物价值901万元,比上年增长82%。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4498万元,比上年增长40.6%,救济各类人员16.3万人次,增长8.7%。全市各类福利院共有床位7874张,收养各类福利人员52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2%。全市城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22个,比上年增加3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3256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325万元,均比上年增长2.1倍。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78.5万元。

十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对42条城市道路进行了高标准大修改造。拆迁了16片棚户区,其中12片已进行主体建设。城市绿化美化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第二个省级园林城市。2005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419.2公里,道路面积566.6万平方米。市内公共汽车411辆,营运线路28条,比上年增加1条线路,营运长度475.1公里,比上年增加9.7公里。煤气管道长度341.2公里,煤气用户20.6万户,气化率80.6%。城市自来水普及率82%。园林绿地面积1833.8公顷,比上年增长1.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93.2公顷,比上年增长1.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8%。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6个,治理总投资3225万元,比上年增长46.6%。拆除烟囱100座。工业粉尘、COD排放量分别为0.85万吨和4.7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3.4%和2.1%,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为9111万吨和320亿标立方米,保持上年水平,工业烟尘排放量1.99万吨,比上年增长55.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3%,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5%,分别比上年提高2.1、11和1.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4%,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79%,环境空气质量为Ⅱ级标准。

注: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快报数,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