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区抓住丹东开发开放进入新高潮和“珍珠湾”全线启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工作总要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了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新成效。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0.46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3%、64.37%和27.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44661元,比上年增长1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40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业总产值63740万元,增长17.8%;林业总产值2984万元,增长11.1%;牧业总产值50531万元,增长16.4%;渔业总产值3812万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334万元,增长14.6%。
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90公顷,比上年下降0.2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05公顷,增长1.1%。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5660公顷,增长1.36%;水稻播种面积为473公顷,下降2.47%;大豆播种面积234公顷,下降1.6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885公顷,比上年下降2.56%。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61公顷,与上年持平;烤烟种植面积15公顷,下降16.7;药材种植面积为100公顷,下降5.7%。蔬菜种植面积3214公顷,下降1.5%。草莓种植面积为92公顷,下降42.8%。
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9.9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6.67%。化肥施用量3368吨,比上年下降1.78%。
三、工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本年减少18户(上一年度统计口径变化),新增2户。从12月快报的数据来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0.6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99.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值96.25亿元,其中:流动资产34.22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6亿元(不含曙光集团),实现税金总额2.99亿元。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35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7.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29%。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19个,商品房销售额196344万元,比上年下降16%。全年房地产开发总施工面积879749 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3%。其中,新开工面积461271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7%。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31116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7%。商品房销售面积539155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41105平方米。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7%。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3亿元,增长23.97%,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个。
六、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18.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9%。八大类商品呈七涨一降态势。分类别看,居住类价格上涨5.7%;食品类上涨4.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2.7%;衣着类上涨1.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
全区外贸出口总额229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0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外派劳务600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19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506.487公里。其中,高级公路318.37公里,次高级公路166.461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059万吨,比上年增长5.5%,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2539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6378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6.4万户,比上年增长3.2%,其中,城市3万户,与上年持平,农村3.4万户,增长6%。住宅电话5.32万部,增长0.75%。移动电话用户5.9万户,比上年增长1.7%。互联网用户8625户,比上年增长4.5%。
2012年,全区3处市级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旅游者人数33.3万人次,门票收入900万元。拥有星级宾馆(饭店)2家。
八、财政、金融
全年国、地税共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85117万元,比上年增长18%。在税收总额中,中央级收入27792万元,增长8.5%,地方级收入57325万元,增长23.3%。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6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418万元,增长24.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完成57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3%。非税收入完成11093万元,比上年下降28.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8505万元,比上年增长46.3%。其中,教育支出16749万元,增长42.6%;科学技术支出354万元,增长1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78万元,增长12.4%;医疗卫生支出4972万元,增长10.6%;环境保护支出175万元,下降56.9%;农林水事务支出12384万元,增长23%。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46亿元,比年初增加存款2.58亿元,增长3.3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6.33亿元,比年初增加存款5.01亿元,增长8.17%。各项贷款余额44.83亿元,比年初增加4.3亿元,增长10.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所,与上年持平。拥有专业教师1176人。在校学生13398人,与上年持平。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3%。高考升学率98.6%。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3项,比上年下降34%,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9%,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42.3%(高科技进统计一套表,曙光集团加入高科技统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9个,文化俱乐部(室)9个,群众业余文艺表演团体12个,全年演出98场。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9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6次,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3次。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7万册,接待读者8.4万人次。全区镇(街)自有有线电视站6个,有线电视自有用户12560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6个,妇幼保健所1个,卫生防疫站1个,个体诊所26个,卫校1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32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人,中西药师17人,检验师14人,注册护士120人。全区45个村和社区都设有卫生所,卫生服务覆盖达到率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90663人,参合率达到92.78%,享受新农合医疗补偿80081人次,其中:门诊补偿72264人次,住院补偿7817人次,住院人均补偿金额2069元。
全年共举办区级体育比赛4次,参赛人数达到4000人。
十一、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现就业6950人,比上年下降6.46%。免费再就业培训400人,“4050”社保补贴人数3478人,公益岗位385人,补贴313万元。失业就业担保贷款220万元。
全区城乡共有低保户4544户,比上年下降1.8%,享受低保待遇人数8648人,比上年下降2.6%。全区共发放保障金2079.5万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城市享受低保待遇的有3006户,上升3.7%,人数5660人,下降0.6%,年累计发放保障金1679万元,下降15.7%;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538户,下降1.8%,2988人,下降6.3%;发放保障金400.5万元,下降42%。全年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405.6万元,救济各类人员1.62万人次。
全区工矿商贸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低于市下达我区控制指标3人的66.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区总户数64186户,比上年增加252户,户籍人口175533人,比上年减少587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88506人,女性人口87027人。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97723人,非农业人口77810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19489人,18-35岁人口40182人,35-60岁人口81525人,60岁以上人口34337人。全年出生人口1176人,死亡人口1522人,出生率6.7‰,死亡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2‰。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96。全区城市化率44.33%。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28627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95%。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2元,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4490元(全市),增长13.9%,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2.8%(全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0元,增长13.96%,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79元,比上年增长16.4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
据住户调查,年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54平方米(全市),比上年增加0.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个,治理总投资194万元。全区重点工业废水排放量569.07万吨,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463.88吨,氨氮4.6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667吨,氮氧化物2896.53吨。重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5.14万吨,综合利用率100%,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62天,全年空气质量为二级标准。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或初步核算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局户籍人口数据。
4.由于丹东市邮电数据未分县区,所以今年的邮电部分数据是根据同比例推算法和我区原有基数推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