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抢抓机遇、奋发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落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区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7%、53.6%和32.13%。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6868元,比上年增长2.8%。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8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04%。其中,农业总产值68197万元,增长1.43%;林业总产值3848万元,增长3.83%;牧业总产值51902万元,下降2.91%;渔业总产值4543万元,增长6.5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906万元,增长6.56%。
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768公顷,比上年增长1.74%,增加184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60公顷,增长0.07%。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5809公顷,下降0.02%;水稻播种面积为392公顷,与上年持平;大豆播种面积238公顷,下降3.6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58公顷,增长0.7%。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60公顷,下降1.64%;烤烟种植面积12公顷,与上年持平;药材种植面积为106公顷,增长6%。蔬菜种植面积3224公顷,下降0.49%。草莓种植面积为50.8公顷,增长6.05%,增长43.5亩。
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10.1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7%。化肥施用量3291吨,比上年下降2.29%。
三、工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与上年持平。从12月快报的数据来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06亿元,同比下降7.64;工业产品产销率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值140.0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48.72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亿元,实现税金总额0.44亿元。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42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
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18个,商品房销售额146058万元,比上年增长5%。全年房地产开发总施工面积98672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其中,新开工面积112669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6%。商品房销售面积281986平方米,比增长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亿元,增长5.9%,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3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个。
六、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0389.3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业163088万元,同比增长14%,住宿餐饮业17301.3万元,同比下降6.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6%。八大类商品中,居住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2.4%;食品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2%。
全区外贸出口总额1.7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00万美元,全年外派劳务400人。
七、交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906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公路通车里程738.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571万吨,比上年增长5%,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18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74940万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030万元,下降21.7%;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完成40023万元,比上年下降6.2%。非税收入完成7007万元,比上年下降59.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9778万元,比上年下降17.6%。其中,教育支出13747万元,下降1.6%;科学技术支出362万元,下降1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721万元,下降55.2%;医疗卫生支出7204万元,增长7.9%;节能环保支出791万元,下降8%;农林水事务支出14461万元,增长3.8%。
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亿元,贷款余额25亿元,分别增长45.4%和36.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所,与上年持平。拥有专业教师1063人。在校学生90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6%,高考升学率98.6%。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7项,比上年增长2.8%,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35亿元,比上年下降11%,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43亿元,下降1.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9个,文化俱乐部(室)9个,群众业余文艺表演团体59个,全年演出478场。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9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300次,组织文艺活动160次。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65万册,接待读者5万人次。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50个,其中,医院1个,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所1个,卫校1个,个体诊所38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70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6人,中西药师28人,检验技师18人,注册护士118人。全区45个村和社区都设有卫生所,卫生服务覆盖达到率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96234人,参合率达到98.85%,享受新农合医疗补偿97525人次,其中:门诊补偿88438人次,住院补偿9087人次,住院人均补偿金额2959元。
全年共举办区级体育比赛2次,参赛人数达到6500人。
十一、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现就业4095人,比上年下降17.4%。免费再就业培训250人,“4050”社保补贴人数2069人,公益岗位433人,补贴970万元。失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40万元。
全区城乡共有低保户2977户,比上年下降31.5%,享受低保待遇人数5090人,比上年下降36.5%。全区共发放保障金1647.9万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城市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784户,下降35%,人数2886人,下降43%,年累计发放保障金1250.8万元,下降8.9%;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193户,下降23.8%,2204人,下降26.5%;发放保障金397.5万元,增长20%。全年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302.5万元,救济各类人员13693人次。
全区工矿商贸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5人,高于市下达我区控制指标2人的15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区总户数64525户,比上年增加257户,户籍人口173954人,比上年减少651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87523人,女性人口86431人。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95300人,非农业人口78654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18550人,18-35岁人口37571人,35-60岁人口79592人,60岁以上人口38241人。全年出生人口1446人,死亡人口1577人,出生率8.3‰,死亡率9.1‰,人口自然增长率-0.8‰。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91.5。全区城市化率45.2%。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5元,增长8.1%,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15219元(全市),增长10.5%。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28元(全市),增长10.1%,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8482元(全市),比上年增长7.8%。
全区重点工业废水排放量343.18万吨,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505.54吨,氨氮7.17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622.55吨,氮氧化物391.35吨。重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4663万吨,综合利用率100%,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07天,全年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或初步核算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局户籍人口数据。
4.由于丹东市邮电数据未分县区,所以今年的邮电部分数据是根据同比例推算法和我区原有基数推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