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东,男,汉族,沈阳市辽中区大黑岗子镇三尖泡村党总支部书记,1962年12月出生,2003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
真抓实干,改变落后面貌
2004年9月他刚上任就承诺:“干,就要干出样子来;干,就要让村子有新变化。我一定带领大家从穷窝棚走上致富路!”他带领大家真抓实干,很快便实现了“道路大变样,观景树成行,村部亮堂堂,棚区连成片,村民喜洋洋”,由全镇的“差等生”一跃成为“尖子生”,大家都说应该给他记一大功,因为他确实是全村致富的带头人。
12年前,三尖泡村多数村民的生活还都处于贫困状态,种的是传统作物高粱、玉米、豆,走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道”,孙德东同志上任后作出的承诺,既是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更与村民们的愿望一拍即合——因为,大家穷怕了,三尖泡村太需要改变了!
“要致富,先修路”,孙德东同志与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打的第一个漂亮仗,就是多方筹措资金40万元,将全村4个自然屯、17条总长13.6公里的街路全部修成了砂石路,在2014年将全村田间路全部铺成了砂石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种、拉庄稼难得问题,还将村外4公里的土路修成了柏油路,2015年又将三组环组路1.7公里修成了柏油路;期间,孙德东同志又带领大家展开了绿化、美化村庄的“全面攻势”,在全镇第一个实现砂石路普及,在村屯环境整治这一块下大了力气,村屯内无“三堆”,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给村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预计在3至5年内将全村的路都修成柏油路,两边有边沟,风景树成行,营造一个新型农村的景象。
走致富路,做致富领路人
孙德东同志开始琢磨在全镇率先发展暖棚蔬菜产业,他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村民到外地学习、借鉴棚菜致富经验,可村民们还是胆子小,怕赔钱,不敢做。“你们放心大胆地干,有困难我来解决。挣钱了,是你们的;赔了,都算我的!”孙德东同志短短的一句话,犹如“定海神针”坚定了三尖泡村村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村里不仅帮助棚菜户、养殖户流转土地、联系担保贷款、争取资金补贴,还经常请来多名包括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技术员专门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就这样,500多个蔬菜大棚、5个养殖小区很快便拔地而起,实现了每户一棚,现在已稳定发展,棚里的各种蔬菜畅销全国各地,收很可观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
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超市再也不见玩扑克、打麻将的闲散人了。“因为啥?人都去哪儿了?都在大棚里忙活着,家家户户比着干,比谁挣钱多,比谁有本事,哪还有时间瞎扯淡?”一位村民的解释倒像是在炫耀。就在人们都以为“村里‘大当家的’该歇歇了”的时候,孙德东同志又在打造乡村旅游业上吹响了“冲锋号”。
为了确保以棚菜为主导的设施农业实现进档升级、提标增效,孙德东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乘势而上,通过采取城乡对接、农企对接等办法,建设一个标准的生态旅游村,吸引资金800多万元,在全镇率先建起了集采摘、观光、休闲、渡假、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目前,大黑镇以三尖泡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建设项目已被列入全县2015年与珍珠湖、湿地公园、蒲河廊道、辽河湿地相提并论的全县精品旅游线路之中。与此同时,三尖泡村积极配合投资伙伴的工作,从农民个人手中流转出耕地20亩、林地40亩、河塘20亩,保证了旅游区垂钓园、溪水公园、植物景观园的建设用地。村“两委”班子甚至决定,旧村部不管谁给多少钱都不卖,无偿将其提供给旅游区投资方用于建设现代农业展示馆。
“既找得准致富路口,也坐得住百姓炕头”村民们都这样评价孙德东这个“当家人”。村里不管谁家有困难,孙德东同志总是第一个到场,五保户、低保户家中更是常见他的身影。村民张庆武突发脑血栓,知道他家生活不宽裕,孙德东同志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忙前忙后,想办法、找资金看病;94岁的村民苏德龙无人照顾,孙德东就安排专人长期专门照料,老人一提起孙德东就眼眶湿润:“没有孙书记的关照,我也活不到今天……”
面对荣誉,不骄不躁
如今,村子里处处是欢天喜地、美丽和谐的新气象,街路两侧漂亮的景观树、夜晚照亮全村的路灯、3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村部、30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年人均收入1.76万元、随处可见的私家车、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都在证明,孙德东同志当年的承诺已实现,昔日的“差等生”已变成全镇乃至全县的“尖子生”,三尖泡村早在3年前就被评为“沈阳市文明村标兵”,村党支部被评为“沈阳市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孙德东同志则先后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辽中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已经连续四届满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三尖村还在继续发展着,正朝着新型农村、小康农村大踏步的迈进,这就是我们的三尖村,我们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德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