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脱贫攻坚典型人物 市扶贫办主任刘庆成—— 民之小康 心之所向
市扶贫办主任刘庆成—— 民之小康 心之所向
【2021-02-26 来源:铁岭日报社】

把脱贫攻坚当家事,视贫困群众为亲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庆成坚守岗位14年,参与了我市脱贫攻坚全过程,成为全省扶贫战线工作时间最长的扶贫干部。


真心诚意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下实功、出实招、勇创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换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用亮眼答卷践行“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推动全市累计实现92103名贫困人口脱贫、216个贫困村销号,省级贫困县西丰县顺利摘帽并进入全省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行列,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多次获得省领导肯定和通报表扬。


在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庆成精神抖擞,胸前佩戴大红花,接受大会表彰。


用脚步丈量贫困


刘庆成看起来较瘦,但是人很干练,工作起来更是雷厉风行、不知疲倦。2007年,在农业战线工作多年、熟悉农村工作的刘庆成被任命为市扶贫办主任。从那时起,进村入户就成了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2015年党中央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刘庆成开启了用脚步丈量贫困的模式。


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早出晚归成了刘庆成的工作常态。他走遍全市216个贫困村,行程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先后对6000余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记录生产生活中的所需、所难、所求,并和基层干部一起分析致贫原因。“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是他入户工作的真实写照。通过走访,不仅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而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全市贫困状况和底数,为精准决策和施策找准了方向。


如果说入户识别仅是身体上的劳累,那么调查出的结果则让刘庆成倍感揪心:全市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69%,7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存在贫困人口,省级贫困县西丰县和人口大县昌图县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8.5%和6.5%。


因为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相对较大,我市成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犹如一副千斤重担。


“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面对这道高难度的人生考题,年届五旬的刘庆成没有退缩,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顶层设计聚合力


领会精神、吃透政策方能思路清、方向明。在下乡调研的路上、在加班的夜里……刘庆成挤出碎片时间,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便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由开发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刘庆成敏锐地意识到,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远比他预想的要复杂:有的地方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产业扶贫质量不够高,有的地方政策落实有偏差,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乡村存在“上热下冷”。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他明确“重精准、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思路,及时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大会和各类专题会议50余次,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结合实际,他主持制定三年行动实施意见、资金资产监管意见等指导类文件80余个,督促行业部门制定专项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组织赴朝阳市考察学习,研究制定了压实“九个责任”实施意见,确保每一项责任、工作、政策落地生根。发挥政府投入主体作用,五年来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投入扶贫资金1.87亿元,年均增长85%以上,确保财政投入与脱贫任务相适应。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刘庆成深知,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抓紧做实,重在形成合力: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根本保证。他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扎实推进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4.1万名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走进门、结穷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选派1622名干部进驻乡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有效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落地;推动组织739个市直党支部结对帮扶预脱贫户,让党旗在脱贫一线飘扬。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他每年都组织脱贫攻坚培训班,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3万人次,有效提升扶贫政策执行力。


——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促成124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与12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落实扶持资金2300余万元。积极协调行业部门推进“四有三通”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046.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68处,有效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为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加强跟踪调度,督促行业部门扎实推进“五个一批”政策全覆盖,实施危房改造11568户;发放资助金2820余万元;落实教育“两免一补”和市定免伙食费、校服费政策;着力构建“五重保障”健康网,医疗补充保险人均赔付额度全省第一;纳入低保兜底扶持45144人,保障率54.9%;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887.6万元,放贷量保持全省前列。


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刘庆成不敢有丝毫懈怠。


5年来,他几乎没睡过一个踏实觉,也没休过一个消停周末,白加黑、五加二早已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有一次累晕在乡下,但他仍坚持带病工作,胃部和腿部先后做过两次手术,也从未多休息一天,只要能活动,就又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说,“距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一天不能等,一天也不能耽误。”


下一番“绣花”功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刘庆成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扶贫政策点对点、送进门。他深谙发展产业是脱贫根本之策,在加强调研基础上,探索推广“四带三帮一兜底”产业模式,即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扶贫联合体和龙头企业四个载体带动,借助省市包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方外力帮扶,实施“收入保”兜底,积极带贫减贫,确保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扶贫项目在全市遍地开花。


目前,已推动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30个,县、乡、村、户四级层面均有产业项目,扶贫产业实现了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做好做活脱贫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虽然是扶贫战线的一名老兵,但是刘庆成并不墨守成规,创下了省内多个“第一”。


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如何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和贫困户脱贫之后再度返贫问题,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刘庆成积极协调、带领全办上下大胆探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多次调研论证,与中国人保财险铁岭分公司合作,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开发出全国首单“收入保”和全省首单“健康保”项目,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耕地收入少而达不到脱贫标准问题和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问题。并率先在全省开展“防贫保”试点,建成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有效遏制了贫困增量。


2018年,我市普遍受春夏两季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粮食产量减少,“收入保”理赔1795.6万元,赔付率达300%,及时补齐了贫困农民收入;截至2020年底,“健康保”累计救助41619人次,保险赔付3540.15万元。


“家贫子读书”,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019年以来,刘庆成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推动我市连续两年开展事业单位招考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254人,点亮了一户户贫困家庭。


“现在,不管是干农活儿还是收拾屋里屋外,我这浑身都觉得有劲儿,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昌图县泉头镇马家村贫困户卢金德见到来访的刘庆成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原来,在2019年的招考中,老人的孙子顺利考进了事业单位,有了稳定的工作,孙子成了“公家人”,让老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生活更有了盼头儿。


浇水浇在根上,好钢用在刃上,如何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是刘庆成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为确保资金项目运行安全,他建立“四权分置”管理机制,组织完成产业项目全覆盖审计,全市6.6亿元扶贫资金逐步固化为扶贫资产,为乡村振兴积蓄了强劲动能。


为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刘庆成主张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先后组织开展30余次专项抽查检查和随机暗访,对多起工作不力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实行严格考核,建立“正向激励、反向问责”奖惩机制,借助《问政铁岭》栏目现场评议质询扶贫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压驱动、“水紧鱼跳”的浓厚氛围。并通过“三奖三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狠抓脱贫攻坚任务落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坚守初心再出发


“我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握指成拳,得益于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他们有的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有的身体透支亮红灯,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这份荣誉属于大家,属于全市人民。”表彰大会后,刘庆成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刘庆成表示,自己要把大会精神带回去、落实到工作中,带领同事们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有机衔接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