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脱贫攻坚典型人物 庆云堡镇西老边村村民委员会—— 内生动力迈向小康
庆云堡镇西老边村村民委员会—— 内生动力迈向小康
【2021-02-26 来源:铁岭日报社】

地处辽河岸边,位于开原市最西端。2018年以前的开原市庆云堡镇西老边村残破的砖瓦房随处可见,由于没有村部,村委会只得在民房中临时找了一处办公场地,村里的道路全部都是泥土路。


如果说,这样的村环境尚可接受,饮用水却成了每一位西老边村村民的心结。由于水质铁锰严重超标70多倍,村民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呈红色,村民想要喝上一口水,不得不在几个缸里轮番沉淀两三天才敢饮用。


贫困村的现状让西老边村村委会如坐针毡,决心“输血”“造血”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他们一次次入户走访、到外地学习成功经验,终于形成了一套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脱贫发展思路。


短短2年,这个2016年被确定的省级贫困村便成功摘帽。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西老边村村委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脱贫后的西老边村在村委会的全力带动下,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新画卷。


132米深水源井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改变发生在2018年。


“几十年的心愿,没想到在2018年9月25日这天实现了。”说这话的,是西老边村村民李玉英,家里装上自来水那一天的情景,让这个年逾六旬的村民至今记忆犹新。


在村里住了几十年,“喝水就从来没这么方便过。”在李玉英的记忆中,西老边村村民的家里一般都是要准备两个水缸。因为水不能直接喝,从井里打出来的水都要放在水缸里沉淀,再把经过沉淀后的水小心转装到另一口缸继续沉淀,一天的功夫,缸底就会出现很厚的一层沉淀物,如此反复数次后才可以饮用。


“打开水龙头,用上清澈干净的自来水”的生活,在李玉英看来如同奢望。而奢望变成了现实,她说,“这多亏了我们的陈书记。”


李玉英口中的“陈书记”是开原市水利局水政监察大队派驻西老边村的第一书记陈强。


陈强回忆,为了彻底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当年,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往返市里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协调后,终于决定利用国债扶贫资金启动了当地安全饮水工程。


尽管是水利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要在西老边村寻找一处好的水源却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陈强记得,工作队连续四五个水源地打出的井水仍旧铁锰含量超标。“绝不能让村民再这么凑合下去。”憋着一股子劲儿,陈强和工作队继续寻找水源地,终于,一处水源地在深挖了132米后,获得了相对满意的水质。


为了保证枯水期水量,工作队在施工时特地打了两个水源井,并建成了一个80立方米的蓄水池。同时,对水质进行净化时,也从原有四级过滤变为六组过滤净化,确保达到安全饮水标准。2018年10月1日,安全饮水工程胜利竣工,全村334户村民通上免费自来水,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水活了,人心就活了。西老边村脱贫迈出的第二步,就是解决地上的路。2018年10月10日,在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事一议立项修建村内水泥路面7.98公里,实现了水泥路面户户通,并通过申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1.7万元修建了5000延长米的水泥边沟。至此,西老边村再也不见泥土路。


“三无村”一举拔掉穷根


曾经提及西老边村,村里环境差、村民生活穷是人们对西老边村的第一印象。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村民生活极其不便。


由于村内没有企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的村民也只能种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收入十分有限。2016年,西老边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从此,这里也成了人们口中的无企业、无资源、无村集体收入的“三无村”。


如何拔掉西老边村的穷根呢?西老边村“两委”班子不断地思考、学习、探索,终于形成了一套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脱贫发展思路。


随着村路的修建,老西边村不再是泥潭,产业的路也通了起来。村里利用20万元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建起蔬菜大棚9栋,其中,高标准暖棚5栋,蔬菜冷棚4栋,累计占地10亩,村集体可年收入2.3万元。


2018年10月,西老边村利用1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以及村集体出资的2万元建起了扶贫车间,一方面通过租金增加村里的固定资产,一方面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车间建成后,租用给开原市飞盛包装公司用于编织袋加工。


由于实行计件制,多干多得,且工作的时间相对自由,“在家门口挣工资补贴家用”的扶贫车间很快吸引了本村贫困劳动力前来务工,累计安置了20多人就业,其中5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如此,不少周边村贫困户听说后也特地过来询问是否能在此工作。


陈强说,这种工作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主要依靠工人的熟练程度。平均每名员工月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有的熟练工人一天便能赚到90块钱。


扶贫车间建成后,除了工资性收入外,2万元租金中的80%也用于本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此外,村里还利用产业扶贫金16.3万元入股老虎头温室大棚合作社,年收入1.63万元,用于贫困户脱贫。一系列举措让西老边村在2018年10月顺利脱贫销号。


以商招商引来“金凤凰”


这条将西老边村拽出泥潭、走向腾飞之路一走就是3年。


而今的村党政班子不敢止步,他们找差距,谋发展,抓落实。村党支部书记邱继昌说,“虽然脱贫销号工作已经完成,但我们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脱贫只是我们工作的起点,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目标。”


2020年,通过邱继昌的沟通协调,投资60万元、占地1000平方米的辽宁祥云服饰有限公司印花车间落户西老边村,安置就业人员超过30人。


以商招商,天利秸秆有限公司也来了。2020年8月,经过3个多月的积极筹建,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15亩的天利秸秆有限公司终于建成。


2月24日,刚刚开工一周的天利秸秆有限公司院内,5500平的厂区广场内,堆满了周边村民送来的秸秆。企业门口处,53岁的王占利骑着电动三轮车正在经过地磅称量秸秆重量。王占利说,他家种了30亩水稻。以前,这些秸秆都是直接扔了,从来没想到这些“没啥用”的秸秆现在还能卖钱。农闲时,他就把秸秆打包整理好,企业一开工,他就赶紧骑着车送去。“一天两趟,一车一百块钱。”


而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关淑云也表示,从来没想过自己在家打工也可以赚这么多钱。关淑云说,企业建成后,她就到这里工作了,短短3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就赚了8000多块钱,“过年也过得特别有心气儿。”由于企业不仅发放保底工资,还按照计件多劳多得,这让务工的村民越来越有干劲儿。


邱继昌说,企业将秸秆回收后经过加工,将半成品集中运往大连熏蒸、消毒后出口日本。平均年产量达15万吨,覆盖全镇12万亩水田,安置就业25人,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000至5000万元。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带动百姓增收,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更主要的是村民不在焚烧秸秆,防火的同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


可解一时之困,更要授人以渔。随着搭建起贫困村与广阔市场间的桥梁,老西边村贫困群众拥有一条“可销售的渠道”,也为广大消费市场带来“可保证的品质”,更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开原市立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签3年帮扶协议,合作社贷款90万元,3年来西老边村21个贫困户获得2.7万收益。开原市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率达到100%,签5年帮扶协议,脱贫的贫困人员每人都将获得相对应的收益,直到协议完成为止。左手“输血”,右手“造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西边村的脱贫攻坚,终于走上腾飞之路。


同时,为了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54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全部上“健康保”“省大病医疗保险”,村委会拿出集体收入5万余元,为全村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每人给予一定补助。2019年未脱贫人口全部上“收入保”保险。完全解决了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3年中,西老边村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几方面协同发力,不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更是齐头并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西老边村“两委”班子用行动践行着“脱贫只是起点,共同富裕才是目标”的承诺,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昔日落后的贫困村,完成了产业兴旺、环境整洁的“幸福村”的转变,西老边村在党的好政策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开启新征程、新生活、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