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人物 > 脱贫攻坚典型人物 扎根沙乡初心不变情不减
扎根沙乡初心不变情不减
【2021-03-10 来源:阜新市传媒中心】

“54岁了,又一次报名参加驻村工作,扎根沙乡又3年、初心不变情不减。”这是张伟2018年驻村工作日记里的一句话。 

2月3日,记者见到张伟的时候,他正和几名村民忙着装车赶赴沈阳。“这是1100斤的‘沙香’大米,是省科技厅春节前购买的,我们今天送货上门!”张伟兴奋地告诉记者,“之前跟你说的‘大骨樟籽鸡’,市场销售情况很好,前几天还卖到大连市300多只呐。” 

今年57岁的张伟是省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一级调研员,曾在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任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2018年3月,省委大规模派驻干部到乡村,张伟又主动报名,任章古台镇章古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说:“北甸子村和章古台村都是辽宁治沙的前沿,我要传承彰武治沙精神,做一面党旗在沙乡飘扬。” 

有过驻村工作经历的张伟深知,抓好基层党建是带动全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为此,张伟反复思考如何创新党员大会的形式和内容。他把想法与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双方一拍即合,确定了以党建共建为形式、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村所合作”,加强科研成果与农村新型产业组织深度融合和转化。在章古台村部,双方共同召开了党员大会,党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互上了党课,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为章古台村的村民提供种植、养殖、果树苗木等专家清单服务,开展了多次新型农民培训;在村里建立了水稻、油葵、作物实验基地;共建了经济示范庭院、生态屯、绿化街。 

 驻村之后,张伟发现村里的沙坨低洼处有几百亩稻田,下面是草碳土,上面是沙泉水,产出稻米的品质非常好,而农民收了稻子后马上被人低价收走了。他和种植大户商量后,决定把大米装进小包装袋,印上“沙香”标志,通过带他们参加展销会,并主动到有关单位宣传,“沙香”牌大米成功进入了沈阳等地的市场,部分大米还通过电商发送到全国10余个省市。从卖稻子变为卖大米、从散装到袋装,章古台村实现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也促进了思路和方式的创新。此后,他和村干部反复研究发展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先后引进了大果花生、庭院种植芝豇、林下养殖大骨鸡等项目。如今,庭院收入成为很多村民致富的一条渠道,“大骨樟籽鸡”也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品牌。 

 “只有把村民家的炕头坐热,才能了解到真实民情。”张伟告诉记者,他从驻村伊始,主要任务就是入屯入户,在炕头、街头、地头与村民聊天,了解他们家庭情况和生产生活状况,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期望。章古台村有10个自然屯,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村民对修路和建广场的诉求强烈。经多方协调,张伟主动联系企业献爱心。3年内,章古台村先后硬化了5公里路面,解决了3个自然屯无硬化路面的历史,修建了3个屯的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水泥路修上了,村民自发地出义工垫路肩,并在两旁裁树种草。广场建好后,村民在农闲时到广场扭秧歌、跳健身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了驻村经历,付出真情收获幸福,更懂得感恩的含义,吃到嘴里的饭菜才有辛苦的香、汗水的咸和幸福味道。”张伟喜欢每天写工作日记,5年来共写下了30多万字的心得体会。他说,他要把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作为与农民兄弟们携手奔小康的见证,也为自己能为党和人民做了点有益的事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