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攻坚战当中,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影响力,分类识别排查,精准掌握贫困信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打造优质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发展红色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六道沟村的整体脱贫作出了卓越贡献。
亮点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影响力,分类识别排查,精准掌握贫困信息。
在精准扶贫的宏伟事业当中,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服务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田金龙充分利用该村驻村工作队来自本溪市委党校的政治优势,将三名驻村工作队员的党组织关系全部转接到村委会,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完善人员配备。为了全村的脱贫致富,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党支部多次深入贫困户,摸实情,找出路,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制定了“分类定位”的脱贫致富办法。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通过低保、五保等民政救济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有劳动能力,缺少资金、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其脱贫致富;因年纪较大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产业,扶贫贷款分红的办法帮助其脱贫致富;想自主创业的贫困户,帮助其发展特色养殖业。
亮点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打造优质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田金龙在长期的农业实践当中逐渐地认识到:脱贫致富必须依靠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撑。特色农业产业绝不是盲目地扩大项目的种植面积,也不是频繁地更换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而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挖掘自身的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自身的市场资源。六道沟村要想打造特色农业产业,脱贫致富,必须流转土地,集中化产生效益,克服散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流转土地涉及利益众多,问题错综复杂。这种麻烦的事情只有党组织愿意做,也只有党组织有能力做。为了有效应对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党支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增强政治觉悟,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以党员为中心,深入群众,耐心做群众工作,寻求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成功流转土地的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
1.绿色水稻约养农业
“约养”即:按照客户对水稻的实际需要,只收取客户的租金,不按照水稻产量取得收入的农业模式。现如今六道沟村的约养稻米在本溪市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已经远销到大连、北京、上海等地。2017年以来,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党支部开始逐步开发互联网营销模式,在淘宝网上开设了名为“小南六道一家亲”的网店。
2.富碳农业“金不换”
富碳农业是指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产业新模式。对于这个全新的农业新模式,对于“金不换”这个农业新品种,六道沟村民最开始是有顾虑的,持观望态度。在田金龙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后,村民最终同意发展富碳农业“金不换”。现如今六道沟村已经有了自己的“金不换”种植基地,并形成了以制茶、销售种苗、金不换深加工等为主要体系的产品种类。
3.浑身是宝“奶油南瓜”
六道沟村种植的奶油南瓜通过消费扶贫、互联网销售、微信朋友圈销售、订单销售等经营模式,目前市场前景良好,产品利润可观。
在田金龙的带领下,六道沟村的特色农业已经渐渐步入正轨,各项产品均有自己的独立商标、品牌、外包装,并完成产权注册。农业产业正在为贫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农产品的春种、秋收等各项环节首先雇佣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六道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足不出户,年收入就超过8000元。
亮点三:着力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发展红色文化,培育乡风文明。
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党支部确定了“文化扶贫”的理念。桓仁地区是抗联故里,六道沟村党支部一直致力于利用桓仁地区独特的红色抗联文化资源去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进而凝聚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2016年底,田金龙带领六道沟村党支部发起组建“小南六道剧团”,组织村民近40人排练大型舞台情景剧《抗联》。编排情景剧《抗联》确实给质朴的村民带来了很多变化。首先,村风民风明显改善,全村上下,不分老幼,精诚一致,有的村民私下表示:打麻将玩扑克的少了,抽烟喝酒的少了,身体也比从前更好了。其次,村民素质普遍提升。按照惯有的思维,农民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散漫、组织纪律性较差。然而在参演情景剧《抗联》的过程中,一旦舞台灯光亮起,一旦音乐声响起,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非常认真,他们没有私底下交头接耳的,没有随便开口说话的。先进的文化可以影响人,塑造人,在六道沟村有了最深刻、最生动的实践。再次,村民凝聚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排练舞台情景剧《抗联》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助力。
田金龙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始终秉持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扛起六道沟村脱贫致富的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