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二棚甸子镇党委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以及“三率一度”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出全镇扶贫工作新局面,形成了二棚甸子镇特有的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镇贫困户生活水平及精神风貌都得到很大提升。
一、打造专职扶贫干部队伍、健全扶贫机制工程:在建立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精选出了镇、村级专门的扶贫干部、驻村干部33人,重责任,细分工,健全各类扶贫机制,制定了《二棚甸子镇扶贫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扶贫干部管理办法》等,致力于在全镇打造出一支专业、敬业、乐业的扶贫队伍,使镇、村各项扶贫工作每一层每一项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负责,保证全镇扶贫工作一盘棋。
二、精准识别工程:识别精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为了将不符合贫困标准的移出去,也为了让真正贫困的人识别进来,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贫困人口不断动态调整、识别贯穿几年来的脱贫攻坚始终,确保不错不漏,动态精准帮扶。目前全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为359户675人。通过动态精准管理,打造了风清气正的扶贫氛围。
三、产业就业工程:充分利用上级产业扶持资金和政策,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目前全镇359户贫困户中,通过发展林下参、养牛、养猪、养蜂、栽植软枣子、大榛子、冰葡萄、小杂粮等项目,产业发展率达到92%。鸡冠砬子全村52户贫困户全部投资参与到村集体130亩软枣子园和大榛子园建设中,今年大榛子已首年见效益实现分红5000元;2022年软枣子将进入盛果期。产业脱贫已成为全镇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和主力军。
充分挖掘山参产业大户潜力,通过开展大户与贫困户的“牵手行动”而增加就业。每年以开展企业联谊会、产业强镇政策宣传会等形式,将贫困适龄劳动人口提供给各产业大户、公司及各合作社,采取给予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机会而实现脱贫。今年又增加了83个公益岗位,每人依此可增加收入8880元。目前全镇除丧劳人员外,适龄贫困人员就业率达到100%;贫困人口总就业率为47%。
四、集体经济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全镇6个村集体经济都实现了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4个村超过20万元。各村通过投资祥云药业、投资枫林谷、小杂粮加工厂运营、龙宝租金收益、人参交易服务中心租金收益、光伏发电收益、萝卜种种植、大榛子、蔬菜大棚、小杂粮种植收益等,今年全年村集体收入实现76万元,其中用于贫困“四类人”兜底分红脱贫的收益为69万元,集体产业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五、政策分红工程:运用好上级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基金收益分红、产业强镇企业利益联结分红、扶贫贷分红等力度。三年来全镇共使用扶贫贷款2970万元,给贫困户分红实现213.84万元;产业强镇利益联结分红已实现45万元;镇扶贫基金分红8.4万元。各类分红的兜底脱贫,不仅助力产业发展,也提高了贫困户的幸福指数。
六、镇村房改、亮居满意工程:几年来,积极协调各方资金,帮助贫困户新建房屋85户,维修34户,2020年又启动老旧房屋粉饰修缮工程,协调投入资金32万余万元对全镇120户老旧房屋进行换门换窗、修棚、换串瓦、室内粉饰、做外保温等房屋修缮工作,使贫困户住房在100%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家居环境进一步得到了美化亮化。
七、边缘早扶工程:每年都进行贫困边缘户排查,实施精准帮扶,防止进一步下滑入贫困群体。三年来,投入资金30余万元为边缘户建房、发展产业,并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使其住房安全得到及时保障,生产发展以及就业进入良性轨道。边缘户中个别人患大病的,及时纳入低保。边缘早扶有效降低了贫困发生率。
八、放心兜底工程:民政低保兜底和镇、村干部结队兜底两结合,确保全面持续稳定脱贫。加大对贫困户的兜底脱贫力度,全镇低保覆盖率达到77%;同时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结队兜底帮扶工作,将全镇359户675名贫困人口,通过镇全体机关干部、村干部、驻村干部全面结对帮扶的形式,对贫困户“三上墙”情况、住房安全情况、是否有闭路电视看、饮水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学生就学情况、大病报销情况、就业情况、家庭卫生情况、吃穿情况、2020年收入情况、对扶贫满意度等“两不愁、三保障”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以保证全镇贫困户户户实现脱贫无遗漏。
九、评星晋级工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大限度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今年在全镇贫困户内开展“爱党爱国之星”等脱贫立志十颗星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以“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光荣榜”的形式上墙,今年已兑现此类奖金10万余元,该活动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十、档案规范工程:每年都以户为单位制定全镇贫困户脱贫措施台账,并培训专人负责贫困档案,确保“三上墙”、户档案、项目库、数据库等规范准确,使每户的基本情况可视化量化,以助力实现精准脱贫。
通过努力,2020年度全镇贫困人均收入达到12919元,4个贫困村已按标准稳定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