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娟,女,生于1971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员,1993年参加工作,现任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干部,十多年来全心倾注于扶贫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扶贫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出色地挑起了组织上交给的重担。
一、立足本职工作,用心用情扬干劲。作为有着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女同志,工作上有股子拼劲,泼辣能干,与群众沟通又能处处体现出“一家亲”的细腻劲,使得每一位贫困群众都愿意和她牵手唠家常。“做扶贫工作,首先要对老百姓有感情,只有拉近了距离,才能让群众理解政策、享受政策,老百姓也会买咱的帐”,多年从事乡镇扶贫工作的刘永娟,对扶贫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怀,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赢得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赞扬,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认可。学习掌握扶贫开发有关政策是她的“身边经”,深入一线开展细致调研是她的“必修课”,全镇那么多的贫困群众,在她嘴里如数家珍,离不开她对扶贫工作敬畏和担当。2016年底,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一户一档”,以“记实制”落实全程扶贫、跟踪管理、动态掌握。在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在短短的四年内实现了村村有互助金的目标,是清原县最早一批实现“整乡推进”互助式扶贫的乡镇。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问题,查弱项、补短板、夯基础,时刻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曾在入户核查收入时,在发现霍春生因为户籍不在本地,办不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享受不到低保兜底政策时,多次向镇党委汇报并得到及时处理,虽有忙碌,但总能看到她欣慰的笑容。在村带户、社联户等产业发展上有她的思路;在村里蔬菜上市时,有她帮忙卖菜的身影;在为其他乡镇介绍经验时,有她毫无保留的真情话语……。
二、立足乡情实际,真心实意洒汗水。刘永娟同志自担任扶贫办主任以来,凡事能够想在先、做在前,做到了心中有数、下手有招,每每对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等都能及时提出许多有针对性地意见和建议。为了快速转变角色,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她经常性地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所想所求,帮助村里排忧解难。工作任务紧急时,伴着繁星回家是常有的事,任务虽重,从不叫苦;血压升高,情绪不减。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刘永娟同志能深刻认识到自身担子有多重,每项工作过后,都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下步工作思路。特别是在工作指导上,能够结合实际、悉心研究,按照时间节点,做到了一步一支招、一段一检查,明确每一时段路线图,始终将责任抓在手里。对每一笔产业扶贫资金都能做到积极争取,严格管理,发挥最大效益。在先期阶段争取扶贫互助金时,能做到为扶贫事业争取,从不留私心,不怕担责。在收放款时,没有节假日,不怕得罪人,在“零欠收”的成绩面前,泪水也曾流过。为了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在全镇执行“村管事、镇管钱”的原则,形成了全员抓扶贫工作良好局面。产业扶贫是该乡镇的重头戏,她将如何发挥产业扶贫资金作用作为自己的又一课题,多次下乡调研了解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新点子。在该镇新民屯村成立腾飞禽畜专业养殖合作社后,她能经常性到村指导,并鼓励适度扩大规模,2019年,该村又投资兴建了10栋蔬菜暖棚,长年雇用6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多年来,争取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19.8万元,转型资金475.2万元,推动13个行政村均有产业扶贫项目,所有年老体弱贫困户年人均产业增收1100元以上。
三、立足岗位职责,扎扎实实解民困。都说抓工作要有“绣花”功夫,她讲过,首先要有“绣花”意识。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每一个具体任务落实中,都能做到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能够盯准政策发力点,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又能区分贫困户不同特点,提出精准施策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上特别善于较真,每次业务培训过后,抓落实结果一点不含糊,经常性组织办里同志下到村屯,对全镇518户贫困户情况逐一进行了核实,不仅看成效,又查必备材料,做到脱贫有依据、有事例。为了拓宽扶贫渠道,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避免政策养“懒汉”,2019年她率先提出在英额门镇设置扶贫公益岗位,让355户贫困户通过参与扶贫公益岗位活动获取收益,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县扶贫办的认可。截止2020年11月份,全镇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18户、11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多年来,该同志敢于担当,善于碰硬,特别是在核实脱贫各项指标时,敢于坚持原则,不厌其烦地进行及时指导,不论何时何地都做到耐心解答,力争让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成长在农村,献爱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虽说做扶贫工作11个年头了,但是她始终保持着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也曾累哭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是领导和同志的鼓励让她不能懈怠,贫困群众的期待眼神让她不愿停歇,在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