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事记 > 脱贫攻坚大事记 一个“贫困村”的昨天和今天
一个“贫困村”的昨天和今天
【2020-07-28 来源:开原市乡村振兴局】

当老人在干净的水泥路上散步,感受着阳光和路边花草的清香。当原本外出打工的壮年,一个个欢快地走向招商引资来的工厂,听着扶贫车间内机器在“歌唱”。当农民在蔬菜大棚里丰收,露出心满意足的脸庞。当孩童在文化广场玩耍,一副无忧无忧的模样。眼前如此美好的画卷,几乎使人忘记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

庆云堡镇西老边村,是一个辽河岸边的偏远村落。共有2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共334户1115人,其中贫困户28户46人。全村有中共党员26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

落后,曾经是人们对于西老边村的第一印象。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村民生活极其不便。再加上地处辽河沿岸,地势低洼易涝,村民们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村内道路崎岖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没有一家企业,设施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贫困户脱贫更是难上加难。这里慢慢变成了省级贫困村,是一个陷入泥潭里的村庄。

这场将西老边村拽出泥潭,走向腾飞的路,庆云堡镇政府一走就是三年。镇党政班子殚精竭虑,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西老边村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带领扶贫工作人员每周下村调研,每月进户走访,找差距,谋发展,抓落实。通过实地了解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形成了一套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脱贫发展思路,圆满完成了省级贫困村的脱贫销号工作。同时,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精神文明等几方面协同发力,通过几年的努力,贫困户全部脱贫,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镇党委书记贾俊辉的信念中,西老边脱贫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地下的水。西老边村地下水矿物质含量高,直接饮用对身体危害极大,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党委政府五次三番跑市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终于在2018年利用国债扶贫资金和水利部门安全饮水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15.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自来水站,老百姓终于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活了,人心就活了;路通了,人脉就通了。西老边脱贫的第二步,就是解决地上的路。在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事一议立项修建村内水泥路面7.98公里,实现水泥路面户户通。申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1.7万元,修建水泥边沟5公里。

路通了,老西边村不再是泥潭,产业的路也通了起来。先是2019年,村里利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建蔬菜冷棚8栋,高标准暖棚1栋,共占地10亩,村集体可年收入1.3万元。紧接着集体所有闲置房产被飞盛包装公司承租,年收入租金2万元不说,还安置了3名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务工。

村里又利用产业扶贫金16.3万元入股老虎头温室大棚合作社,年收入1.63万元,用于贫困户稳定脱贫。最后,亲情招商活动中,辽宁祥云服饰有限公司来了,投资70万元,一千米平的印花车间落户西老边村,安置就业人员超过五十人。以商招商,天一饲草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来了,项目占地15亩,总投资1000万元,年可收购水稻秸杆3-5万吨,覆盖6-10万亩水田,安置就业30人,在带动百姓增收的同时,也将极大缓解防火压力,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这真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有解一时之困,更有授人以渔。在老西边村,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径正在形成,随着搭建起贫困村与广阔市场间的桥梁,老西边村贫困群众将拥有一条“可销售的渠道”,也为广大消费市场带来“可保证的品质”,更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开原市立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签3年帮扶协议,合作社贷款90万元,三年来西老边村21个贫困户获得2.7万收益。开原市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率达到100%,签5年帮扶协议,脱贫的贫困人员每人都将获得相对应的收益,直到协议完成为止。左手“输血”,右手“造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西边村的脱贫攻坚,终于走上腾飞之路。

同时,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全村贫困户32户、54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全部上“健康保”、“省大病医疗保险”两种保险。2019年未脱贫人口全部上“收入保”保险。完全解决了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西老边村的明天,必将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