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事记 > 脱贫攻坚大事记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16年—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16年—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20-12-16 来源:新民市融媒体中心】

一、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一)贫困程度大幅减轻,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一是减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改造、低保兜底等帮扶方式,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且无返贫。新民市7个省级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2016年至2020年在卡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从2016年的1854人减少至2020年11月的1577人,平均每年减少55人。民政部门累计帮扶建档立卡低保人口4953人次,投入资金1279.58万元。累计帮扶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口101人次,投入资金80.18万元。二是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措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2016年至2020年,新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6元、5758元、6594元、8571元、12807元,人均纯收入翻了3.12倍。三是防范返贫致贫举措有力。建立防贫监测兜底制度,把对有致贫风险对低收入边缘户和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发现情况及时救助、帮扶,对未纳入低保等重点贫困人口实行每月动态核查,根据经济状况变化及时纳入低保。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基本医疗保险等“四重医疗保障”,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四是残疾人贫困群体生活得到改善。2016年至2020年,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1314人次,残联发放补贴金额155.1万元,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798人次,发放补贴金额75.59万元。

(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压实。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沈阳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监管体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组织领导健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下设机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组织部部长、市纪委书记、市政府分管城建、农村农业、文教卫生三位副市长等9位副市级领导担任。下设产业开发工作组、资金保障工作组等9个重点工作组,专职专责推进工作落实。各重点乡镇、相关部门单位、贫困村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的扶贫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精准脱贫工作体制。乡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攻坚在乡村一线,以过硬作风有效推动工作开展。二是政策体系完善。制定了《新民市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新民市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新民市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涉及年度工作计划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各类专项工作方案,为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提供遵循。三是全程监管有力。强化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定《新民市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制定当年的资金使用计划,严格落实扶贫资金使用。定期将上级扶贫资金下拨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在新民市政府官方网站进行公告,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接受扶贫资金监管和审计,并对审计指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整改,五年来资金使用方面未出现重大失误。将扶贫项目全部纳入全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项目库,在项目实施前对计划实施的项目进行项目论证,确保实施的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开展2016年至2020年扶贫资产大排查,责令未形成有效资产的个别项目进行严格整改。四是动态识贫精准。进行贫困群众动态管理,完善排查摸底、识别确定、动态查验的闭环式工作链条,建立“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精准识贫。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建档立卡基础数据摸底调查及若干次动态调整,分类统计、分类施策、叠加扶持,确保脱贫成果。

(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民生保障不断提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房致贫”,全面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各阶段在校学生实施教育资助扶贫工程,包括学前教育资助、普通高中和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雨露计划”补助、大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项目,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辍学。2016年至2020年,教育部门累计帮扶贫困学生241名,投入资金9.0375万元。扶贫部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3万元,用于77名就读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贫困学生的补助(即雨露计划)。二是基本医疗有保障。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医疗补充商业保险等补贴政策,全力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16年至2020年,建档立卡人口累计参加基本医疗参保6567人次,参加大病保险参保6567人次,医疗救助受益21717人次;基本医保报销金额累计1385.63万元,大病保险报销金额15.24万元,医疗救助金额139.75万元。扶贫部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9.6116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补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9.59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医疗补充保险。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深入推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切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2016年至2020年,住建部门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改造危房397户,投入资金1115.5万元。

(四)增收渠道逐渐拓宽,脱贫质量稳步提高。坚持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提升“造血”功能,保障贫困户的稳定增收。一是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脱贫、防返贫的核心举措,通过组织扶贫龙头企业、优秀党支部、村集体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户的对接,促使企业、党支部和村集体形成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户与企业、党支部和村集体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实行三种特色产业脱贫模式:第一“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业服务中心)+贫困户”模式,以沈阳市信昌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扶贫项目为代表,公司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流转贫困户土地统一经营,并吸纳贫困户就业;第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大柳屯镇高屯村农超对接冷棚扶贫产业基地、李屯村寒富苹果产业基地为代表;第三“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金五台子镇、新农村镇等5个乡镇的地瓜产业园、圆葱产业园、稻田养蟹等8个项目为代表。上述项目,不仅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184人脱贫增收,还促进11个村集体增收,带动一般农户参与入股分红,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有效拓宽增收渠道。2016年至2020年,扶贫部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62.17万元,用于发展到户扶贫项目、资产收益类扶贫项目及飞地扶贫项目等362个产业扶贫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举办了沈阳三农博览园油菜花节;沈阳仙子湖第十九届文化旅游荷花节等,仅2020年就吸引采摘、观光、旅游达360万人次,实现旅游销售收入3.8亿元。二是就业扶贫实现稳定增收。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发展产业扶贫项目、飞地扶贫项目等,实行收益分红、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强化就业模式,联合市相关部门开展招聘活动,加大职业介绍、就业服务、劳动力转移、定向招聘等工作力度,推动贫困劳动力实现及时就业。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789人,已实现159人成功就业。三是金融扶贫助力脱贫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扶贫小额贷款支持脱贫攻坚作用,目前与中国银行新民支行合作,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笔5万元,另有1笔尚在贷款审批中,中国银行新民支行将继续对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系统摸排,业务持续推进。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坚持“交通水利、电网电讯、环境卫生”先行,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各贫困乡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560万元。7个贫困村道路、文化服务设施、卫生室、饮水安全、广播电视、电力等全面达标,道路实现“村村通”;村级文化广场高标准配套体育健身器材;电力保障、广播电视等全部通达,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完善。二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清理、污水清理、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开展“三清一改”行动,7个省级贫困村中的3个村(新农村镇孙家屯村、黄家岭村、金五台子镇金五台子村)已经通过2019年省级美丽示范村验收,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示范村的嬗变。

(六)多元帮扶体系全面建立,脱贫攻坚能力逐步增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开展“百千万”行动,奋力创造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崭新业绩。一是开展“百村增收示范”行动。筛选确定100个村为增收示范村,选拔32名经济能人到示范村任职,因村制宜探索合作服务、产业带动、资源盘活的发展模式,推动陶家屯镇兰旗村等3个村集体增收超过100万元,90%以上示范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目前,86个示范村的“两委”干部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将2.5万余个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助农增收达1.2亿元。二是开展“千名干部领航”行动。由市级领导干部重点包扶32个软弱涣散村、1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特别是通过部门帮扶、下派工作组等措施,对已销号的9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进行重点帮扶,进一步巩固转化升级成果。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采取“1帮1”“1帮N”“N帮1”等多种方式,对全市1512个贫困户,特别是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难群众进行点对点帮扶。开展优秀企业“爱心帮扶”工程,吸纳5300余万元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吸引300余名社会乡贤和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有效推动了12项科技成果在乡村一线转化应用。三是开展“万名党员助力”行动。依托市委党校、乡镇党校、农民夜校,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着力提升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依托新民智慧党建网络平台,设立“网上党校”“指尖党校”,强化对2400余名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展“认岗位、践行动、立新功”活动,设立产业发展示范岗、乡村文明和谐岗、扶贫帮困爱心岗等17个岗位。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1.1万名农村党员奋勇争先,推动全市建成了120个星级党建示范村、组建了412个农村党员义工服务队、成立了338个“党员议事会”。四是开展多方参与的扶贫机制。整合定点驻村帮扶、爱心团队和光彩事业帮扶、部队帮扶各种力量。新民市定点和驻村帮扶单位共有28个,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432.29万元(含投入扶贫物资折款68.5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类帮扶资金1103.16万元,产业类帮扶资金205.57万元,帮扶开发项目48个。爱心团队累计帮扶9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项目20个,捐赠各类物资折合101.07万余元。“光彩会”累计帮扶4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各类物资折合32.5万余元。部队累计帮扶3个贫困村,捐赠各类物资折合72.97万余元。

(七)强化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是开展“扶贫日”宣传活动。每年10.17扶贫日,均在乡镇开展开展一系列“扶贫日”活动,包括走访慰问、扶贫捐助、宣传政策、义诊等内容。二是上报优秀工作典型。按照市扶贫办和宣传部要求,先后上报“最美扶贫人”5人、乡镇产业扶贫典型、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和优秀的扶贫分管领导和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共17人,号召其他乡镇与其互相交流、学习看齐。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姚堡乡“扶贫攻坚姚堡在行动”荣登央视国际;于家乡“大汉屯村脱贫致富‘组合拳’”荣登辽宁卫视;新农村镇在各级媒体(刊物、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新闻、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刊载扶贫工作28条,其中市级1条;驻村工作队在各级媒体刊载扶贫工作89条,其中国家级5条,省级4条,市级10条,县级16条;新民市融媒体中心脱贫攻坚战电视宣传新闻报道100余条,总时长500多分钟,专题专栏120期,总时长1200分钟。四是推广学习先进经验。推广朝阳市挂图作战和营口市“二维码”管理经验,建立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身份证、户口本、明白卡、扶贫手册等信息进行拍照采集,采集完成后集中进行系统录入,录入完成后生成“一户一码”,贫困信息清晰可见、帮扶举措一目了然。

二、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新民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既“战疫”又“战贫”,为推进新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凝聚脱贫攻坚合力。重视理论学习,全年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重点工作调度会等,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上级部门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会议精神,并及时安排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截止到2020年10月,新民市委、市政府累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会议5次,含脱贫攻坚内容的常委会、常委扩大会4次,市委书记开展扶贫脱贫调研41次,协调解决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33个。同时进行精心谋划部署,按照脱贫攻坚工作相关要求选调普查人员、安排专项经费、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周密安排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清查摸底等各项工作。

(二)坚持精准施策,抓实业务工作,着力推进政策惠民。制定并下发《新民市2020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巩固扶持人均收入在6120元以下的89户202人(人均收入6120元以下5000元以上84户195人、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5户7人,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建立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确保人均收入稳定超过沈阳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动态为零”。一是做好“三保障”。教育帮扶,共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163人,资助总额6.11万元。帮扶就读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2人,资助总额7.8万元;健康帮扶,稳步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实现建档立卡人员享受全额免费参保贫困群体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住房帮扶,为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C级34户,D级42户,共计投入扶贫资金207万元。二是饮水安全,对全市9个乡镇,33个行政村实施饮水工程,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275人日常饮用水的问题。三是就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789人,已实现就业的有159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11人已全部实现就业。四是产业扶贫,投入各级扶贫资金共计1295.72万元,用于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和飞地产业扶贫项目。投入195.72万元,用于巩固扶持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发展到户扶贫项目,重点发展种植类(玉米、寒富苹果、架豇豆、优质水稻、杂粮、棚菜、西芹等)、养殖类(猪、牛、羊、鸡、鸭、鹅)等庭院经济;投入1100万元,用于新民市年出栏2.4万头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每年产生的收益为110万元以上,按各乡镇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予以分配,专项用于扶贫助困。五是金融扶持,与中国银行新民支行合作,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笔,共5万元。六是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针对返贫风险户和边缘户,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监测体系、开展干部回访调查、实施专项工作回头看,进一步强化“返贫预警、未贫先防”动态化监测管理,全面防控返贫和新发生贫困。截止到目前,未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点。七是残联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生产扶持149人,扶持资金25.2万元,个体就业扶持33人,扶持资金20.94万元;残疾学生助学10人,助学资金2.4万元。八是民政帮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低保保障,2020年1-10月份新纳入低保保障50户71人;贫困人口家庭发生突发性、急难性生活困难时,及时发放临时救助,1-10月共发放临时救助款2.12万元,救助39户。

(三)坚持保障到位,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打造脱贫攻坚特色。一是严管资金项目。精心编制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所有入库项目全部实施立项调研、勘察、设计、投资概算及专家论证,确保项目安排科学。严格项目实施,明确责任单位,细化实施方案,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督导监控,确保项目科学实施。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对全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实行动态监控。二是攻坚队伍保障。加强村党组织服务功能,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重点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优秀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创新发展、带动致富的能力。同时,发挥驻村工作队传、帮、带作用,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高基层组织的内生动力,确保党建促脱贫取得成效。三是攻坚作风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加强警示教育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新民市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对全市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户籍常住人口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等问题排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

(二)压实脱贫工作责任。严格按照上级扶贫部门要求,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九个不变”(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变、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不变、五级书记抓扶贫不变、“双组长”责任制不变、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不变、已摘帽省级贫困县党政正职相对稳定不变、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机制不变、各级帮扶力量和帮扶关系不变、各级扶贫投入力度不变)要求,压实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推进持续减贫。

(三)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规划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年度计划等,合理确定目标任务,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巩固服务短板,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果打好基础。坚持政策衔接,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政策实行差别化的分类处置,促进向常规化、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产业衔接,继续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乡村资产收益项目、“飞地”扶贫项目的运营和管理,不断提升“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坚持资金投入衔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继续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保持政策连续性,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有利于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和做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不断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新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