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庆云堡镇西老边村,是一个辽河岸边的偏远村落。共有2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共334户11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54人。全村有中共党员26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开原市庆云堡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落后,曾经是人们对于西老边村的第一印象。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村民生活极其不便。再加上地处辽河沿岸,地势低洼易涝,村民们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村内道路崎岖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没有一家企业,设施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贫困户脱贫更是难上加难。这里慢慢变成了省级贫困村,陷入泥潭里的村庄。
这场将西老边村拽出泥潭,走向腾飞之路,一走就是三年。镇、村党政班子殚精竭虑,带领扶贫工作人员每周下村调研,每月进户走访,找差距,谋发展,抓落实。通过实地了解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形成了一套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脱贫发展思路,圆满完成了省级贫困村的脱贫销号工作。同时,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精神文明等几方面协同发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在村党支部的信念中,西老边脱贫的第一步,就是解决饮用水问题。西老边村地下水矿物质含量高,尤其铁锰严重超标,直接饮用对身体危害极大,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村党支部五次三番跑市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终于在2018年利用国债扶贫资金和水利部门安全饮水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15.2万元修建了标准的自来水厂,解决了334户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老百姓终于喝上了放心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水活了,人心就活了;路通了,人脉就通了。西老边脱贫的第二步,就是解决道路问题。在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事一议立项修建村内水泥路面7.98公里,实现水泥路面户户通。申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1.7万元,修建水泥边沟5公里。
三、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
路通了,老西边村不在是泥潭,产业的路也通了起来。先是2019年,村里利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建蔬菜大棚9栋,高标准暖棚5栋,蔬菜冷棚4栋。共占地10亩,村集体可年收入2.3万元。紧接着集体所有闲置房产被飞盛包装公司承租,年收入租金2万元不说,还安置3名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务工。村里又利用产业扶贫金16.3万元入股老虎头温室大棚合作社,年收入1.63万元,用于贫困户稳定脱贫。
四、招商引资带动脱贫致富
2020年,通过村党支部书记邱继昌的沟通协调,辽宁祥云服饰有限公司来了,投资60万元,一千米平的印花车间落户西老边村,安置就业人员超过三十人。以商招商,天一饲草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来了,项目占地15亩,总投资1000万元,年可收购水稻秸杆3-5万吨,覆盖6-10万亩水田,安置就业20人,在带动百姓增收的同时,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将极大缓解防火压力,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这真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五、发展新型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有解一时之困,更有授人以渔。在老西边村,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径正在形成,随着搭建起贫困村与广阔市场间的桥梁,老西边村贫困群众将拥有一条“可销售的渠道”,也为广大消费市场带来“可保证的品质”,更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开原市立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签3年帮扶协议,合作社贷款90万元,三年来西老边村21个贫困户获得2.7万收益。开原市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率达到100%,签5年帮扶协议,脱贫的贫困人员每人都将获得相对应的收益,直到协议完成为止。左手“输血”,右手“造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西边村的脱贫攻坚,终于走上腾飞之路。
六、完善医疗保障措施
为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54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全部上“健康保”、“省大病医疗保险”两种保险,村委会拿出集体收入5万余元,为全村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每人给予一定补助。完全解决了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七、发展产业的步伐不能停
目前脱贫销号工作已经完成,但西老边村的工作依然任重到远。脱贫只是西老边村的起点,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目标。现在西老边村正在与广州顺通养殖有限公司洽谈,准备在村内以合作的方式联合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初步已达成意向,计划在2021年5月开始建设,三年内达到两千头规模。要用实打实的产业带动发展,真正让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获得幸福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不让一人掉队。